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1 孔、老、释那里寻求解决西方危机,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与 自己关系;追求人的价值,寻找和谐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 灵关系的“大道”。可见,西方人第二次转向东方,无疑出于西 方当代文化发展困境的现实需要。 西方两次转向东方,都是为了拯救自身的文化危机,寻求自 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而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东方文化恰好成为一 个可以给西方人带来新启示的、有益的参照;东方文化在学习、 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亦探索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以使东西 文化在互动、互补中融突和合。回顾第一次西方转向东方,东方 是被动地接收,自己并没有主动把东方文化推向世界;第二次有 互动之势,然而,把东方文化推向世界的主动性的劲头仍然不 足。成就是自己做出来的,只有不懈奋斗,中国文化的世界化才 能逐渐实现。这个有利的机遇和形势,应主动积极地加以发展。 21世纪的人类文化,既非“东风压倒西风”,与“西风压倒 东风”的两极对峙形态,亦非“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东 方文化的世纪,而是东西文化互学、互动、互渗、互补的世纪; 是冲突融合而和合的世纪,即和合而化生新的人类文化—和合 学的世纪。 近几年来,中外学者都有得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喊,但 如何走向世界?却没有“自家体贴出来”的东西,因而这种呼喊 只是一种“呼喊”而已。中国文化只有在化解、协调现代人类所 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巨大魅力和价 值,才能获得世人的认同,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化。这 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实质上是一而二、二而一 的问题。笔者提出和合学,就是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 的一种回应和选择。 中国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化,取决于中国文化的“实力”,取 决于中国文化能否适应世界化的需要
22 第一章 和合与和合学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文化的转生。转生的 主旨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的生 命智慧,便是和合学和合学既是民族精神生命 智慧转生的转生者,也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结构 性、有机性转生的载体。它不是某一文化:儒家 文化、道家文化、器家文化、佛家文化的转生, 亦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转生,而是“融突”和合 的转生。这种转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再生 的延续,而不是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单传;它内 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蕴涵,又超越中国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固有的意蕴
第一章 和合与和合学 23 和合学的提出 和合学的提出是基于中国文化要恢复其生命的活力,必须对 当前人类所面临共同的严峻冲突和中国所面临的西方文化的冲突 及现代化的冲突,做出成功的回应,否则传统文化只能是历史博 物馆中的古董。这些冲突大体表现为: (一】价值理想的冲突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概而言之,有五个 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 间的冲突,并引发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 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 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之道,追寻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 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做 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何恢复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防止土 地沙化,计划人口生育,解决资源匮乏,预防疾病肆虐?如问应 对社会危机,解决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 衡的冲突和以逃离经济困难为主的新移民浪潮带来的紧张、冲 突,以及战争、黑社会组织、恐怖主义、政治腐败等问题?如何 协调人际冲突,化解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制止尔虞我诈、坑蒙 拐骗、谋财害命、杀人放火等恶劣行为?如何医治精神的伤痛, 消除苦闷、烦躁、悲哀、愤怒、压抑等紧张心绪?如何化解文明 间的冲突,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容纳,同情理解?这些, 都是人们正在深人思考的问题和亟待化解的冲突。 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与危机,虽不能建构全人类共同 的、一致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但可以确立一些各民族、各国家 基本认同的规则、原则、原理及价值观念。各民族、各国家应把注 意力集中到能否化解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现实,这是时
24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呼唤。若以此为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来审 视切文化,则无所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绝对界限或优劣之 分,也可以跳出传统与现代两极分的固定框架,人们可以转换视 角,州一种新的“融突论”的观念,来思考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 (二)西方文明的冲突 世界的近代化(工业化)首先是从西方起步的,与此同步的是 世界化的殖民运动。伴随着殖民化的武力侵路,殖民地国家的财 富、资源、土地利劳动力遭到掠夺。1840年英闲对中国发动了可耻 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订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接着各资本主义 列强侵略中国,订立了·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军事、 经济、政治、文化的侵路,使中国失去了大量资金、市场、原料和发展 条件,以及一部分主权等,使中华民族陷人屈辱、芹难的深渊。 在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中国的农业义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 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反省、检讨自己传统的军事、经济、政 治、文化的利弊之后,实行了价值观念的转化,提出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①的对策。这种转变是从器物层面的车事科学技术, 而及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但当时有识之十思考的核心,是 如何救心图存的问题,即如何引进西方的技术利制度、如何赶上 西方闲家以使白己不落后的问题?冯桂芬主张以中学为本,西学 为辅。②这种“本辅”论的逻辑引申必出现传统与现代、变与不 变的神突:“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射。盖万世而不变者, 孔子之道也。”③这就是说,屮闲孔子之道是水恒不变的,可变 的仅是其形而下层面的器。这就是后来孙家鼐、张之洞等为回应 西学挑战i俏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①魏源:《海国图志叙》,《魏源集》,2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②参见冯桂芬:《采州学议》,《校邻庐抗议》,卷下。 ③王幡:《易言,跋》,见《郑观应集(上册),167页,北京,中华书层,1982
第一章和合与和合学 25 中国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都是学西方、向西 方追求真理的过程。特别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对于传统儒家文 化批判之激烈、言词之刻薄、情感之痛绝,是任何西方人的批判 所望尘莫及的。其批判所用的“武器”,又都是中国人从西方文 化中学来的。五四时期是用西方文化中的“德先生”和“赛先 生”来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左”的思想为指 导,批倒批臭“孔老二”。这两次急风暴雨式的批判,两次革儒 家思想的命,究竞使中国社会发展了多少?当人们从“文化大革 命”的灾难中走出而放眼世界时,又发现了中国在国力、科学技 术、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于是又一次把注意力转向五 四时期中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讨论,既企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 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又希望寻到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文化的捷 径。于是掀起文化的大论争,作为对外来西方文明冲突的回应。 (三)现代化转型的冲突 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1949年以后,中国曾学习原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工业文明,以建设现代化国家,提出“超英赶 美”的口号。“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等模式。在文化上仍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 系,即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转换,以适应现代化 转型的需要,于是提出了种种主张。就中西体用而言,有中体西 用论,西体中用论,中西互为体用论,中西为体中西为用论;就 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选择继承,宏观继承,具体继承等等;就 文化创新而言,有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 杨弃、综合地创造;以及全盘西化论,儒学第三期发展,复兴儒 学论,返本开新论等等。这种种主张都有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但仍不能使中国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型。 其中固然有政汾的、经济的、制度的种种复杂的内因外缘,也不 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