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从全球视野来审视21世纪千变万化的国际 社会,人类需要转换视角,改变观念,站在一个 新时代、新理论、新思维的起点上,反省、总结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革命以及世纪 末的冷战向后冷战转变等等的风云变幻,以寻 求、规划21世纪人类的命运和走向。 世界和东亚的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自 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思考,下个世纪人类怎样才能 生活得更美好。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 文明间以及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国与国、 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应以什么新原理、新原则, 来建构世界新关系,新秩序,新规范,使人人都 能安身立命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一、全球视野的新视角 20世纪是冲突、对抗、科技的世纪,是强吃弱、富掠贫、 大凌小的世纪,其性质是以民族的、种族的、政治的、军事的、 经济的对抗为主导。21世纪将是和平、融合、生态、信息的世 纪,强与弱、富与贫、人与小冲突融合,其性质是以民族的、宗 教的、科技的、经济的融突为主导,归根结蒂是以文化为主导。 因此,21世纪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世纪,却文化融突的和 合世纪,亦可谓是文明撇突的和合世纪 20世纪经过去,~·个充满着希望的21世纪记经来临。任 此新千牛开始之际,她对于世人心理上的晨撼,是每个世纪之父所 带来的效应所尤法比拟的:《圣经》中的《启小示录》曾预,此时耶 稣将会重新君临地球,这些信念对丁基督教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第三个千年的开始,她对于每个文明、宗教、思想、哲学和科技 的载体而言,都是·次莫大的微励,人]也将赋子更多的期望。 纵观历史,人】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现象: 每个世纪末的90年代,诸多国家往往在各个宏面上表现出世纪 未的邯种机遇与危机、繁荣与衰遐、雄心与意论、希望与伧险、 革新与守」等错综交织的情境。16世纪90年代的西班牙,17世 纪90牛代的荷兰,18世纪90年代的法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这种状况。19世纪的90年代,作为全球主导力量的英国,看 到了自已有丧失正异世界的危险。美国在摆脱了一场金融恐慌以 后,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了第·次世界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科 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美国人形成了下个世纪必定是美 国的世纪的念。 中国亦不例外。18世处90年代,爷地白莲教起义,被清王.朝 镇水:19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破产,中国
绪论 3 失败,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1898年戊戌变 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取消了全部新政。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发生了两次政治、经济“大地 震”。一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考验的原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 制度迅速瓦解,从而导致了两极对抗的冷战时期的结束,改变了世 界格局。二是在东亚“四小龙”、“四小虎”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世人 刮目相看之际,突发了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顿时陷入困境。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变局,往往影响下个世纪初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趋向;西方20世纪初的几次战争和革命,都是在上 个世纪90年代的动乱和恐怖中酝酿的;中国20世纪初的辛亥革 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 酿的。因此,估量和展望21世纪,必须反省20世纪,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因为在这个 阶段所孕育的东西,不一定呈现出来,而带到了下个世纪。东亚 金融困扰东亚各国,中国亦不例外。21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 济、文化诸方面都是严峻的,但前景是光明的。在不太长的时间 内,东亚各经济体内许多带根本性积极因素:如国民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意识,有一支受良好教育和训练有素的勤劳 的劳动者队伍,以及投资于高效率的工和设备的、生气勃勃的企 业家阶层,人力开发的资本支出多于其他相当的国家。这些将会 使之摆脱目前的危机,而走向东亚经济繁荣的世纪。 二、新世纪的全球变局 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经过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增 长的长期竞争,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包括科技理 性和经济理性,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实现现代化。 当然,亦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状祝,选择“阶级”文化方
中国和合文化导论 式,即注重阶级、斗争、专政哲学的方式。于是就有全部历史都 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 历史,这就是儿干年的文明史的宣扬。就是说,文明史就是阶级 斗争史。于是便发生本世纪初的改变社会制度的大革命,它开拓 了除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一1920)以理性化资本主义经 济组织为现代化途径的另一途径,即以集权、计划、集中,而排斥工 其合理性,以接纳“价侑合理性”(Value rationality),便出现工貝理 性与价俏理性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这种紫张和冲突,又往往与市 场工业化与计划上业化的紧张利冲突相联系。这两种文化方式的 选择,在各种内因外缘的作用下,把世界导入冷战、对抗、军备竞争 的格局,同时也蕴涵着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的冲突。 科学文化方式和“阶级”文化方式这两种文化力式选择的延 伸,至20世纪80年代末,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竞争, :具理性的巾场工业化模式表现出明显优势,市场经济体系被认 同为一种世界现代化的价值宁向:结果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出现 了“后冷战时期”(Pust-Cold War Era)的世界新格局。 这对于饱受本世纪对抗、战争、冷战之苫的人们来说,似乎 给予了一种希望:和平对话将化解武力冲突,经济竞争将缓和军 事对抗,毁火全人类于一日的战争威胁的恐惧感逐渐被建设和平 生活的安全感所代替: 然而,文化方式选择的差异仍然存在,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 表现出米;被冷战所掩盖着的冲突,在冷战时亦爆发出米,依 然闲扰着现代世界: (一)冷战时的二元(或两极)对抗,变易为多元(或多极) 冲突 民族性、宗教性、区域性战年和冲突,此起彼伏。就战争数 量而户,不定是减少,可能是增加。它既意味着比族独立和认 可意识的增长,也意味若二元对抗制约力量和权威的失落。“武
绪论 5 器管制”和“裁军”,虽在限制战略核武器、短程核武器、销毁 化学武器,以及裁减常规军备方面有些成就,但常规军备的高科 技的更新换代的竞赛,却愈演愈烈,将战争导向多极冲突的新态 势。 同时,区域性整合,有可能超越“民族”认同的局限性。但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性仍是其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因 而,民族的、种族的、宗教的认同意识,往往取代国家的效忠意 识,诱发多极的冲突: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或强势集团 与弱势集团之间,或派系争夺控制权,或不同宗教间、或同一宗 教的不同教派间的冲突和战争,使国家陷入混乱或分离状态。 各国化学、弹道、核子武器的竞争,使战争结构发生转变, 在没有强有力的武器管制机制下,冲突的几率在增加,使区域性 和平得不到保璋。加上国际恐怖活动的猖獗,后冷战时期的现代 化和民主化进程本身,并不能制止或终结冲突和战争这种历史的 常态现象。尽管如此,后冷战时代的战争性质和结构的趋势,将 是诸国间与一国内因认同、资源、派别、新秩序等问题,而发生 多元冲突和对抗,这与前半个世纪国际集团为争夺统治势力范 围、地盘、资源的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构,已大相径庭。这 不是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可以通过国际间的 相互协商与相互制约,确立新的全球和合价值观念,摒弃战争是 最终解决冲突方式的价值观,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 (二)冷战时期的军事竞赛,转换为经济竞争 这种转换虽表示对抗、冲突性质的根本变化,但军事竞赛仍 然存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竞相以高科技武器来装备自身。从总 体上说,经济竞争是主导的价值取向,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社会经济间的竞争、渗透以至取代, 比军事竞赛,有过之而无不及。军事的讨伐、制裁、惩罚,只能 引发被讨伐、制裁、惩罚者的怨很和逆反的回应。经济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