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亲缘关系的特色,在中国的出现,早到政团出现时就有的特性。 讨 论 问:许先生用政团代替国家,我想就中国本身来说,是不是国家这 个字还是可以用。因为前一阵子我在一篇文章中,从考古资 料来讨论中早期中原国家的形成,有些朋友也质疑国家这个 字容易造成混淆。不过我的意思是说,若是就中国古书的本 意来说,国和家是不是还是可以用? 答:在讨论中国史的时候,当然国家相当可以用,在讲到埃及时国 家就用不上了,因为他有国无家。我为什么不用这个称呼呢? 因为拉丁文中国家一词有主权的意味在里面,而普世性的帝 国里常常没有主权的观念,假设普世性帝国跟文化观念混合 为一的话,“主权”更为模糊,这就是我不喜欢用这个字的缘故。 在英文里今天分化成两个意义,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地产(st- ate),本身就有对一片土地的所有权的观念,而这个观念用到 许多文化时不合用了。讨论不同文化的最大麻烦就是找个共 通的名词。社会科学还不能用符号语言,至今仍只能用自然语 言,而自然语言往往有它自己过去发展的文化附加义。最好 是找出超越自然语言的符号,但是又很难,于是社会科学里 常在造名词,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问:政团这个名词在某个历史中可以用,但政团发展到某一个程 度时,我们非用另一个字眼代替不可,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样 一个字眼? 答:象国家这个字眼也常常在改,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常指皇室,从 汉朝到清朝都这么用。一个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词用法,即使 作研究时也只能在某个时期才能用,超越那个时期不能用。基 本上我们刚刚说的在欧洲中古以后才有的,面21世纪时,过去 27
的观念未必仍然合用?所以今天用这个字都有时代性的限制。 问:刚刚所谈的四个地区中,中国地区就考古资料来看,文明呈现 多元化的趋向,在长江流域也出现新石器时代聚落,为什么长 江地区没有发展成您所讲的中原情况?长江流域文明的特色 是什么? 容:黄河和长江之间没有严重的隔闵,所以彼此的影响早就存在, 长江地区的发展也类似黄河流域,空间的横向也有挺续性。当 有一个国家的雏形出现时,别的地方面对他的压力也要模仿, 成为衍生的国家,而原型只出现一次。当然在另外孤立的地 区,原型可以再出现(如西南山区)。但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原 型就只出现一次。在长江流域也有过政团,例如春秋时代的 楚,但楚国实际上模仿北方中原的国家形态。在中国边缘地 区也常有原型出现,但中国的压力太大使他们无法长久保持 原型而不得不模仿中国。然而在有些地区,不能完全的吸纳 中国的彩响。例如日本就没有我们这么强大的亲缘性。 问:您所讲的似乎主要以地理因素来解释古代文明的起源,是不 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 答:愈是古时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愈大,反正影响文明的因素不 是自然就是人文,而愈到后来,人为的影响就愈大。 问:地理环境类似,但发展出来的文化却不相同,如何解释这种情 况? 答:人所作的选择是不一定的,因果的线索也是分歧的,往起源回 湖才能看到某一文化的选择。而且选择的心态也不一样,这 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在运作了。 问:每代都有选择改变的机会,那么在历史中应该会有很多的断 层现象? 容:决定乃是集体的决定,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做决定,所以总的结 果是延续性大于断层性。转变的发韧者影响力的大小又受当 28
时条件的影响,而通带有决定性的改变者只是极少数人,其影 响能否得到大众的回响,大致愈到晚期则愈有可能。 问:如此而言,当我们在处理社会经济史时就会看到比较多的延 续现象,面在处理个人传记单独记事的时候就会有许多断层 现象? 答:是的。但是也要注意,无论是从思想史或是科学史,我们必须 记取没有一个观念不是基于前面而来的,天下没有凭空掉下 来的理论,所以时间的延续性还是存在的。 问:从现今的考古资料显示长江地区也有文明起源,但原型为什 么只在黄河产生,不在长江? 答:长江亦有原型。南方楚国传给中原的东西出很多,黄河长江 流域是有互助关系的。当然其中地区性的特色还是存在的。 我不意味中原是独一无二的,只是拿中原来作为比较的例子 而已, 农业经济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重复一下拙作<汉代农业里的 观念,以厘清我自己的思想线路。在那本书里面,我拿汉朝当作是 中国精耕农业萌芽并逐渐发达的一个阶段,而且汉朝以后的中国 也经常以精耕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有关精耕农业的基本观念,我先在这里说明一下。第一是精 耕农业的背景需要,第二是精耕农业在清代的历史情况,然后再作 此较。精耕农业的任务是要在最小的面积上获得最大的产量,在 地少人多的情况下非要有精耕农作不可。劳力密集,也是根本的 观念。从这些观念才能衍生出其他的现象。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人口密第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在局部 29
