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案例导入 病人,女,56岁,有乙肝病史,腹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2年,一周前出现昼夜颠倒。昨天食鸡蛋 后出现答非所问情况。体检: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070mmHg,嗜睡,对答不 切题,定向力差。消瘦,慢性肝病面容,扑翼样震颤(+),腹壁静脉曲张,脾肋下2cm,腹部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可见淤斑。初步诊断为:肝硬化、肝性脑病。 结合上述病例请思考该病人: 1.为什么诊断该病人是肝性脑病? 2.肝性脑病与肝硬化有什么关系? 3.肝性脑病与肺性脑病的异同点? 4.如何配合治疗、如何护理?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 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若脑病的发生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广泛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则称 为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 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实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 能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称为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subclinical or latent HE)。 【病因】 1.病因各型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 如果把亚临床肝性脑病也计算在内,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者可达0%。部分可由 改善门静脉高压的门体分流术引起。小部分肝性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 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急性或暴发性肝衰竭阶段。少数还可由原发性肝癌、妊娠 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引起。 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 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剂和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 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2.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本病产生 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由于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分流手术造成或自然形成的
项目四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案例导入 病人,女,56 岁,有乙肝病史,腹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 2 年。一周前出现昼夜颠倒。昨天食鸡蛋 后出现答非所问情况。体检:体温 36℃,脉搏 80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00/70mmHg,嗜睡,对答不 切题,定向力差。消瘦,慢性肝病面容,扑翼样震颤(+),腹壁静脉曲张,脾肋下 2cm,腹部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可见淤斑。初步诊断为:肝硬化、肝性脑病。 结合上述病例请思考该病人: 1.为什么诊断该病人是肝性脑病? 2.肝性脑病与肝硬化有什么关系? 3.肝性脑病与肺性脑病的异同点? 4.如何配合治疗、如何护理?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 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若脑病的发生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广泛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则称 为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 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实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 能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称为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subclinical or latent HE)。 【病因】 1.病因 各型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 如果把亚临床肝性脑病也计算在内,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者可达 70%。部分可由 改善门静脉高压的门体分流术引起。小部分肝性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 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急性或暴发性肝衰竭阶段。少数还可由原发性肝癌、妊娠 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引起。 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 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剂和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 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2.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本病产生 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由于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分流手术造成或自然形成的
侧支循环,使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解毒和清除,便经侧支进入 体循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关于肝性脑病发病 机制的学说主要有: (1)氨中毒学说:此学说研究最多,最确实有据。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 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①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 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门户。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约4g,并主要以非离子型氨 (NH)在结肠部位弥散进入肠黏膜。游离的NH有毒性,能透过血-脑脊液屏 障:H+则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两者受pH梯度改变的影响而 相互转化。当结肠内pH>6时,NH大量弥散入血:pH<6时,则以NH4形式 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肾产氨是通过谷氨酰胺酶分解谷氨酰胺成为氨, 亦受肾小管液pH的影响。此外,骨骼肌和心肌在运动时也可产生少量氨。机体 清除氨的主要途径为:(a)肾是排泄的主要场所。肾在排酸的同时,也以NH, 形式排除大量氨。此外,大部分来自肠道的氨在肝内合成尿素并通过肾排泄。