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如此一来,损失的不是纪录本身,而是世 界人类历史的研究中,遗漏了极重要的一环。我们看看世界通史的 书籍,其中并不是不提中国,只是很难把中国与其他各文明连接在 一起,作个明确的比较。所以我自已许下心愿,开始朝这方面作些 研究工作,由于我作的是古代史的研究,因此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着 手;当然无可避免的会延伸到现在,因此拿我自己所学的经验,所 思考的问题把古代与现代联系在一起,来看看有没有长久以来可 留下的影响。虽然我的研究是古代,仍是要看今天和古代是怎样 连接在一起。此中势必冒了一个大险,因为从古代到现代中间有 很长的一段历史,是我不太熟悉的,有些地方很可能会说出外行 话,或是忽略了应当注意的史实与现象。每一年回来,我常常参加 一些讨论会,与同仁们切磋,象毛(汉光)先生、杜(正胜)先生、张 (元)先生等,对我都有过帮助,我自已也主持过两届讨论会。这些 机会使我反省自已思考的经过,也提供我学习的经验,使得我在古 今中间一大段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经过朋友的讨论与指点,学得 多一点,可以将当中应该联系而忽略的地方找出来,而满足我自已 的兴趣。这次的研讨会,我是拿它当作再一次的学习,而且再一次 把我近来思考结果,比较系统化的说给自已听,也说给朋友听,再 检查一下说得通不通,这等于是一种尝试,也等于是英文里所谓 “think aloud”,大声地想,不是默默地想。大声想的时候,若是想 的东西不对,传到耳朵里面马上知道不对,说不下去了,所以我今 天也借这个机会来“think.aloud”。 在我作比较研究或是比较观察的时候,目的并不在找寻一个 通则或通例,而这往往是有些作比较研究的人常常犯的毛病,他们 以为先讲定理,人类有若干一定要去的方向,而由比较研究中可以 提出一些共同的道理。我所作的是反过来。从比较里寻找不同的 地方,从不同的地方回溯它演变的经过,看看是哪些条件促使这些 不同地方的发生,这是在比较中寻找“异”,而不寻找“同”。我只是 17
在自已脑子里驾驭所有的资料,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地我他们的特 点,从比较中看出它们的差别。我想凡是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 是一大串特定的时间,而不是一大串共通的现象,我们要将这特定 的时间给予好的解释、清楚的叙述,这就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的基本差异。 第一段所要讲的是,我们中国文化在古代发展的最重要特色 是什么?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动物,人类跟别的动物不同的地方,是 我们会把人群组织在一起,有意识地去作特定的工作。这跟大马猴 不一样,大马猴也是成群结队的,但他们不是有意识地结合成群。 从春秋时代中国就知道,人不能跟老虎比,也不能跟飞鸟比,但人 有自己的智慧,用意识来结合人群,用群体的力量来克服环境的困 扰。所以我先讨论哪些特定环境会造成哪些困谁?哪些特定地区的 人用什么方法来组织他们特定的人群?而这个组织方法是许多可 能选择里的一种,选择了以后,就定了方向。譬如我们到清华大学 的小吃部,走到那一个柜台之前,就有许多选择,到达以后选择就 局限了。所以每个特定地区因应它的特定环境可以作许多选择,等 选定了以后就变成文化的基本调子。这个基调就等于生物的基因, 人的群体里面也有基因留下的约定消息,不断的传递下去,形成特 定的应付方法,在没有其他新的条件、新的情况发生以前,就会不 断用老的方法应付下去。不但一个人如此,一代一代也是如此,这 种延续性即造成智慧的延续。延续本身是一种制约,制约使得文 化对那些问题的处理拥有特定的方式。而另一个文化没有受到 这种制约,或是制约的方向不一样,它就会循着另一种规范、另一 种处理方式,于是每一个文化产生自已的特色。这特色会经常修 改,不会永远不变,虽然一次只是修改一点点,时间一长,修改就多 了。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它的越续性大于断裂性,因为它本身要 延续的,所以就和别的文化不一样。这跟个人是一样的,俗话说, “三岁看到老”,因为三岁时所获得的处理经验和方法,可能就一直 18
留到老。人群的结合大概有几种可能,最主要的是,生理性的,譬如 一夫一妻再加几个小孩,这是最自然的单位,(虽然在20世纪快结 束的时候,这种单位产生了困难,譬如现在美国有很多夫妇没有 小孩,甚至两个男的可以结婚、两个女的也可以结婚,这些都离开 了生理的条件)。人类大多数的经验里面都是以生理的需求结合在 一起,这是亲缘性的,或血缘性的团体。另一方面人跟人的结合情 祝,是地缘性的结合,大家经常住在一起就变成小小的社群。 这两种小群,地缘性的和亲缘性的小群,是人类结合的最基本 方式。但两种小群都会成长,基本单位的小群会成长为大一点的 村落,或是成长到许多村落结合在一起的更大单位。族也会从家 庭成长到更大一点的单位。大概说来,面对面的交往而生效的约 两三百人,超过两三百人的更大的群体就需要其他东西联系,依 赖符号,自觉地认同自己是群体里的一名成员。在某种意义上,语 言本身是创造符的东西,而它本身也是符号,等到人群要倚重符 号的时候,就表示他们不能单单靠面对面的交流了;换句话说,团 体大到要用符号来联系时,就表示生活的斋求已不是依靠直接接 触的了,而这种更大的需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出现在我们 破坏生态的时候。如果我们眼睛一闭就可以随手抓只兔子,就不 必和别人合作。或是我们摘水果就可以维持生活,并不需要和别 人合作。可是人类破环生态的速度极快,生态一破坏,就是必须要 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人类生产食物的阶段,即是新石器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初级的群体扩张为更大的群体,而由此,生产 需要组织化,人群需要组织化,消费需要组织化,分配需要组织化。 人类所面对的是不太有利的生态环境,于是让我们创造另一种环 境,人为的因素超过了自然的因素。而由人类摆进去的人为因素 其影响力比天然的影响力还要大,日子愈过愈复杂,人为的因素, 对我们的影响也愈大。于是文化的传承性和由传承性而产生的分 岐性也愈来愈大,延续性愈强的时候分歧性愈大,而每个文化特质 19 44
