必然把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产生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个人修养,从而忽视社 会环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和责任,使道德教育效果受到弱化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 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 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而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弱点之 就是“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比较多 的是单纯向人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如亲伦规范、交友规范、政治规范、 学术规范、婚姻规范、礼仪规范等,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 把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同锻炼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 样的教育虽然可以一时见效,但从长远看,必然导致麻木、脆弱,甚至虚假、 逆反的道德人格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 立足现实,思考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我国 古代教育中的“德育至上”思想,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 程度。各朝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 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或 德教为先、德育首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德育至上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 求 其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国古代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使受教育者 得到全面发展的无数成功事实说明,即使是在现代学校专业教育分工越来越细 的情况下,在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的条件下,教师也必须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 的职责,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是因为德育蕴含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 因此,要从根本上搞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继承我国古代教书育人的 优秀教育传统。只有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身体力 行,才有可能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 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 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种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 11
11 必然把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产生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个人修养,从而忽视社 会环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和责任,使道德教育效果受到弱化。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 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 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而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弱点之一, 就是“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比较多 的是单纯向人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如亲伦规范、交友规范、政治规范、 学术规范、婚姻规范、礼仪规范等,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 把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同锻炼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 样的教育虽然可以一时见效,但从长远看,必然导致麻木、脆弱,甚至虚假、 逆反的道德人格。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 立足现实,思考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我国 古代教育中的“德育至上”思想,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 程度。各朝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 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或 德教为先、德育首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德育至上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 求。 其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国古代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使受教育者 得到全面发展的无数成功事实说明,即使是在现代学校专业教育分工越来越细 的情况下,在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的条件下,教师也必须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 的职责,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是因为德育蕴含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 因此,要从根本上搞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继承我国古代教书育人的 优秀教育传统。只有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身体力 行,才有可能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 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 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种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
十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今天,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搞好学校教育外,同样需要家庭、社会教育的 紧密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相 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建立合力网格,优化育人环境,进而提高育人效果 二、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专利”,而资本主义国家则 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极为 丰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许许多多思想家提出了与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联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 1、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观点 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 个性发展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早在古希腊“荷马时代”,荷 马史诗《伊利昂记》和《奧德修记》,就肯定了个性的价值,突出地颂扬了个人 的力量、智慧、信念和欲望,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热爱祖国,为民族,为集体奋 斗和牺牲的高尚精神。养成英雄的个性和品质,是古希腊许多城邦对青年进行 品德教育的目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形 成灵敏、勇敢、坚韧、机智、公正、节制的美好品质。近代瑞士教育理论家裴 斯塔洛齐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的道德力量的萌芽, 通过对儿童的抚养、教育,逐步地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儿童的道德观念, 进而养成道德习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各种派别,如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等 人,依然主张学校道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并能适应于社会生活 在西方,道德教育形成个人比较稳定的各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卢梭、 涂尔干等,都把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道德教育把各种情感和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为人的和 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 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 起和发展儿童一定体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状态,这是由整个政治社会的特定 的环境对他提出的明确的预定的要求。”(涂尔干《教育学与社会学》第71页。) 而赫尔巴特则把教育的全部工作总结为德育,德育成了教育的实质,他说:“教
12 十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今天,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搞好学校教育外,同样需要家庭、社会教育的 紧密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相 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建立合力网格,优化育人环境,进而提高育人效果。 二、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专利”,而资本主义国家则 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极为 丰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许许多多思想家提出了与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联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 1、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观点 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 个性发展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早在古希腊“荷马时代”,荷 马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就肯定了个性的价值,突出地颂扬了个人 的力量、智慧、信念和欲望,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热爱祖国,为民族,为集体奋 斗和牺牲的高尚精神。养成英雄的个性和品质,是古希腊许多城邦对青年进行 品德教育的目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形 成灵敏、勇敢、坚韧、机智、公正、节制的美好品质。近代瑞士教育理论家裴 斯塔洛齐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的道德力量的萌芽, 通过对儿童的抚养、教育,逐步地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儿童的道德观念, 进而养成道德习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各种派别,如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等 人,依然主张学校道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并能适应于社会生活。 在西方,道德教育形成个人比较稳定的各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卢梭、 涂尔干等,都把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道德教育把各种情感和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为人的和 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 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 起和发展儿童一定体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状态,这是由整个政治社会的特定 的环境对他提出的明确的预定的要求。”(涂尔干《教育学与社会学》第 71 页。) 而赫尔巴特则把教育的全部工作总结为德育,德育成了教育的实质,他说:“教