(b) 在肝、脑、肾等组织消耗氨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血氨过高时,可从肺部 呼出少量。 ②肝性脑病是血氨增高的原因:血氨增高主要是由于氨的生成过多和(或) 代谢清除减少所致。血氨生成过多可以是外源性的,如摄入过多含氮食物(高蛋 白饮食)或药物,在肠道转化为氨:也可以是内源性的,如上消化道出血后,停 留在肠内的血液分解为氨。肾前性与肾性氮质血症时,血中的大量尿素弥散至肠 腔转变为氨,再进入血液。在肝衰竭时,其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门体分流存在 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升高 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一般认为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是干扰脑的 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使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 正常功能。此外,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辅酶、三磷酸腺苷(ATP), 谷氨酸等,并产生大量的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是一种有机渗透质,可导致脑水肿。 谷氨酸是大脑的重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缺少则使大脑抑制增加。同时,氨是一种 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 (2)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蛋氨酸在胃肠道内被细菌代
侧支循环,使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解毒和清除,便经侧支进入 体循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关于肝性脑病发病 机制的学说主要有: (1)氨中毒学说:此学说研究最多,最确实有据。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 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①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 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门户。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约 4g,并主要以非离子型氨 (NH3)在结肠部位弥散进入肠黏膜。游离的 NH3 有毒性,能透过血-脑脊液屏 障;NH4﹢则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两者受 pH 梯度改变的影响而 相互转化。当结肠内 pH>6 时,NH3 大量弥散入血;pH<6 时,则以 NH4 ﹢形式 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肾产氨是通过谷氨酰胺酶分解谷氨酰胺成为氨, 亦受肾小管液 pH 的影响。此外,骨骼肌和心肌在运动时也可产生少量氨。机体 清除氨的主要途径为:(a)肾是排泄的主要场所。肾在排酸的同时,也以 NH4 ﹢ 形式排除大量氨。此外,大部分来自肠道的氨在肝内合成尿素并通过肾排泄。(b) 在肝、脑、肾等组织消耗氨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c)血氨过高时,可从肺部 呼出少量。 ②肝性脑病是血氨增高的原因:血氨增高主要是由于氨的生成过多和(或) 代谢清除减少所致。血氨生成过多可以是外源性的,如摄入过多含氮食物(高蛋 白饮食)或药物,在肠道转化为氨;也可以是内源性的,如上消化道出血后,停 留在肠内的血液分解为氨。肾前性与肾性氮质血症时,血中的大量尿素弥散至肠 腔转变为氨,再进入血液。在肝衰竭时,其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门体分流存在 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升高。 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一般认为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是干扰脑的 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使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 正常功能。此外,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辅酶、三磷酸腺苷(ATP)、 谷氨酸等,并产生大量的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是一种有机渗透质,可导致脑水肿。 谷氨酸是大脑的重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缺少则使大脑抑制增加。同时,氨是一种 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 (2)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蛋氨酸在胃肠道内被细菌代
谢形成甲基硫醇及其衍变物二甲基亚砜,二者均可在实验动物引起意识模糊、定 向力丧失、昏睡和昏迷。肝臭可能是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挥发的气味。在 严重肝病病人中,甲基硫醇的血浓度增高,伴脑病者增高更明显。短链脂肪酸(主 要是戊酸、己酸和辛酸)能诱发实验性肝性脑病,在肝性脑病病人的血浆和脑脊 液中明显增高。在肝衰竭的实验动物中,较少量地单独使用胺、硫醇或短链脂肪 酸,都不足以诱发肝性脑病,但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可引起脑部症状。因 此,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肝性脑 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3)假神经递质学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神经递质分兴 奋和抑制两类,兴奋性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Y-氨基丁酸等。正常时,兴奋 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保持生理平衡。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 酸等,经肠菌脱羟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正常时这两种胺在肝内被 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此二种胺进入脑组织并在B羟 化酶的作用下分别形成B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后二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 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仅有正常神经递质的1%,故称为 假性神经递质。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而取代正常递质时,神经传导发生 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 (4)Y-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GABA是哺乳动物 大脑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门体分流和肝衰竭时,可绕过肝进入体循环。近 年在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中发现GABA浓度增高,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也增 高,大脑突触后神经元的GABA受体增多。这种受体不仅与GABA结合,还可 与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药物结合,故称为GABA/BZ复合体。上述三者的任何 一种与受体结合后,均可导致神经传导抑制。 (5)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肝硬化使代偿期病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如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减少。正常人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中代谢分解,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分解, 胰岛素可促使支链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肝衰竭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而使 血中浓度增高:支链氨基酸则由于胰岛素在肝内灭活作用降低,血中浓度增高