的出现以及走向某一个已定方向的速度和距离也随之增强,直到 另一个阶段,人类必须再一次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又回头由分或 走到融合交流。 我现在所荽讨论的开始不是新石器时代,而是在“政团”出现 的时候。我用“政团”一词,为什么不用“国家”这个名词?国家在英 文里面有很多特别意义,它在西方历史发展出来而获得的意义, 与非西方的国家意义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如果我们拿西方意义的 国家和我们自已意义的国家交合在一起,就会造成混淆,因此我避 开这个字眼,当然稍后我还是会用国家这个名称,但请记住,我用 的时候是超越任何文化传统的说法。我用“政团”是表示政治化的 团体、政治化的组织,有政治意识的以集体力量来组织团体,这个 集体力量超越个人力量之上,而这个团体在集体的约定、集体的力 量共同约束之下,就可称之为state。我从政团出现的阶段来考虑 这个问题。 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寻找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组织方式以解 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在这个时候文明(civilization)产生,在我的 定义中,文明的产生和政团产生的步伐是一致的。因为文化的复 杂性跟社群内部的分歧、分化与生活需求有极密切的关系,文明起 源的时候就是政团出现的时候、 现在我拿儿个主要的古代文明来观察他们的发展过程。第一 个是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为 什么我们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字呢?这个字是水中央,这两条河 上游发源很近,中间下面稍为远一点,更下游又接近以至合成一个 三角洲,中间这块就称为“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地区是面积并不很 大的冲积平原,从札格洛斯和安那托利亚两个山系冲积下来的泥 沙和沙漠里刮过来的沙合在一起而造成。当然我们谈两河文明的 范围不该只谈美索不达米亚,旁边的山地即地中海末段的山地也 该包括进去,不过文明出现,形成城邦,是在两河流域,所以还是以 20
这里作为美索不达米亚的腹地。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 头,往下挖也挖不出石头,要石头就得上山,到安那托利亚或是到 伊朗的札格洛斯,或是到黎巴嫩去找石灰石。美索不达米亚的下 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河流缓慢得找不出河道,长 满了“阿拉伯苇草”,可是河中与沼泽地带,水产还相当丰富。要在 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热风常常吹袭,山上冲下来的雨水 并不稳定,旁边山坡上本来居住环境相当好,可以种植麦子,但是 日久地瘠了,就只好移到河域来。各位过去念到的“肥沃月湾”,其 实月湾一点都不肥沃,荒凉不堪,连造房子的材料都没有,除了泥 沙还是泥沙,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 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这地方最初出现的村落遗址并不 很大,可是慢慢地村落与村落之间发生联盟,因为有许多工作是要 大家一起做,做石器的石头,需要从远处取得,长途获取原料是很 重要的工作。先是取硬石头,后来则是为了获取铜、锡、木材,而作 长程的贸易。他们发现一个两个村落应付不来,只有大家合伙派 人远征,派出去的远征队所带回来的东西是大家用,不是只有他们 儿个要用而已。远征队出去时所带的食粮和家里的生计都是大家 供给的,所以带回来的东西也不能待价而沾。于是为了大群体的 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城 邦之成为国家,则是附近若干小一点的城邦屈服于大一点的城邦 之下。从第一个王国的出现,可以看到大城邦和小城邦之间,存在 着隶属关系,不完全是一字并肩的地位。换言之,就是人类感觉到 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 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但是拿什么东西去交换?种粮食、捕鱼…… 以交换本地缺少的物资。长程的交换为贸易,在美索不达米亚是 很重要的一点。其中神庙是最大的“贸易公司”,神庙派最多的人 出去,神庙也是银行,也是屯聚与分配粮食的中心,城邦里真正的 生产交换关系是以神意象征的集体利益。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