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对抗,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即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意 识形态。从各国的材料看,各国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 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一方面毫 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 韩国还把“反共”与“防日”联系在一起,作为对本国国民五大道德要求之一。中国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俄罗斯,叶利钦则毫不隐讳地宣称要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国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方针、政策以及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如教师、新闻机构、教育行政人 员)严格的政治筛选。可以说,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任务就是以不同的 方式传播灌输本阶级、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削弱乃至肃清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影 响,换句话说,就必定存在“意识形态化”,而且要一直“化”下去。 (2)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单说就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 稳定社会、引导发展。这种功能,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被有意 识地加强。其表现集中在:各国都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首先令人想到“民族感情”,似乎它只是一个与“民族有关的概念。 其实在本质上它与“国家意识”有更深刻的联系。爱国主义,顾名思义,首先必 须爱国家。否则你就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里的区别在多民族国家里看得最 清楚。为什么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够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呢?因为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便是政治功能。即论证政治“合法性”。所谓“合法性”, 是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 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支持、尊重,因而具有一种合法的权威性 它是保持社会政治统治稳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的另外两个 政治功能,就是“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它是 面旗帜,是各国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国家作为一个最大的 社会共同体,对内超越了不同阶级、阶层、民族、种族等社会集团的局部利益, 在对外关系中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时则代表和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 在现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 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不约而同地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旋律。我们看到,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
16 甚至对抗,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即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意 识形态。从各国的材料看,各国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 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一方面毫 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 韩国还把“反共”与“防日”联系在一起,作为对本国国民五大道德要求之一。中国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俄罗斯,叶利钦则毫不隐讳地宣称要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国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方针、政策以及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如教师、新闻机构、教育行政人 员)严格的政治筛选。可以说,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任务就是以不同的 方式传播灌输本阶级、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削弱乃至肃清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影 响,换句话说,就必定存在“意识形态化”,而且要一直“化”下去。 (2)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单说就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 稳定社会、引导发展。这种功能,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被有意 识地加强。其表现集中在:各国都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首先令人想到“民族感情”,似乎它只是一个与“民族”有关的概念。 其实在本质上它与“国家意识”有更深刻的联系。爱国主义,顾名思义,首先必 须爱国家。否则你就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里的区别在多民族国家里看得最 清楚。为什么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够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呢?因为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便是政治功能。即论证政治“合法性”。所谓“合法性”, 是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 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支持、尊重,因而具有一种合法的权威性。 它是保持社会政治统治稳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的另外两个 政治功能,就是“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它是 一面旗帜,是各国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国家作为一个最大的 社会共同体,对内超越了不同阶级、阶层、民族、种族等社会集团的局部利益, 在对外关系中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时则代表和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 在现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 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不约而同地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旋律。我们看到,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
民族”意识。新加坡通过“共同价值观”大讨论,使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凝聚成“新 加坡人”。苏东事变发生之后,处于转型时期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在艰难地选择 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的困惑和迷茫,唯一没有争议而 能够高举起来的旗帜就是爱国主义。而德国、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又总是 掺杂着新法西斯主义的不和谐音符,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担忧。在爱国 主义的旗帜下,两德、南北越实现了统一,南北朝鲜开始了对话,中国也提出 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民族情感是纽带,国家意识才是核 心 (3)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取向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盛行个人主义 的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东方文化 传统的国家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使得社会和个人并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在西方,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的内涵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一直是:肯定个人的利益和价值, 强调个人的地位和尊严,维护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强调个人应 负的责任等等。像这样的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局限性,其恶性发 展就是走向利己主义,形成反社会性。 对个人主义形成一股批评浪潮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60、70年代学 生造反运动,过分张扬的自我和个性自由已经走向了反面,引起了社会风向的 不断向右转向。德国《经济周刊》1994年8月26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现在“文 化批评新浪潮席卷西方国家”,“学者认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最后会自己毁了自 己”。这不单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问题(如出生率下降、离婚率上升、 青少年闹事等),更重要的是,许多西方国家发现,利己主义已经破坏了工业 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则。德国60%的经理抱怨他们的贸易伙伴“公平交易意识”在最 近几年削弱了,近50%的人认为“诚实度下降了”,30%的人指出,“法律意识越越 来越少”。8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治丑闻震撼了世界许多国家。在这种情 况下,西方国家出现了普遍的怀旧情绪,强烈呼吁恢复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不过,这种怀旧,实际上是纠偏,纠正过分强调个人和个性的方面。美 国众多的教育改革文件都呼吁强化学生个人价值目标和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 共性取向。深受美国教育影响的日本,也在教改报告中反思,由于受欧美以个 人主义为前提的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滋生了利己主义。现在应强调社会共 性价值取向,即强调日本的民族文化特长、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民 族的共同信念和向心力,以及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
