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这种国 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反映在神 话里就是他们的神祇常常开会,譬如有个神说我要毁掉那一座城, 而那座城的神说不行,于是大家必须会议决定,神的集会也一样有 派系之争,开起会来热闹得很,一定要大家多多少少的取得协议才 能执行。神的会议就是人间会议的反映,人间的城邦有长老院和 市民大会,这种城邦的民主结构是由于生活需要而来的,这是人类 历史上很特殊的现象。 这种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什么?不是亲缘,而是合约的;它 是地缘的,因为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 富的收集也固定。地缘性可以扩张,因为它是合约式的、共享式 的,可以一个城邦与另一个城邦联盟,可以许多城邦联盟成一个国 家,甚至可以从王国变成帝国,到最后可以统一两河,并超越两河 到达以外的地区。这样的团体有扩展的潜能,每次扩张的过程中, 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共享,包括神与神重新订定的 关系,本来不相干的两个城市可用神与神之间拟定的新关系结合 成一体,如有些神的地位升高,升高成新的大神,或则新被征服者 要接受原有的大神作为他的保护神,也把新被征服者的神容纳在 神的系统内,这整个过程有可以扩展的潜在可能,可以继续不断 扩大,到最后可以成为普世帝国。中东最终所表现出的普世帝国就 是波斯帝国。到今天波斯帝国的子孙是回教。回教的创始者穆罕默 德虽然是中世纪才出现的人物,但是回教的思想方式,对宇宙的了 解,基本上走的是同样的路,即普世帝国的路。 第二个例子是埃及,位处尼罗河流域狭窄的河谷,两边都是 石灰石山崖,此外就是沙漠。这块地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并不多。 尼罗河谷的人利用冲积平原上的土壤来发展新型的农业。其中最 要紧的事就是保有每年冲积的同一地方可以继续耕作,于是出现 集体的所有权,因为个别的个人没有办法宣称这块地是我明年还 22
要种的。在集体所有的原则下,每年重划土地,才能保有这块土地 的使用权,这也是一种组织的需求。两河的组织骺求是要获取新 的物资,而尼罗河的箭求是要在同一块土地上保有长期的使用权。 尼罗河作为交通路线是非常便利的,使上游下游连接为一体,易于 一统天下。对外却有很难跨越的阻隔,所以对内的认同很容易建 立,这种情沉之下造成尼罗河谷自成单位的现象。于是古代埃及 人感觉到自己是选民,上帝造了这个地方给他们住的,他们自负甚 高,而且认为神圣王权和神的世界是不分开的,除了神圣性外,古 埃及文化也有排他性。他1以为没有别人应该享有埃及人所享受 的权利,同时也不去学别人的东西。这种群体缺少可以扩展的潜能 及愿望。但等到需要扩张的时候,则是与两河地区的国家有了接 触时,别人打到门口来了,或是自己具有足够的力量要去获取别人 的资源,就不得不来往了。对埃及人来说,扩张等于文化自杀。因为 扩张,埃及文化丧失了他的选民性及自信心,以至变得无所适从, 这样一种不能扩展的文明打张太多或太快,或是外面的人进来太 多,遂难免灭亡。今天的埃及文化并不是古代埃及的后代,面是两 河的后代,人种上虽是古埃及的后代,但文明已经消失了。埃及文 化是排外的、自负的,也因此失败了。 第三个地区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地区。印度次大陆上(包括今 天的巴基斯坦),两个河域一边是印度河流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 五天竺,另一边是恒河,两条河并不怎么能相通,而两条河的外面 绝火部分是德干高原,又于又热,往北是喜马拉雅山,西北方向,兴 都库什山在这边和帕米尔中间形成通道,一直连到中亚细亚这一 带,在胡马南下时无险可阻。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气候热面湿,植 物也容易生长。这是世界上士壤堆积最厚的地区,但它的资源却不 足,新石器文化所需石块来源,主要在兴都库什山,而印度河流域 距离较近,所以印度河产生哈拉本文化,有点类似城邦,猜想大概 是两河移过来的文明留下的影响。可是哈拉本文化有个很奇特的 23
现象,其文化的一致性极强。一个遗址可以大到儿万平方织,小的 有千把平方呗,但不论遗址大小,布局都很像,一边高一点的,上面 有神庙与仓岸、公共集会场,另外一边平原上靠河的地方,是居住 的地方,有街市与民房。由遗物的图形与纹饰看不出遗址与遗址 间有严重差别。哈拉本文化兴起很快,消失也很快,原因大约即在 一致性太强,太过整齐划一了,而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和新来的挑 战。当然有关哈拉本文化消失的推测很多,如瘟疫、战争等等都有 可能。但我认为从西北口进来的征服者才是主要的原因,这些征 服者包括有亚洲人和印欧民族的祖先雅利安人。哈拉本文化所代 表的是农业地区的小村落,因为植物成长太容易了,所以不用走向 精耕的趋向,农具极为保守,耕作方式也极为保守,长期保有一个 个单独的地区。印度是割裂的次大陆,不是很完整的,河流漫流的 下游被小河流切割成一块一块,中游以上的支流虽多,但不能变成 通畅的交通通道,反而成为隔绝的障碍。一个一个村落,全区都是 割裂区域的小农区,破裂性很强。再往南走是被德干高原分隔的 个别地区,交通更不方便,印度次大陆上显著的缺少统一的条件。 为什么冲积平原上有这样大的割裂性?原因是河流受到季节性雨 季的影响,雨季一来水量充沛、水流洪大,不但不能顺河交通,连跨 河都难,所以竞因河流造成了割裂性。印度西北暴露,无法与中亚 细亚隔开,而中亚地区乾旱,生活条件差,当粮食缺乏或是气候改 变时,中亚的人就长驱直下傻入印度,因而在印度次大陆上有一波 又一波的征服者进入。大概从西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开始,至少八 百年中不断的有侵略者入侵。第一波侵略者变成主人,不与当地人 混合,第二批来的人又不恩意与第一批混合,一波又一波的进入, 造成一层又一层的阶层性。纵的方面讲是阶层化,横的方面讲是 割裂化。到今天仰度的国家与社会仍不能摆脱这些特征。印度没 法统一,因为每个地区的地区性太强烈,即使小地区的统一也经不 起外来的刺激,人种上有很大的不一样,这种割裂性和阶层性是到 24
