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建设服务;在道德素质上,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思想政治 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 事业的发展,必须在队伍优化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创新 第二节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却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只不过其表现形式 和作用的内容不同而己。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应当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历史发展作一番考察,以便通过不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来认 识不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从而继承和借鉴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更好地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规律, 借鉴和利用我国古代、近代以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继 承优良传统,吸取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努力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无疑对思想政 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我们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里的“中国特色”, 首先是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其中包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 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逻辑到方法,都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个历史的继承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 历史上劳动人民以至剥削阶级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批判地吸取他们在方法论 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使思 想政治教育学更富有民族色彩。 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我国古代历史 上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主张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即其他方面的教育 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的需要。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 的史籍看,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 董仲舒等著名教育家,先后编篡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这些著作不同
6 为经济建设服务;在道德素质上,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思想政治 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 事业的发展,必须在队伍优化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创新。 第二节 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却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只不过其表现形式 和作用的内容不同而已。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应当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历史发展作一番考察,以便通过不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来认 识不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从而继承和借鉴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更好地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规律。 借鉴和利用我国古代、近代以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继 承优良传统,吸取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努力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无疑对思想政 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我们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里的“中国特色”, 首先是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其中包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 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逻辑到方法,都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个历史的继承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 历史上劳动人民以至剥削阶级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批判地吸取他们在方法论 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使思 想政治教育学更富有民族色彩。 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我国古代历史 上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主张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即其他方面的教育 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的需要。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 的史籍看,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 董仲舒等著名教育家,先后编篡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这些著作不同
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德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 四教,文行忠信”。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 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 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 德育至上”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德育 首位”的原则,正是对古代“德育至上”、“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 贤”、“君子”。古人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 语·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个“志”就是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这些话都 是在鼓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 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意志需要不断磨炼,这在今 天思想政治教育中仍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尤其强调管理国家的官吏, 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国君),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己”),然后 才能管理好他人(“正人”)。这就叫做“正人必先正己”。修身为本,讲的是齐 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礼记·大 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集中地表达了这 思想。修身为本,以身作则,首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实现治国、 平天下,达到提高整个社会、国家的道德水准的目的。立志、“修身为本”的最 终归属是实现理想人格化的目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晢学有 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以道德统率知识,强调真和善的统一。至真至善, 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极致。至真至善的人,就是圣人。虽然称得上圣人的人 只是极少数,如儒家所谓圣人不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人, 但历代都有士人把成圣成贤作为最高目标。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有道德,有智慧 有勇气,也就是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奉行正义,始终不渝。荀子和以后的儒家,又给 圣人増添了新的内容,对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气象”,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作 了具体描述。道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如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与自然的原始
