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六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 一、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是指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心 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最早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故亦称为心脏电除颜(defibrillation)。 【适应证】 1.心室颤动和扑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 2.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3.心房颤动和扑动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4.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律失常者。 【禁忌证】 1,病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 近3个月有栓塞史。 2.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或扑动。 3.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 4.有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时,暂不宜电复律。 【方法选择】 1.直流电同步电复律适用于除心室颤动以外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除颤器 一般设有同步装置,使放电时电流正好与R波同步,即电流刺激落在心室肌的 绝对不应期,从而避免在心室的易损期放电导致室速或室颤。 2.直流电非同步电除颤临床上用于心室颤动,此时己无心动周期,也无 QS波,病人神志多已丧失,应立即实施电除颤。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率 越高。 【复律步骤】 1.病人平卧于绝缘的硬板床上,开放静脉通路,松开衣领,有义齿者取下, 给予氧气吸入。术前做全导联心电图。 2.清洁电击处的皮肤,连接好心电导联线,贴放心电监测电极片时注意避 开除颤部位
项目六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 一、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是指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心 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最早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故亦称为心脏电除颤(defibrillation)。 【适应证】 1.心室颤动和扑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 2.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3.心房颤动和扑动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4.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律失常者。 【禁忌证】 1.病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 近 3 个月有栓塞史。 2.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或扑动。 3.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 4.有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时,暂不宜电复律。 【方法选择】 1.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适用于除心室颤动以外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除颤器 一般设有同步装置,使放电时电流正好与 R 波同步,即电流刺激落在心室肌的 绝对不应期,从而避免在心室的易损期放电导致室速或室颤。 2.直流电非同步电除颤 临床上用于心室颤动,此时已无心动周期,也无 QRS 波,病人神志多已丧失,应立即实施电除颤。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率 越高。 【复律步骤】 1.病人平卧于绝缘的硬板床上,开放静脉通路,松开衣领,有义齿者取下, 给予氧气吸入。术前做全导联心电图。 2.清洁电击处的皮肤,连接好心电导联线,贴放心电监测电极片时注意避 开除颤部位
3.连接电源,打开除颤器开关,选择一个R波高耸的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选择“同步”或“非同步”按钮。 4.遵医嘱用地西泮0.3~0.5mg/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至病人睫毛反射开 始消失的深度。麻醉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 5.充分暴露病人前胸,将两电极板上均匀涂满导电糊或包以生理盐水浸湿 的纱布,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心尖部,两电极板之间距离不应小于 10cm,与皮肤紧密接触,并有一定压力。通常经胸壁体外电复律能量选择为: 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在100~150J左右,室性心动过速为100~200J左右, 心房扑动所需电能一般较小,在50一100J左右。心室颤动选择非同步电除颤, 通常能量选择在200~360J。按充电钮充电到所需功率,嘱任何人避免接触病人 及病床,两电极板同时放电,此时病人身体和四肢会抽动一下,通过心电示波器 观察病人的心律是否转为窦性。 6.若不成功,可3~5mn后重复,室颤可重复多次:室颤以外连续复律不 超过3次。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向择期复律的病人介绍电复律的目的和必要性、大致过程、可能出现 的不适和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2)遵医嘱作术前检查(血电解质等)。 (3)遵医嘱停用洋地黄类药物1~2天:改善心功能、纠正低血钾和酸中毒。 伴心房颜动的病人复律前应进行抗凝治疗。 (4)复律前1~2天口服奎尼丁,预防转复后复发,服药前做心电图,观察 QRS波时限及QT间期变化。 (5)复律术前当天晨禁食,排空膀胱。 (6)建立静脉通道。 (7)物品准备除颤器、生理盐水、导电糊、纱布垫、地西泮、心电和血压 监护仪及心肺复苏抢救设备和药品。 2.复律中配合 3.复律后护理
3.连接电源,打开除颤器开关,选择一个 R 波高耸的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选择“同步”或“非同步”按钮。 4.遵医嘱用地西泮 0.3~0.5mg/kg 体重缓慢静脉注射,至病人睫毛反射开 始消失的深度。麻醉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 5.充分暴露病人前胸,将两电极板上均匀涂满导电糊或包以生理盐水浸湿 的纱布,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 2~3 肋间和心尖部,两电极板之间距离不应小于 10cm,与皮肤紧密接触,并有一定压力。通常经胸壁体外电复律能量选择为: 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在 100~150J 左右,室性心动过速为 100~200J 左右, 心房扑动所需电能一般较小,在 50~100J 左右。心室颤动选择非同步电除颤, 通常能量选择在 200~360J。按充电钮充电到所需功率,嘱任何人避免接触病人 及病床,两电极板同时放电,此时病人身体和四肢会抽动一下,通过心电示波器 观察病人的心律是否转为窦性。 6.若不成功,可 3~5min 后重复,室颤可重复多次;室颤以外连续复律不 超过 3 次。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向择期复律的病人介绍电复律的目的和必要性、大致过程、可能出现 的不适和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2)遵医嘱作术前检查(血电解质等)。 (3)遵医嘱停用洋地黄类药物 1~2 天;改善心功能、纠正低血钾和酸中毒。 伴心房颤动的病人复律前应进行抗凝治疗。 (4)复律前 1~2 天口服奎尼丁,预防转复后复发,服药前做心电图,观察 QRS 波时限及 QT 间期变化。 (5)复律术前当天晨禁食,排空膀胱。 (6)建立静脉通道。 (7)物品准备除颤器、生理盐水、导电糊、纱布垫、地西泮、心电和血压 监护仪及心肺复苏抢救设备和药品。 2.复律中配合 3.复律后护理