今天还难以有效统一的主要原因,也是没法展的原因。印度宗教 文化可以扩展,可是国家不能扩展。每一次印度有大帝国出现时 有两大特性:第一是由外来民族建立的,第二是帝国没法延伸到别 处去。但印度文化没有尼罗河流域的排他性,吸收性很强,变动性 也大。一方面印度文化有地区的分歧,另一方面变动性很强,新 的、外来的东西可以生根,不管是回教文化、英国人、蒙古人带去的 东西都可以生根。 归根结底让我回头讨论中国,同样先讨论地理环境。中国文 化发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原,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弧 在一块儿都没有中国大,换句话说,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 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边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黄河流域也不像五天 竺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型的文化,从 东到西,每个邻接地区的文化都有差不多的面貌,其延续性是非常 缀慢的改变。从北到南也一样,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示交通良好, 彼此互相学习,一方面在同一块士地上有许多中心在互相挑战,另 一方面在挑战比较中又互相学习,所以同与异竟辩证式地组合在 一起。在这个地区活动的人类总数跟刚所讲的三个地区加起来 差不多,其异样性也跟刚刚三个地区的异样性加起来差不多,而在 异样性那么强的地区可以产生一致性那么高的现象,这是很特殊 的情况。 就物资来说,石璋如先生曾指出以安阳为中心,向外划50公 里到60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戒特 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的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 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生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像 尼罗河一样,要长期的保持一块耕地才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小 耕种地区的条件,长期稳定性很强,于是造成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 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 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 25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为什么会如此 呢?由于中画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小村落移殖出去时,走到哪 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没有空阔的开拓空 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甲乙丙三个村落都有过剩人口,甲 村落出去的人一下又碰到乙村落和丙村落,唯一可以利用的是甲 乙丙之间的空隙地方。凡此空隙只有到丘被、河谷、丛林或沼释里 头去,花点力气把士地变为可用,所以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 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互 相依存的关系就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则是大量人 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之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利于造成大型的复 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作基 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例如炎帝和 黄帝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族群号称兄弟关系,一个生在河这边,一 个生在河那边,这当然是后来的融合。再另一个例子是古代的祝融 八姓,八个不同的姓之间有共同的符号,尊奉共同的神祝融。这种 结合的过程和两河流域型有点相像,可是不以地缘关系,而以亲缘 作为结合的方式。结合时是说我这一宗和你那一宗,来自同一个祖 先,或是通过婚姻关系。在中国找不出像两河流域那种以地缘结合 的方式,商代以后才有变化。商代的政治单位有两种平行的系统, 一种是地区性的邑,一种是亲缘性的族,到了西周以宗法取胜,邑 变成族的附属品,周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中国 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遂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反映在词 汇上的是“天不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 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世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照理说, 亲缘系统的排他性是很强的,但是我们可以超脱这种排他性,而产 生“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中国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 求,这是上述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 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这就是我第一进里面所特别强调的中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