7 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德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 四教,文行忠信”。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 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 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 “德育至上”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德育 首位”的原则,正是对古代“德育至上”、“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 贤”、“君子”。古人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 语·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个“志”就是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这些话都 是在鼓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 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意志需要不断磨炼,这在今 天思想政治教育中仍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尤其强调管理国家的官吏, 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国君),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己”),然后 才能管理好他人(“正人”)。这就叫做“正人必先正己”。修身为本,讲的是齐 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礼记·大 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集中地表达了这一 思想。修身为本,以身作则,首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实现治国、 平天下,达到提高整个社会、国家的道德水准的目的。立志、“修身为本”的最 终归属是实现理想人格化的目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有 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以道德统率知识,强调真和善的统一。至真至善, 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极致。至真至善的人,就是圣人。虽然称得上圣人的人 只是极少数,如儒家所谓圣人不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人, 但历代都有士人把成圣成贤作为最高目标。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有道德,有智慧, 有勇气,也就是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奉行正义,始终不渝。荀子和以后的儒家,又给 圣人增添了新的内容,对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气象”,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作 了具体描述。道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如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与自然的原始
质朴为一的人,即他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儒道二家的人格理想相统一,便是 魏晋的圣人观。它显著的特点便是内圣外王。至宋明理学,剔除了道家理想人 格中的超人性质,把理想人格安放在平实的、现世的基础上:理想人格是人世 中的一员,他不超人的存在,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难以企及。我们今天批判继 承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最主要的是要继承其追求道德至善的执著精神和 远大目标;同时,也要剔除历代儒者附着在理想人格身上的神秘色彩,把远大 的道德理想与个人切身的处境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在道德境界的阶梯上 不断攀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上起屈原的《离骚》,下至文天祥 的《正气歌》,多少爱国主义不朽之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更有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 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的爱国思想表现在行动上,造就了许许多多 民族英雄。南宋时期的岳飞、文天祥都是坚决抗拒外族侵略、英勇不屈的爱国 民族英雄。虽然他们的爱国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忠君”形式,但在封建时代君 和国是统一的,爱国之心不可能摆脱忠君的历史形式。实际上,这种表现在忠 君形式下的爱国深情,长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斗争和发展,积淀成为 中华民族牢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 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 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可以说,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 的。《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等,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 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 些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也正是从国家利 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 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 为人群。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 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 道德教育。学校被认为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这种专门教育场所产 生初期,教育内容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任务 是育人,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和服务者。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髙
8 质朴为一的人,即他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儒道二家的人格理想相统一,便是 魏晋的圣人观。它显著的特点便是内圣外王。至宋明理学,剔除了道家理想人 格中的超人性质,把理想人格安放在平实的、现世的基础上:理想人格是人世 中的一员,他不超人的存在,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难以企及。我们今天批判继 承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最主要的是要继承其追求道德至善的执著精神和 远大目标;同时,也要剔除历代儒者附着在理想人格身上的神秘色彩,把远大 的道德理想与个人切身的处境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在道德境界的阶梯上 不断攀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上起屈原的《离骚》,下至文天祥 的《正气歌》,多少爱国主义不朽之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更有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 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的爱国思想表现在行动上,造就了许许多多 民族英雄。南宋时期的岳飞、文天祥都是坚决抗拒外族侵略、英勇不屈的爱国 民族英雄。虽然他们的爱国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忠君”形式,但在封建时代君 和国是统一的,爱国之心不可能摆脱忠君的历史形式。实际上,这种表现在忠 君形式下的爱国深情,长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斗争和发展,积淀成为 中华民族牢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 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 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可以说,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 的。《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等,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 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 些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也正是从国家利 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 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 为人群。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 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 道德教育。学校被认为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这种专门教育场所产 生初期,教育内容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任务 是育人,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和服务者。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高
度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决定了西周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教育 的重视和垄断,因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 局面。教师就是官吏,非官吏不能为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传道 德,其次才是教授文化知识,由此形成了训教合一的做法。进入封建社会,学 馆成立,书院产生,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教师训教合一的 观念被继承下来,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论是私塾学馆,还是学堂书 院,教师的职责一直集教书育人于一身。 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 心。从孔子、孟子一直到岳飞,都受到母教的很大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 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清代初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教育家顾炎武,一直认为 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继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蒙养教育也受到髙度重视。古 人认为一个人长大后思想品德好坏,同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关系极大,“教子当在 幼”。古人还提倡在童年时代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非常重 视家庭集体所形成的一种优良家风。强调童年教育要“慈严并济”要“身教 与“事教”并重。 社会教育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观《周礼》论列教化百姓 的十二条,可知古代社会不仅重视社会教化,而且社会教化有丰富的内容和明 确的目的。我国古代中央政府都设有礼部,地方设“三老”,都是专司教化的官 方机构和官员。此外,统治者还规定,各级官吏都要“以教化为大任”。这些社 会的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据史书记载,各朝代礼部所制礼乐都十分 浩繁,各级统治者发布了许多箴规、诰诫、圣谕以教民众,还有一些官员利用 巡视之机对民众进行教化。 古代教育家还特别注重环境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不论古人提出性善 或性恶,不论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墨”,都说明 了古人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颜氏家训》上说;“与善人居,如入芝也” 说的就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王夫之更进一步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 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改善,那么 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儒家不仅确立了儒家 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儒家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伦理方法主要包 括: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 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 道德以家庭为本位;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对自己