17 民族”意识。新加坡通过“共同价值观”大讨论,使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凝聚成“新 加坡人”。苏东事变发生之后,处于转型时期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在艰难地选择 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的困惑和迷茫,唯一没有争议而 能够高举起来的旗帜就是爱国主义。而德国、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又总是 掺杂着新法西斯主义的不和谐音符,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担忧。在爱国 主义的旗帜下,两德、南北越实现了统一,南北朝鲜开始了对话,中国也提出 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民族情感是纽带,国家意识才是核 心。 (3)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取向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盛行个人主义 的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东方文化 传统的国家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使得社会和个人并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在西方,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的内涵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一直是:肯定个人的利益和价值, 强调个人的地位和尊严,维护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强调个人应 负的责任等等。像这样的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局限性,其恶性发 展就是走向利己主义,形成反社会性。 对个人主义形成一股批评浪潮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60、70年代学 生造反运动,过分张扬的自我和个性自由已经走向了反面,引起了社会风向的 不断向右转向。德国《经济周刊》1994年8月26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现在“文 化批评新浪潮席卷西方国家”,“学者认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最后会自己毁了自 己”。这不单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问题(如出生率下降、离婚率上升、 青少年闹事等),更重要的是,许多西方国家发现,利己主义已经破坏了工业 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则。德国60%的经理抱怨他们的贸易伙伴“公平交易意识”在最 近几年削弱了,近50%的人认为“诚实度下降了”,30%的人指出,“法律意识越越 来越少”。8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治丑闻震撼了世界许多国家。在这种情 况下,西方国家出现了普遍的怀旧情绪,强烈呼吁恢复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不过,这种怀旧,实际上是纠偏,纠正过分强调个人和个性的方面。美 国众多的教育改革文件都呼吁强化学生个人价值目标和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 共性取向。深受美国教育影响的日本,也在教改报告中反思,由于受欧美以个 人主义为前提的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滋生了利己主义。现在应强调社会共 性价值取向,即强调日本的民族文化特长、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民 族的共同信念和向心力,以及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
的结合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和1989年召开的教育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从“学会生存”变成了“学会关心”,二者虽然互相补充,但基本思想已发生了很大 转变。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指出教育思想应当实现的五个转变 中,就有这么几条:“从重点培养竞争到重点培养合作”、“从强调民族的狭隘观 点和忠诚转变为强调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为强 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等等[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西方各国广泛开展 了志愿者活动。许多政党及其领袖都极力提倡“集体精神”。当然,他们倡导的“集 体精神”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研究。但是可以肯定,这是原来西方传统价值观中 强调得不够的东西。当然,集体主义终归是不可能取代个人主义而占据西方文 化的核心地位的。但比较清楚的是,在社会导向上,已不再单纯鼓吹个人主义 而是把个人与社会两种价值取向并列并重了 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好相反。原来在这些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都是“家(宗)族本位”或“集团(体)本位”。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特别是 在二战后,这种情况缓慢地发生了变化。如日本在美军占领期间开始了“个性教 育”。其根据是1946年的日本新宪法《日本国宪法》规定的三大原则之一“主权 在民”原则(“国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得受到防碍”)和《教育基本法》第 条的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 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个性教育”是针对军国主义进行的,也是民主 主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当然这种“个性教育”只是一种手段,与西方作为终极 值目标的个人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在日本历史中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十分重 大的转变了。在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期间,其政府无一例外推行的都是类似 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但是在 叩响了现代化的大门、迈进发达国家的门坎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情况却发生 了变化。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越来越多地要求尊重他们作为个人 的存在价值。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集体本位价值观是否还足以应付现实生活 的挑战,已经成了一个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所以,在所谓“儒家文化圈”内, 各国(地区)的政府也开始积极地寻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平衡。 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众多的方面,都渗透着价值观。价 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是核心。以价值观教育促进广大群众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 思考,是其他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可以预见,在21世纪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并重仍然是一个基本导向。 (4)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径
18 的结合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和1989年召开的教育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从“学会生存”变成了“学会关心”,二者虽然互相补充,但基本思想已发生了很大 转变。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指出教育思想应当实现的五个转变 中,就有这么几条:“从重点培养竞争到重点培养合作”、“从强调民族的狭隘观 点和忠诚转变为强调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为强 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等等[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西方各国广泛开展 了志愿者活动。许多政党及其领袖都极力提倡“集体精神”。当然,他们倡导的“集 体精神”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研究。但是可以肯定,这是原来西方传统价值观中 强调得不够的东西。当然,集体主义终归是不可能取代个人主义而占据西方文 化的核心地位的。但比较清楚的是,在社会导向上,已不再单纯鼓吹个人主义, 而是把个人与社会两种价值取向并列并重了。 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好相反。原来在这些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 都是“家(宗)族本位”或“集团(体)本位”。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特别是 在二战后,这种情况缓慢地发生了变化。如日本在美军占领期间开始了“个性教 育”。其根据是1946年的日本新宪法《日本国宪法》规定的三大原则之一“主权 在民”原则(“国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得受到防碍”)和《教育基本法》第一 条的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 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个性教育”是针对军国主义进行的,也是民主 主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当然这种“个性教育”只是一种手段,与西方作为终极 值目标的个人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在日本历史中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十分重 大的转变了。在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期间,其政府无一例外推行的都是类似 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但是在 叩响了现代化的大门、迈进发达国家的门坎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情况却发生 了变化。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越来越多地要求尊重他们作为个人 的存在价值。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集体本位价值观是否还足以应付现实生活 的挑战,已经成了一个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所以,在所谓“儒家文化圈”内, 各国(地区)的政府也开始积极地寻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平衡。 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众多的方面,都渗透着价值观。价 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是核心。以价值观教育促进广大群众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 思考,是其他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可以预见,在21世纪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并重仍然是一个基本导向。 (4)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