(1)病人卧床休息1天,清醒后2h内避免进食,以免恶心、呕吐。 (2)心电监护24h,注意心律、心率变化。 (3)及时发现有无因电击而致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栓塞、局部皮肤灼伤、肺 水肿等并发。 (4)遵医嘱继续服用奎尼丁、洋地黄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窦性心 律。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皮肤及肢体活动情 况,及时发现病人有无栓塞征象。 二、心脏起搏术 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pacemaker),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 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 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起搏器的种类】 1.根据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为 (1)单腔起搏器:只有一根电极导线置于一个心腔。常见的有VVI起搏器 (电极导线植人右心室)和AAI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 (2)双腔起搏器: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 (3)三腔起搏器:目前主要分为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 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右房+双室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2.根据心脏起搏器应用的方式分为 (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体外携带式起搏器: (2)植入式心脏起搏起搏器一般埋植在病人胸部(偶尔植入其他部位)的 皮下组织内。 【适应证】 1.植入式心脏起搏 (1)伴有临床症状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伴有症状的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数性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虽无症状,但 逸搏心律<40次/分或心脏停搏时间>3s
(1)病人卧床休息 1 天,清醒后 2h 内避免进食,以免恶心、呕吐。 (2)心电监护 24h,注意心律、心率变化。 (3)及时发现有无因电击而致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栓塞、局部皮肤灼伤、肺 水肿等并发。 (4)遵医嘱继续服用奎尼丁、洋地黄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窦性心 律。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皮肤及肢体活动情 况,及时发现病人有无栓塞征象。 二、心脏起搏术 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pacemaker),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 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 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起搏器的种类】 1.根据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为 (1)单腔起搏器:只有一根电极导线置于一个心腔。常见的有 VVI 起搏器 (电极导线植人右心室)和 AAI 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 (2)双腔起搏器: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 (3)三腔起搏器:目前主要分为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 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右房+双室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2.根据心脏起搏器应用的方式分为 (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体外携带式起搏器; (2)植入式心脏起搏起搏器一般埋植在病人胸部(偶尔植入其他部位)的 皮下组织内。 【适应证】 1.植入式心脏起搏 (1)伴有临床症状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伴有症状的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歇性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虽无症状,但 逸搏心律<40 次/分或心脏停搏时间>3s
(4)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作 用的药物治疗时,应该植入起搏器。 (5)反复发生的颈动脉窦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心脏反应为主者。 (6)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可行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 近年来,随着起搏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展,如预 防和治疗心房颤动,预防和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辅助 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2.临时心脏起搏适用于急需起搏、房室传导阻滞有可能恢复:超速抑制 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或需“保护性”应用的病人。 【方法】 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常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放置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 能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感染。 2.植入式心脏起搏适用于所有需长期起搏的病人。单腔起搏:将电极导 线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跨越三尖瓣送入右心室内嵌入肌小梁中,脉 冲发生器多埋藏在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双腔起搏:一般将心房起搏电极导 线顶端置于右心房,心室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三腔起搏时如行双房起搏则左房 电极放置在冠状窦内,如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双心室)时,左室电极经过冠状窦 放置在左室侧壁。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辅助检查: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血型、出 凝血时间、胸片、心电图、Holter等。 (2)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年龄、心理素质、文化程度,采用适当的形式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思 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应用地西泮,保证充足的睡眠。 (3)青霉素皮试。 (4)训练病人平卧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由于卧床体位而出现排便困难。 (5)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4)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作 用的药物治疗时,应该植入起搏器。 (5)反复发生的颈动脉窦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心脏反应为主者。 (6)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可行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 近年来,随着起搏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展,如预 防和治疗心房颤动,预防和治疗长 Q-T 间期综合征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辅助 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2.