9 度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决定了西周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教育 的重视和垄断,因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 局面。教师就是官吏,非官吏不能为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传道 德,其次才是教授文化知识,由此形成了训教合一的做法。进入封建社会,学 馆成立,书院产生,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教师训教合一的 观念被继承下来,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论是私塾学馆,还是学堂书 院,教师的职责一直集教书育人于一身。 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 心。从孔子、孟子一直到岳飞,都受到母教的很大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 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清代初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教育家顾炎武,一直认为 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继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蒙养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古 人认为一个人长大后思想品德好坏,同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关系极大,“教子当在 幼”。古人还提倡在童年时代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非常重 视家庭集体所形成的一种优良家风。强调童年教育要“慈严并济”要“身教” 与“事教”并重。 社会教育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观《周礼》论列教化百姓 的十二条,可知古代社会不仅重视社会教化,而且社会教化有丰富的内容和明 确的目的。我国古代中央政府都设有礼部,地方设“三老”,都是专司教化的官 方机构和官员。此外,统治者还规定,各级官吏都要“以教化为大任”。这些社 会的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据史书记载,各朝代礼部所制礼乐都十分 浩繁,各级统治者发布了许多箴规、诰诫、圣谕以教民众,还有一些官员利用 巡视之机对民众进行教化。 古代教育家还特别注重环境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不论古人提出性善 或性恶,不论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墨”,都说明 了古人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颜氏家训》上说;“与善人居,如入芝也”, 说的就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王夫之更进一步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 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改善,那么 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儒家不仅确立了儒家 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儒家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伦理方法主要包 括: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 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 道德以家庭为本位;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对自己
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儒家所提出的伦理方法,既有治国的,也有修 己的,既有单个的,也有综合的。形成了一套伦理方法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虽也注意外在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的感化、刑法的 强制等,但儒家把这些都放在为辅的位置,而为主的方式,还是强调内化、“内 圣”。首先,在治国教民方面,儒家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归服,而不应用刑法 强行施加使民众消极逃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孟子则更 是反对用武力征服民众。所以,孔孟的治国教民方法,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 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孔孟把这种方法由国家推及 到家庭,由政治推及到道德,一以贯之。其次,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 “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 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者为用。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 列方法,有学思结合、智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 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廉恭谨慎、正心诚意、见 贤思齐、慎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 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2、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 的制约,必然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首先,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比较多地 采用灌输式教育,而对各种教育方式中所包含的示范、暗示作用,往往缺少必 要的省察和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显然受成人和集体的行为影响,因此,成年 人的道德风貌,集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往往比单纯灌输说教更有力量。而动辄 禁止、惩治、简单生硬、缺乏道德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的管教式做法往往暗示 着失去了道德上的自信与宽容。单纯灌输式的说教,易于产生某些逆反心理或 相反的示范作用 其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弱点是公私德不 分,或者说是重私德而轻公德。其表现是过分地诉求于个人,而对社会公共道 德规范建设下功夫不多。古代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这种道 德思维的表现。它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而不承认, 或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以这种思想进行道德教 育,一方面可能导致对被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 面则导致对社会应有的体制、机制、法制规范体系建设的忽视或放松,其后果
10 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儒家所提出的伦理方法,既有治国的,也有修 己的,既有单个的,也有综合的。形成了一套伦理方法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虽也注意外在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的感化、刑法的 强制等,但儒家把这些都放在为辅的位置,而为主的方式,还是强调内化、“内 圣”。首先,在治国教民方面,儒家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归服,而不应用刑法 强行施加使民众消极逃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孟子则更 是反对用武力征服民众。所以,孔孟的治国教民方法,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 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孔孟把这种方法由国家推及 到家庭,由政治推及到道德,一以贯之。其次,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 “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 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者为用。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 列方法,有学思结合、智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 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廉恭谨慎、正心诚意、见 贤思齐、慎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 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2、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 的制约,必然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首先,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比较多地 采用灌输式教育,而对各种教育方式中所包含的示范、暗示作用,往往缺少必 要的省察和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显然受成人和集体的行为影响,因此,成年 人的道德风貌,集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往往比单纯灌输说教更有力量。而动辄 禁止、惩治、简单生硬、缺乏道德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的管教式做法往往暗示 着失去了道德上的自信与宽容。单纯灌输式的说教,易于产生某些逆反心理或 相反的示范作用。 其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弱点是公私德不 分,或者说是重私德而轻公德。其表现是过分地诉求于个人,而对社会公共道 德规范建设下功夫不多。古代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这种道 德思维的表现。它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而不承认, 或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以这种思想进行道德教 育,一方面可能导致对被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 面则导致对社会应有的体制、机制、法制规范体系建设的忽视或放松,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