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可贵的内因与外缘的机遇。应把握这食机遇,建构新的价值理想 的哲学理论形态,笔者把这个新的转生,称之为和合学。 笔者所说的转生,是指文化精神的转生。和合的“生生”文 化精神和“传统文化”之间有一区别。前者可以说是生命力,后 者可以说是生成物,所谓生命力,这里非指由核酸、蛋白质等物 质和合而成的生物体所呈现的特殊现象的能力,而是指一种文化 能吸收、利用、改铸外在与内在的因素、成分,形成、发展、完 善自己和繁衍后代,以适应于时代环境变化的生命力及对历史和 现实进行新诠释的能力。 所谓牛成物,是指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建构的各种 以实体为形式或外观的众多成果、产品等,知如城市的建筑物、家 具、砚台、雕塑、绘画、文本等。这些已成的产品,体现着某· 时代、某一传统文化的凝聚而成之物。 笔者曾将传统与文化予以分殊,指出从传统相对于自然而 言,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生成物和日月递照、四时更迭、 位,单生消草来装括笙白欲云动亦业】乃爱霞雷蛋雨思
绪论 17 建筑物重建新的。但是蕴涵在园林、艺术品、盆景中的传统文化 精神,不仅是某一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是那个时代精神的 精华。它是被普遍认同的精神原理和境界,途透到事物的各个方 面,壁如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方 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 的关系之中;而且生生不息,和合成新的精神而延续下来,这便 是我们所说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当代一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忽视了把文化精神作为一 种传统,只把传统文化的生成物作为一种既定的传统。E、希尔 斯说:“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 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 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①这样,就把传统作为既定的东西, 而不是作为隐藏在事物深处的或民族心灵之中的、不断吸收外在 的营养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文化精神。若把传统作为既定的东 西,就难以确定传统具有活的生命力,亦雄以解释传统何以会延 续,其延续的动力何在?即传统何以会延传到现代? 在这里厘清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生命力与生成物的关 系②,对于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甚有博益。传统文化 与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上是文化精神的转生问题,而不是某种文 化形态(如儒家的现代化,道家的现代化,或接着宋明理学讲 等)或静态的传统文化(生成物)在现代是否有存在价值的问 题。 ①E.希尔斯著: 《论传统》,第15页,傅望、目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②笔者不同意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作为区别“死”传统与“话”传 统的表述方式。这种观点认为,作为死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需抛弃的;活的 “文化传统”可以继承,成为现代的东西。这种解得的用意无可厚非,但这种文字的 额来倒去,却有词不达意之嫌
18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譬如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便是和合或合和,它不是某 家某派的文化精神,而是涵摄儒、道、墨、法、阴阳、释各家各 派的普遍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便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合, 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的和合,人自身心灵的和合,以及不同 民族文明之间的和合等。这种和合文化精神,便是21世纪呼唤 的世界文化精神。 六、中华文化与世界化 如果把21世纪世界文化精神的呼唤说得具体一些,那么, 就是乐西方文化对立冲突逐渐走向互补融合的文化,即融突而和 合的利合学文化。 自东西方两大文化传统开始接触以降,西方人曾有两次将目 光转向东力,并对这块异已的传统文化的“新大陆”表现出极大 的兴趣和热情。第-次发生在17世纪前后,第二次主要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 17世纪左右的炊洲学者,对东方之所以产牛浓厚的兴趣, 主要原因在于炊洲自身文化的困境。当时陈洲神学的蒙昧,教会 的腐败,政治的束缚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等,使启蒙学者认识 到,要重建社会和思想的秩序,就需要打破·切权威,在神启的 信条之外子找新的途径。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明,在欧洲 掀起了…场划时代的思想房蒙运动。 在启蒙运动中,曾经由欧洲传教王介绍而来的东方文明和思 想,展现出·个不问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新视野。它不仪是“理性 的”、“纯粹道德的”,而月是左东方社会现实存在着的、长期有 效地维持着整个东方社会秩序的思想文明,它使启蒙学者获得· 个新的文化参照系,来重新评价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建 构他]准备为之奋斗的理想世界
绪论 19 中国之所以被当作欧洲启蒙学者心目中的楷模,从客观上 说,并非像伏尔泰等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中国文明本身或者它 在某一个时代比另一个文明更发达、更有优越性,而是说,在歌 洲人为自己寻求新的社会思想秩序时,东方文化恰好成为一个有 益的参照。它只是一个工具,而非目的和结果。启素运动之后, 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贬视态度,恰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政治革命的成功,欧洲资本主义在新 的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理想,对科学的信仰取 代了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民主制度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盂德斯 鸠和卢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原则得以实 现或正在实现。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又使西方人兴起了一股崇 尚进步的宗教的兴趣,这种为启蒙学者们所苦苦寻求的“理性的 宗教”,是以科学、自由和民主为原则的,它不同于东方的所谓 自然理性,而是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自由理性,这种自由理性 与西方传统文化又有着于丝万缕的联系,与东方文化传统则有根 本的差别。 总之,社会秩序和价值理想的重建以及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使西方人获得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他们已无篇再从东方文 化那里寻求启示了,因为他们已成功地渡过了文化危机。西方文 化传统在经历了自我变革之后,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变革 后的西方文化与自身传统的一贯性,远远超过了与东方文化的一 致性。虽然当时西方人曾转向东方寻求解救危机的灵丹妙药,但 仍然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就是说,西方人第-一次转向东方,并 没有实质性地动摇自己的传统,相反,使得西方人有意无意中按 西方社会自身的发展经验和习惯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所有异民族的 文化,并把建立在欧洲文化体系基础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作为推一 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黑格尔所谓 “精神”自由,傅立叶所谓“普遍的和谐”,孔德所谓“公正合理
20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的社会”,斯宾塞所谓“普遍的福利”等,被作为是社会自我更 新的能力和活力的表征,并认为这种模式是世界其他落后社会所 应效法的典范。获得这种自信的西方文化,以其所富有的侵略性 进而把自己看做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落后地区必须效法的惟一 范本。西方人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感和中心主义,对异民族文化传 统采取傲慢情绪和蔑视态度,影响到各个方面,便加剧了东西文 明的冲突。 西方人第二次转向东方的背景、性质同第一次几乎无所差 别,也是出于西方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中,对科学的崇拜,鱼给经济带来了繁荣,但由丁科学主义与对 科学成果的不适当使用,又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危机;资 本主义组织管理制度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效率,又把人看做社会 机器上的零部件,扼杀了人性和人的需要;大众传播和信息的发 达,蚝将新的知识成果迅速有效地传达给广泛的人群,也造成了 人众社会的无个性、反人性的趋向;大工业生产:既为人类剑造了 卡富的物质财富,行效地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也导致了环境 的污染和生态危机。这·系列困境和危机使西方人不得不重新检 讨其自身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于是习惯于白我超越而非“以不变 应万变”的西方又一次进行“自我解剖”。斯宾格勒的《西方的 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从文明发展史的视角,揭露了 西方文化的危机;法兰克福学派从社会思想层面对西方社会的弊 端采取人批判的态度;岁马俱乐部学者从人与环境的对待所导致 的人类可能面临的种种灾雉,而向全人类发出了严正警告,等 等。 这种种冲突如何解决?西方人亦见:见智,其中一个有潜势 的趋问是,转向东方。在汤因比为未来所构想的“世界政府” 中,以东方文化能够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绿色主义者们把老子 和道家的自然学说奉为“圣经”,经常引用;汉学研究亦希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