谢形成甲基硫醇及其衍变物二甲基亚砜,二者均可在实验动物引起意识模糊、定 向力丧失、昏睡和昏迷。肝臭可能是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挥发的气味。在 严重肝病病人中,甲基硫醇的血浓度增高,伴脑病者增高更明显。短链脂肪酸(主 要是戊酸、己酸和辛酸)能诱发实验性肝性脑病,在肝性脑病病人的血浆和脑脊 液中明显增高。在肝衰竭的实验动物中,较少量地单独使用胺、硫醇或短链脂肪 酸,都不足以诱发肝性脑病,但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可引起脑部症状。因 此,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肝性脑 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3)假神经递质学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神经递质分兴 奋和抑制两类,兴奋性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如 5-羟色胺、γ -氨基丁酸等。正常时,兴奋 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保持生理平衡。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 酸等,经肠菌脱羟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正常时这两种胺在肝内被 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此二种胺进入脑组织并在β 羟 化酶的作用下分别形成β -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后二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 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仅有正常神经递质的 1%,故称为 假性神经递质。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而取代正常递质时,神经传导发生 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 (4)γ -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GABA 是哺乳动物 大脑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门体分流和肝衰竭时,可绕过肝进入体循环。近 年在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中发现 GABA 浓度增高,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也增 高,大脑突触后神经元的 GABA 受体增多。这种受体不仅与 GABA 结合,还可 与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药物结合,故称为 GABA/BZ 复合体。上述三者的任何 一种与受体结合后,均可导致神经传导抑制。 (5)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肝硬化使代偿期病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如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减少。正常人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中代谢分解,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分解, 胰岛素可促使支链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肝衰竭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而使 血中浓度增高;支链氨基酸则由于胰岛素在肝内灭活作用降低,血中浓度增高
因而促使大量支链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使其在血中浓度降低。上述两组氨基酸 在相互竞争和排斥中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大脑,进入脑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增 多,可进一步形成假性神经递质。并且脑中增多的色氨酸可衍生为5-羟色胺,后 者是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 与昏迷有关。 【临床表现】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常因原有肝病的性质、肝细胞损害的轻重缓急以及诱 因的不同而很不一致。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 将肝性脑病由轻到重分为5期: 0期(潜伏期)又称轻微肝性脑病,无行为、性格的异常,无神经系统病 理征,脑电图正常,只在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时有轻微异常。 1期(前驱期)以轻度性格改变和精神异常为主,如焦虑、欣快激动或淡 漠少言、睡眠倒错、健忘等。可有扑翼样震颤,即嘱病人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 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 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脑电图多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 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2期(昏迷前期)嗜睡、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等)、言语不 清、书写障碍、定向力障碍。病人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病人 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3期(昏睡期)昏睡,但可以唤醒,醒时尚能应答,常有神志不清或幻觉。 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 阳性。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异常。 4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等强刺激尚 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 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厭、踝阵挛。脑电图明显异常。 以上各期的分界常不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其程度可因病情发展 或治疗好转而变化。少数肝性脑病病人还可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有器质性损 害而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智能减退、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或截摊