临时心脏起搏 适用于急需起搏、房室传导阻滞有可能恢复;超速抑制 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或需“保护性”应用的病人。 【方法】 1.临时心脏起搏 采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常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放置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 能超过 1 个月,以免发生感染。 2.植入式心脏起搏 适用于所有需长期起搏的病人。单腔起搏:将电极导 线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跨越三尖瓣送入右心室内嵌入肌小梁中,脉 冲发生器多埋藏在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双腔起搏:一般将心房起搏电极导 线顶端置于右心房,心室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三腔起搏时如行双房起搏则左房 电极放置在冠状窦内,如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双心室)时,左室电极经过冠状窦 放置在左室侧壁。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辅助检查: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血型、出 凝血时间、胸片、心电图、Holter 等。 (2)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年龄、心理素质、文化程度,采用适当的形式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思 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应用地西泮,保证充足的睡眠。 (3)青霉素皮试。 (4)训练病人平卧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由于卧床体位而出现排便困难。 (5)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6)皮肤准备:通常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 植入式起搏备皮范围是左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备皮后注意局部皮肤清洁。 2.术中配合 (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关注病人的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主诉,并做好安 慰解释工作,帮助病人顺利配合手术。 3.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与观察:伤口局部以沙袋加压6h,每间隔2h解除压迫5min。 定期更换敷料,临时起搏器应每天换药1次,术后7天拆线。观察起搏器囊袋有 无出血或血肿,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病人有无局部疼痛、皮肤变暗发紫、 波动感等,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监测体温变化,常规应用抗生素,预 防感染。 (2)休息与活动:术后平移至床上,嘱病人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1~ 3天,如病人平卧极度不适,可抬高床头30°~60°;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 安置临时起搏器病人需绝对卧床,术侧肢体避免屈曲或活动过度。勿用力咳嗽 以防电极脱位,如出现咳嗽症状,尽早应用镇咳药;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3)监测术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24h,监测脉搏、心率、心律、 心电变化及病人自觉症状: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监测起搏 和感知功能,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出现异常时立 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出院前常规拍摄胸片。 【健康教育】 1.起搏器知识指导告知病人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告知病人应 避免强磁场和高电压的场所(如核磁、激光、变电站等),但家庭生活用电一般 不影响起搏器工作。嘱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 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移动电话对起搏器的干扰作用很小,推荐 平时将移动电话放置在远离起搏器至少15cm的口袋内,拨打或接听电话时采用 对侧。指导其妥善保管好起搏器卡(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装日期、品牌 等),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2.病情自我监测指导教会病人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低于起搏心
(6)皮肤准备:通常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 植入式起搏备皮范围是左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备皮后注意局部皮肤清洁。 2.术中配合 (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关注病人的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主诉,并做好安 慰解释工作,帮助病人顺利配合手术。 3.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与观察:伤口局部以沙袋加压 6h,每间隔 2h 解除压迫 5min。 定期更换敷料,临时起搏器应每天换药 1 次,术后 7 天拆线。观察起搏器囊袋有 无出血或血肿,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病人有无局部疼痛、皮肤变暗发紫、 波动感等,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监测体温变化,常规应用抗生素,预 防感染。 (2)休息与活动:术后平移至床上,嘱病人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 1~ 3 天,如病人平卧极度不适,可抬高床头 30°~60°;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 安置临时起搏器病人需绝对卧床,术侧肢体避免屈曲或活动过度。勿用力咳嗽, 以防电极脱位,如出现咳嗽症状,尽早应用镇咳药;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3)监测术后描记 12 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 24h,监测脉搏、心率、心律、 心电变化及病人自觉症状;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监测起搏 和感知功能,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出现异常时立 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出院前常规拍摄胸片。 【健康教育】 1.起搏器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告知病人应 避免强磁场和高电压的场所(如核磁、激光、变电站等),但家庭生活用电一般 不影响起搏器工作。嘱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 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移动电话对起搏器的干扰作用很小,推荐 平时将移动电话放置在远离起搏器至少 15cm 的口袋内,拨打或接听电话时采用 对侧。指导其妥善保管好起搏器卡(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装日期、品牌 等),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2.病情自我监测 指导教会病人每天自测脉搏 2 次,出现脉率低于起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