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转引自曹孕编《外国教育史》第177页。);人 的和谐发展决定了教育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教育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 人的品德。 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首先提出来的。从那时起,西方就开始提倡人的价 值和尊严,注意人的需要和利益,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 成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昆体良、卢 梭、裴斯塔洛齐等人的德育思想中,都包含这样的内容。他们认为从小培养和 发展儿童之间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善良的爱人之心是必须的;要通过多种教 育来激发、唤起儿童的友爱、信任、感激的种子;学校应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 类福利的价值观,用服务的精神熏陶每一个人;每个人从幼年起就要学会关注 别人的精神世界,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除此之外,西方思想家们还对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爱 国主义教育等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们认为,应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的感情和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心,以便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独立的自由的人;应把儿童培养 成为爱国主义者,儿童要从各个方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祖国,要熟悉祖国的物 产、地理、历史、要懂得国家的法律,等等。 第三,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古希腊时期的 柏拉图很早就认识到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他把 青少年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提出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 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三岁到六岁的儿童,特别注意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 还要有音乐、歌唱等,故事和唱歌是“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在那个年龄 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柏拉图论教育》第3 页。),好的故事和唱歌能激发儿童的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情;六岁以上的儿 童,主要进行情感教育,使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发展起来,形成学生节制的美德 十七岁到二十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要进入青年军事团,进行意志教育,培养 灵敏、机智、坚定、勇敢的美德。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把道德 教育过程按照年龄特征分为循序渐进的几个过程。后来,夸美纽期、卢梭、裴 斯塔洛齐等人同样以为“德育必须依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的特征” 来进行(卢梭:《爱弥尔一一论教育》第7页。),“自然自由的教育,就是遵循 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爱弥尔—一论教育》第7页。),“道 德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来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西方资产
13 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转引自曹孕编《外国教育史》第 177 页。);人 的和谐发展决定了教育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教育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 人的品德。 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首先提出来的。从那时起,西方就开始提倡人的价 值和尊严,注意人的需要和利益,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 成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昆体良、卢 梭、裴斯塔洛齐等人的德育思想中,都包含这样的内容。他们认为从小培养和 发展儿童之间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善良的爱人之心是必须的;要通过多种教 育来激发、唤起儿童的友爱、信任、感激的种子;学校应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 类福利的价值观,用服务的精神熏陶每一个人;每个人从幼年起就要学会关注 别人的精神世界,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除此之外, 西方思想家们还对纪律教育、 劳动教育、 集体意识教育、 爱 国主义教育等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们认为,应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的感情和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心,以便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独立的自由的人;应把儿童培养 成为爱国主义者,儿童要从各个方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祖国,要熟悉祖国的物 产、地理、历史、要懂得国家的法律,等等。 第三,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古希腊时期的 柏拉图很早就认识到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他把 青少年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提出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 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三岁到六岁的儿童,特别注意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 还要有音乐、歌唱等,故事和唱歌是“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在那个年龄 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柏拉图论教育》第 3 页。),好的故事和唱歌能激发儿童的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情;六岁以上的儿 童,主要进行情感教育,使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发展起来,形成学生节制的美德; 十七岁到二十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要进入青年军事团,进行意志教育,培养 灵敏、机智、坚定、勇敢的美德。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把道德 教育过程按照年龄特征分为循序渐进的几个过程。后来,夸美纽期、卢梭、裴 斯塔洛齐等人同样以为“德育必须依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的特征” 来进行(卢梭:《爱弥尔——论教育》第 7 页。),“自然自由的教育,就是遵循 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爱弥尔——论教育》第 7 页。),“道 德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来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西方资产
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06页。)。现代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岀了“儿 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道德教育分为三个水 平、六个阶段,三个水平是指:低常态水平、常态水平和超常态的或自主的即 有原则的水平。六个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别人 有利为定向;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喜爱或赞扬为定向;以维护权威和秩 序为定向;以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主张在对儿童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循循善诱地促进儿童道 德的发展。 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西方道德教 育思想家,注重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 法。他们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儿童才能 形成友爱、信任、感激、节制等美德。道德教育要使儿童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单靠情感教育还是不够的,情感教育必须与理性教育相 结合。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要使心灵达到和谐完善的境地,获致理性 卢梭也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 许多思想家还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在道德教育的情感与理性当中,理性应居指导 地位。因为,理智可以把情感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只有以 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儿童服从理性,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知 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样化的具体道德教育方法。根 据儿童思想形象性的特征和情感的作用,他们主张在游戏、娱乐、音乐、故事 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主张让儿童在实际道德的行为锻炼中培养德性,提出 并开展了挫折教育、生存训练等教育试验。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模仿、 榜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把好、坏榜样放在儿童面前,让他们实际地去认识 和鉴別美和丑、善和恶。道德教育不能是强迫灌输,只能通过探究、商量、讨 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等等 2、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趋势 当代指二战后。外国的政府和企业也利用理想和信念来激发劳动者的情感 和意志,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在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开始研究中国共 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美国麦道航空公司内部就设立了“思想工作部”,从思 想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全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一,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共同价值观的设