因而促使大量支链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使其在血中浓度降低。上述两组氨基酸 在相互竞争和排斥中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大脑,进入脑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增 多,可进一步形成假性神经递质。并且脑中增多的色氨酸可衍生为 5-羟色胺,后 者是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 与昏迷有关。 【临床表现】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常因原有肝病的性质、肝细胞损害的轻重缓急以及诱 因的不同而很不一致。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 将肝性脑病由轻到重分为 5 期: 0 期(潜伏期) 又称轻微肝性脑病,无行为、性格的异常,无神经系统病 理征,脑电图正常,只在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时有轻微异常。 1 期(前驱期) 以轻度性格改变和精神异常为主,如焦虑、欣快激动或淡 漠少言、睡眠倒错、健忘等。可有扑翼样震颤,即嘱病人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 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 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脑电图多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 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2 期(昏迷前期) 嗜睡、行为异常(如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等)、言语不 清、书写障碍、定向力障碍。病人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病人 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3 期(昏睡期) 昏睡,但可以唤醒,醒时尚能应答,常有神志不清或幻觉。 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 阳性。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异常。 4 期(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等强刺激尚 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 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脑电图明显异常。 以上各期的分界常不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其程度可因病情发展 或治疗好转而变化。少数肝性脑病病人还可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有器质性损 害而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智能减退、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或截瘫
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病人,由于没有临床表现而被视为健康人,但在驾驶 各种交通工具时,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肝性脑病病人有明 显黄疸、出血倾向和肝臭,易并发各种感染、肝肾综和征和脑水肿等。 【辅助检查】 1.血氨正常值为20~60pmol/L。慢性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 病病人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性脑病者,血氨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正常人脑电图呈a波,8一13次/秒。肝性脑病病人脑电图 的典型改变为节律变慢,主要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δ或三相波,昏迷时为高 波幅的δ波,>4次秒。 3.简易智能测验对诊断早期肝性脑病或轻微肝性脑病简易有效。临床常 用木块图试验、数字连接试验和符号数字试验联合应用,结果容易计量,便于随 访,但缺点是受年龄、教育程度的影响。 知识链接 数字连接试验和符号数字试验 数字连接试验:让病人将印在纸上的25个阿拉伯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尽快地连接起来,医生记录连 接数字所需的时间,包,括连错后纠正错误的时间。正常人所需的时间一般在30秒之内,而肝性脑病或轻微 肝性脑病病人所需时间常在45秒以上。 数字符号试验:将19个阿拉伯数与不同的符号相对应,要求给数字(19)配上相应的符号,共9 项,让病人在90秒钟之内尽快写出与数字相应的符号。 【诊断要点】 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静脉侧支循环。 ②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⑤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知识链接 脑电波 α波:频率在8~13业之间。人的精神状态:放松状态。出现时大多数人平静,闭目养神时:大脑清 醒放松,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不易受外界干扰. B波:频率大约在14~30业之间。人的精神状态:紧张状态。出现时态:大多数人清醒时,对外部环 境敏感:情绪激动,焦虑不安:警觉、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从事高度智力活动
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病人,由于没有临床表现而被视为健康人,但在驾驶 各种交通工具时,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肝性脑病病人有明 显黄疸、出血倾向和肝臭,易并发各种感染、肝肾综和征和脑水肿等。 【辅助检查】 1.血氨 正常值为 20~60μ mol/L。慢性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 病病人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性脑病者,血氨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 正常人脑电图呈α 波,8~13 次/秒。肝性脑病病人脑电图 的典型改变为节律变慢,主要出现普遍性每秒 4~7 次δ 或三相波,昏迷时为高 波幅的δ 波,>4 次/秒。 3.简易智能测验 对诊断早期肝性脑病或轻微肝性脑病简易有效。临床常 用木块图试验、数字连接试验和符号数字试验联合应用,结果容易计量,便于随 访,但缺点是受年龄、教育程度的影响。 知识链接 数字连接试验和符号数字试验 数字连接试验:让病人将印在纸上的 25 个阿拉伯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尽快地连接起来,医生记录连 接数字所需的时间,包括连错后纠正错误的时间。正常人所需的时间一般在 30 秒之内,而肝性脑病或轻微 肝性脑病病人所需时间常在 45 秒以上。 数字符号试验:将 1~9 个阿拉伯数与不同的符号相对应,要求给数字(1~9)配上相应的符号,共 90 项,让病人在 90 秒钟之内尽快写出与数字相应的符号。 【诊断要点】 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静脉侧支循环。 ②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⑤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知识链接 脑电波 α 波:频率在 8~13Hz 之间。人的精神状态:放松状态。出现时大多数人平静,闭目养神时;大脑清 醒放松,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不易受外界干扰。 β 波:频率大约在 14~30Hz 之间。人的精神状态:紧张状态。出现时态:大多数人清醒时,对外部环 境敏感;情绪激动,焦虑不安;警觉、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从事高度智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