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与彼此之间的千扰。换言之,就是我们必须讨论文化与文化之 间的接触与相互的影响。我目前所从事的比较研究工作最重要的 着跟点就是一一文化与文化接触时,发生了什么事?如:两河流域 与爱琴海文化接触时,地中海东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又如希腊接受 大陆的影响;罗马世界接受了基督教后;印度世界接受了回教后, 中国接受了佛教后,他们发生了什么现象?这些都是所谓的“交会 点”。对于这些交会点是不可以轻易忽视的。而最后一个交会点,便 是近代。西方基督教传统,发展到重商文明,又在近代侵入别的文 化世界,在别的文化世界发生了什么现象?这并不是一个文化在交 会点发生了什么问题,而是一大串交会点发生的问题,讨论到这种 交会时,我们可以看见,在一些交会点上,是否可归纳成若干一定 的形态一如它们有没有抵拒、或接纳、重叠的形态?有没有确定 的方向可寻?此时,每个文化河流的基本性格便显现了出来,有的 容易接受、融合,有的则否。只有在比较研究工作上,才可以使我们 看到,哪些文化接触时所发生的反应是很特殊的?哪些侧否?一个 只做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往往会将一些特殊的现象视为普遍,而 将该视为当然的平常现象视为特殊。唯有做比较研究时,才可以免 于这种流弊。例如,佛教的进入中国,中国的接纳:与回教的进入印 度,印度的接纳;这两种情形便迥然不同。这当然可归结到佛教与 回教基本性格的不同;印度前期文化与中国前期文化的基本假设 要件与取舍的不同。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看见,中国与印度那样 的选择并不是常态的.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每个事实(case)都有它本 身独立存在的本质。所以,该推究的是它的因果而不是它的模式。 这就是做比较研究的第二个问题一用“交会点”来做比较研究。 第三个工作是,一·条历史河流本身在它流动的过程中,我们可 以看它转变的方向,产生的力量,有时候可以看它凝结成什么样的 制度。当然,一个制度由新生到凝结的过程,纯度愈高愈好,内部 和谐性与坚固性愈高愈好。但,正如儒家在中国的发展,往往一个 12
制度发展到很完美的地步时,同时也失去了弹性,失去继续挣扎的 时间与空间。我个人在研究古代文明时,发现印度文明中有几个 哈拉帕(Harappa)文明,在印度河流域有两三百个据点,都发展得 很完美,纯度与和谐性都很高。但当雅利安文明侵入时,它相对地 因僵化而不能适应,在面对新形势时不能够产生新的调节作用。因 此,在做比较研究工作时,除了比同,比异,比其内容与交会点,我 们还要比较它的动能。它内部的情况愈复杂,动能就愈大,情况愈 单纯,动能就愈小,这是我个人所推演出来的观察结果。做比较研 究就是视整个世界为一盘棋。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些是自然而 然发生的,有些却是当代的人在当时、当地所做的决定而使其如此 地发展。以此为基础,才能对每个文化本身单一发展的过程、特性 有更深刻的看法,对世界历史才能有整盘全体性的了解。 以上是一般性的说法。现以中国为专题来谈。在处理新石器时 代时,往往仍以东亚大陆的中国为一单元,东到山东半岛,西到陇 右,北不超过长城线,南不越过淮河线。但我们若坚持这就是中国 本来的面貌,便会忽视了南北面一大片土地上的变化。南面牵涉 到沿太平洋地区些文化的发展、文化本身的形态及文化之间的 交流,北面则有草原文化(自堪察加到乌拉尔到里海)这一大片地 区所发生的事。在我们中国的角度认为,这些是外来夷狄的侵犯, 但,这只是现象,我们应进一步看看现象之后含蕴些什么。我们该 推敲的是为何突然在草原上出现了这些人物硬是要南犯中原?而 以前却不曾往南发展?是否游牧化,有过儿次?它的影响是只限于 中国,还是也影响了其他地区?如几次游牧化在中国造成了周朝兴 起、氮奴入侵。而在印度,有雅利安人大批南犯;在西方,几次游收 化的影响,使东欧产生了新的民族运动,造成对希腊、罗马、地中海 世界的压力。在此时,我们便不再是只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此问题了。 而春秋战国时代晋楚之争的问题,可以往南看,包括中国东南、西 南、印度支那半岛,甚至印度祥海洋世界,并不是只在中国地区有 13
冲突有接触的。由此可看到亚洲大陆的南方文化在它们进退之间 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大事情,而这些不是单单从中国中原文化可 观察出来的,甚至由此可以看出为何一些岛屿可以发展出还不错 的文明。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发展,只不过是儿条大线索中 的一小环而已。如,南宋时,东亚世界并不是只有一个中心,它有 好几个中心,中国并非是最火的中心。由此,我们应该可以了解 到,辽金蒙古这些北方系统与南方的中国系统之间发生的冲突与 融合,并非可以单单从中国方面来解释的。如元朝,我们若以中 国的角度来看,念到元史都以为它最主要的中心是在中国,其实不 然。蒙古远征西方,它分散的地区很远,影响其他地区远比中国还 深远。直到后来,俄国的建立,印度蒙兀儿王朝的建立皆是受蒙古 留下来的影响所致。如果跳出中国的圈子来看这个问题,便能发现 它的被澜更壮阔,而对解释世界一些地方的现象也更有趣。