14 阶级教育论著选》第 206 页。)。现代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儿 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道德教育分为三个水 平、六个阶段,三个水平是指:低常态水平、常态水平和超常态的或自主的即 有原则的水平。六个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别人 有利为定向;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喜爱或赞扬为定向;以维护权威和秩 序为定向;以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主张在对儿童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循循善诱地促进儿童道 德的发展。 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西方道德教 育思想家,注重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 法。他们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儿童才能 形成友爱、信任、感激、节制等美德。道德教育要使儿童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单靠情感教育还是不够的,情感教育必须与理性教育相 结合。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要使心灵达到和谐完善的境地,获致理性。 卢梭也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 许多思想家还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在道德教育的情感与理性当中,理性应居指导 地位。因为,理智可以把情感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只有以 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儿童服从理性,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知 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样化的具体道德教育方法。根 据儿童思想形象性的特征和情感的作用,他们主张在游戏、娱乐、音乐、故事 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主张让儿童在实际道德的行为锻炼中培养德性,提出 并开展了挫折教育、生存训练等教育试验。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模仿、 榜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把好、坏榜样放在儿童面前,让他们实际地去认识 和鉴别美和丑、善和恶。道德教育不能是强迫灌输,只能通过探究、商量、讨 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等等。 2、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趋势 当代指二战后。外国的政府和企业也利用理想和信念来激发劳动者的情感 和意志,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在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开始研究中国共 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美国麦道航空公司内部就设立了“思想工作部”,从思 想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全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一,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共同价值观的设
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正是通过培养群众的高尚觉悟来调动其 生产积极性。日本的松下公司则要求全体员工必须牢记七个精神价值观: 工业报国;二,光明正大;三,团结一致:四,奋发向上:五,礼貌谦让;六, 适应形势;七,感恩戴德。”每天早上八点,全体员工高诵七项精神价值准则, 形成引人注目的“松下风格”。西方有关专家通过比较论证,认为,日本松下 公司“久胜不衰”的秘诀不仅在于其有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价值观。可见,精神、情感对于促进人的生产积极性 是何其重要。 这五十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 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二是各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三是科技革命。这 些影响的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比较间接,要经过文化思潮的中介。在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这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壁垒 分明,反共和反美的声音都十分强硬。同时,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 英雄主义。 第二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从60年代初期起,政治风潮引起了各国 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80年代起到现在。各国政府调整了文化教育政策。总的说来, 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 挑战。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 育的特征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丝毫没有被遗忘 和淡化。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将 来的发展中这一特征仍将保持下去,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倾向性。意识形态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在当代,特别是在 国际格局打破了苏、美两极对峙之后,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和内容确实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冷战结束后,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 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有相互的渗透甚至某种融合。但其中的对抗 不但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范围还扩大了。从过去双方比较单纯的政治、军事 对抗,发展到今天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对抗,甚至科学技术也成了政治恐吓手 段,如军备竞赛、核威慑等。至于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以及一切敢于反抗它 们的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更是从来没有被放弃过。意识形态的差异、分歧
15 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正是通过培养群众的高尚觉悟来调动其 生产积极性。日本的松下公司则要求全体员工必须牢记七个精神价值观:“一, 工业报国;二,光明正大;三,团结一致;四,奋发向上;五,礼貌谦让;六, 适应形势;七,感恩戴德。”每天早上八点,全体员工高诵七项精神价值准则, 形成引人注目的“松下风格”。西方有关专家通过比较论证,认为,日本松下 公司“久胜不衰”的秘诀不仅在于其有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价值观。可见,精神、情感对于促进人的生产积极性 是何其重要。 这五十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 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二是各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三是科技革命。这 些影响的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比较间接,要经过文化思潮的中介。在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这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壁垒 分明,反共和反美的声音都十分强硬。同时,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 英雄主义。 第二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从60年代初期起,政治风潮引起了各国 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80年代起到现在。各国政府调整了文化教育政策。总的说来, 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 挑战。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 育的特征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丝毫没有被遗忘 和淡化。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将 来的发展中这一特征仍将保持下去,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倾向性。意识形态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和社会性。 在当代,特别是在 国际格局打破了苏、美两极对峙之后,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和内容确实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冷战结束后,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 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有相互的渗透甚至某种融合。但其中的对抗 不但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范围还扩大了。从过去双方比较单纯的政治、军事 对抗,发展到今天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对抗,甚至科学技术也成了政治恐吓手 段,如军备竞赛、核威慑等。至于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以及一切敢于反抗它 们的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更是从来没有被放弃过。 意识形态的差异、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