地区有高度的人口密集?上次已说过,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聚落 分布密度,是同时期其他文化无法相比的。从现在已经发掘的考 古资料来膏,大约黄河中游一带有两三千个居住遗址,密集的程度 和今天的现象相当类似。我也说过,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明形成 的时候,人群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亲缘,一是地著。亲缘也包 括类亲缘,即使不是真正的亲缘,也号称自己是一家人,所以我称 之为类亲缘。地著就是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不太变动。所以人口的 大量移动是缓慢的,短距离的,先要布满附近的空地,然后才能发 展长距离的移民,因此人口的密集在中国历史上来看总是局部性 的。移民不会往宽乡疏散人口,只会在窄乡附近住得愈来愈挤。中 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 劳力来应付季节性的需求。使劳力平均分配,可以利用增加作物 的种类,但是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都有不短的霜冻期,在这段期间 没法耕种,所以精耕细作农业就只能和农舍工业结合在一起,使得 农闲时节的过剩劳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换句话说,农业 的生产者即是手工业的生产者,手工业的产品变成市场里的商品。 以我之所有易我之所无,《孟子》里讲治铁的人去换陶器,生产陶器 的人要换铁,自然而然就有了市场网的出现。虽然此处以中国为 例,但在世界好些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种精耕农作的情况,而他们的 发展过程也大致是类似的。例如欧洲大陆上法国南方的农业和波 兰大平原上的农业,都配合当地大型的市场交换网的发展。 发展的条件在哪里呢?当农舍工业有可以销售手工业产品的 条件,如果不是从未发展出作坊工业,就是作坊工业被其他力量毁 掉时方能有农舍工业发展的机会。作坊工业都发生在城市,而精 耕农业的农舍工业和城市化则有互斥的现象。另一个互示的现象 则发生在土地广大人口稀少的情况下。我们看欧洲精耕农作区, 法国农夫、或德国中部的农夫、或被兰西部的农夫,他们都有很高 30
的农耕技巧,也发展很多手工业技能,可是当他撒到空旷的美洲大 陆时,就不再作精耕细作,也遗忘了手工业技能。 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 工业,毁掉了私家经济。战国时代城市为基地的作坊工业已经萌 芽,汉代因国家力量强大,打击社会力量,摧毁了私家经济,于是造 成农舍工业的发展机会以及市场网的成长。上述就是我说精耕细 作的观念。 下面我要开始分析,并举出若干项目说明:同时在作这些项目 分析时,每一个项目都要连带的与其他文化作对照。 第一是劳动力的性质和成分。汉代劳动力最大的来源是“编 户齐民”,亦即一般登记户口作为国家公民的老百姓,而不是奴隶。 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显示,中国最主要的生产者就是“编户齐 民”。当然,中国的历史也不是没有转折与变化。譬如说,西汉末到 东汉初精耕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而市场经济也形成 全国性的网络。但为什么东汉出现大量的奴隶?土地兼并的现象 也比西汉严重得多?奴隶耕作的大农庄和精耕农作并不符合,因为 只有自己种自已的田才会多花气力下去,不然就会产生“抛荒”,那 么如何解释东汉出现的大农庄现象呢? 先看东汉奴隶的来源,东汉并没有很多种族奴隶,有许多是失 去土地之后才变成奴隶。大地主虽拥有大量土地,但到目前竹无 法证实当时大农庄实施粗放式经营,很可能仍是小规模的小农庄 经营。中国古代没有象美国南部的大棉花田,或是乌克兰的大麦 田。我们只看见很多小片小片的农庄,虽无法正面证实,但是从家 3 户结构可以看出当时是小农庄的经营,从单位面积生产量看来也 是相当高产的小农庄。换句话说,密集农耕是在大土地所有者形 式下的小农庄经营,其上的奴役不是绑在一块儿的集体奴群,而大 概是佃农与长工在耕作。 拿汉代来与另一个奴役耕作形式相比。罗马帝国时代常有大 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