中国在 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便可以由此清楚地了解到它的特殊环境一 它一方面是保存中国的单元,一方面又是整个东方世界的一环。而 这整个东方世界,基本上是与基督教和回教阿拉伯世界在做冲击 的对抗,这时我们看世界史的面貌就不一样了。再如“郑和下西 洋”与西方航海运动之关系。西方航海运动引出了一个近代商业 文明与殖民主义和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而郑和下西洋却没有这 样的影响,但此二者却不是因此而笔无关联。因为郑和所走的路线 并不是新路,此路早就有一些大食商人在走了,而西方航海运动所 走的路线除了中南美洲此路线外,围着非洲大陆的航线也并非新 路,而是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的。换言之,在此时整个海洋运动并不 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累积起来的。累积的原因则是每个地方都想向 外扩张,每个地方都因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水平而想向外贸易;人日 到了一定的密度而想对外殖民。此时整个海洋活动便不是能单纯 地以一种解释来一育以蔽之,它的意义也远比我们以“宣扬国威 解释郑和下西祥来得有意义。再谈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它发 14
生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为什么日本仿造西方葡萄牙、荷兰制的火 药那样热心,而中国在明清之际,无论在数量上及热情上皆远不及 日本?由此可发现,中国的发明与近代发明的火力武器在各处所造 戒的影响都不一样。那么因为同一个因素的出现,却在各地呈现 不一样的现象,就使我们只好往各地区本身当时的一些制度、需求 与环境来解释。这时我们所得的结论是基于比较的,而不是“中国 是爱好和平的”这个理由。日本因为藩侯相互斗争,使得他们必须 做许多武器,相对地在中国只有明清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则是因为 地方力量之夺权斗争激烈之因。再霜采铁炼钢的基原及机械文明 本身。在欧洲整个机械发展史上,有一个东西一螺丝钉,为中 国所无。而这小小螺丝钉,却可决定我们火力、武器的发展与否。 这时我们可有几个解释的方向可寻一一可从纯技术方面,也可 从历史背景上去寻找。于是研究范围与题材就较广阔,而了解人 类活动的本质及可能性也多得多。再如,一样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为何日本与中国接受的形态便有所不同呢?为何在从前大家都说 中国文明的底子使得中国无法发展成近代国家,而今却又说“四 条小龙”的经济成就是儒家影响的后果?这两种说法之间是不平 衡与不协调的。而为求选择哪一个是对的协调过程中,我们便不 能以一个一个个别的例子来讨论,而得从多方面选择资料来比较、 讨论才能得到结论。此时我们便不只是讨论中国承受西方文明冲 击的面貌,而应审视20世纪文化与文化产生冲击的几个可能性 一一它产生的情况如何?在哪个时间点上?这些都值得仔细推蔽。 甚至于讨论的基点一儒家文明在中国的影响问题也斋审视。今 天在合湾究竞有多少儒家文明晚?为什么在我父执辈那个人人会 背儒家经典的时代,儒家文明并没有造成它新的经济行为?而在 今天儒家文明式微之时,反而说是儒家文明造成今日台湾经济行 为的不一样呢?这是很值得推敲的,不能光从浮泛的表面来看。希 望大家都能好好思考以上的例子。 15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社会与厨家 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题目,是我这一年多来所思考的问题, 基本上想要从比较研究来看看中国文化的特色。如果不加比较, 我们很难真正地看出自已与别人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我在中国 研究的园地里,摸索学习也有好几十年了,往往发现在中国史范围 内,自已党得天下之大只有中国,到外面一看,别处史家治史时,却 是天下之大没有中国,这种偏差,是长期积弊所造成的。汉学在中 国学术阔里是门显学,但在世界学术圈里并不是显学,于是一·方面 中国汉学圈内自己做自已的研究,自以为做出一些系统来;但一方 面我们做的系统与解释,很难与外界沟通。再者,我们有这么多的 纪录,这么多可以考察的现象,但在整个世界人类历史的进展上, ① 本篇文字所论,大致反映我近二三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一香省恩。既是个 人的观点,自是解释多于叙述及分析,也自然不能与别人的君法完全一致,不 过一己心路历程的里程碑而已,称不上定论,更谈不到成熟。 中国历史,在国内几乎足史学园地的全部,花国外则是大天地中一个角 落。其实,中国历史的时间长,史料也相当丰育,应当是比较历史柴中主要参考 组之一。可惜因为现代史学是由西方史学传统发展的,中国的历吏至今仍只是 汉学家耕耘的土地,还未引入现代史学的主流。国内外的史学工作同人,尚须 共同努力,将中国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我自已恩为这个任:务,尽绵薄 之力,只盼同忘日多,则中国历史可作为解释世界方史意义韵盛要依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