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有无之境一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陈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心学之思一一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谈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2、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说。30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0 《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陈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谈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十七讲《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孟子字义疏证》之《理》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戴震(公元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训考据学家,乾嘉朴学中皖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共三卷,其初稿题为《绪言》,修定稿是《孟子私淑录》,定稿为《孟子字义疏证》。成书于乾降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在这部书里,戴震通过解释《孟子》中的“理”、“天道”、“性”、“才"“仁义礼智”、“诚”、“权”等,阐发自已的哲学思想,并对程朱理学的理、欲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主要版本有:约刻于清乾隆中期《微波榭丛书》中的《戴氏遗书》本,1936年影印的《戴东原先生全集》本,1961、1982年的中华书局校点单行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戴震集》本。在本篇中,戴东原明确批评程朱理学将利欲关系对立起来,是受到释道的影响,而与孔孟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不可将抽象的理看成脱离具体事物的东西。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戴东原是如何批判宋明理学之理欲观的?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论戴震与章学诚》,余英时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蒙培元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试评戴东原的理欲观。31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31 第十七讲 《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孟子字义疏证》之《理》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戴震(公元 1723-1777 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清代著名思想 家、训诂考据学家,乾嘉朴学中皖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共三卷,其初稿题为《绪言》,修定稿是《孟子私淑录》,定稿为《孟子字义疏证》。 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在这部书里,戴震通过解释《孟子》中的“理”、“天道”、“性”、 “才”“仁义礼智”、“诚”、“权”等,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对程朱理学的理、欲观点进行了批判。 其主要版本有:约刻于清乾隆中期《微波榭丛书》中的《戴氏遗书》本,1936 年影印的《戴东原 先生全集》本,1961、1982 年的中华书局校点单行本,198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戴震集》本。 在本篇中,戴东原明确批评程朱理学将利欲关系对立起来,是受到释道的影响,而与孔孟思想 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不可将抽象的理看成脱离具体事物的东西。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戴东原是如何批判宋明理学之理欲观的?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论戴震与章学诚》,余英时著,北京: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蒙培元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试评戴东原的理欲观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编写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编写
中国哲学史目录r前言S、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7.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6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特点与分期...-6一、特点.6二、分期6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1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节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9一、股周时期的天命思想S二、变易和合的思想.8第二节儒家X一、说儒d二、孔子9三、孟子.10四、荀子11第三节道家.12..12一、道家概论,二、老子.12三、庄子.14第四节墨家.15一、墨子.15二、后期墨家及墨学在清末以后的复兴.16第五节名家.16一、名家介绍..16二、惠施.16三、公孙龙.16四、辩者二十一事.17第六节法家.18、法家概说.18二、韩非.18复习与思考题:..19拓展阅读书目:.19.20第三章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论.201
中国哲学史 1 目 录 前 言.5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5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5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5 第一章 概 论.6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6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与分期.6 一、特点.6 二、分期.6 复习与思考题:.7 拓展阅读书目:.7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8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8 一、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8 二、变易和合的思想.8 第二节 儒家.8 一、说儒.8 二、孔子.9 三、孟子.10 四、荀子. 11 第三节 道家.12 一、道家概论.12 二、老子.12 三、庄子.14 第四节 墨家.15 一、墨子.15 二、后期墨家及墨学在清末以后的复兴.16 第五节 名家.16 一、名家介绍.16 二、惠施.16 三、公孙龙.16 四、辩者二十一事.17 第六节 法家.18 一、法家概说.18 二、韩非.18 复习与思考题:.19 拓展阅读书目:.19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20 第一节 概论.20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0一、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繁荣二、“文景之治”后,儒学的崛起和官方地位的取得.20三、两汉经学..20第二节董仲舒.20一、生平介绍.20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20三、天人感应说..21四、名论.21五、性三品说..21第三节王充.22..22一、生平介绍二、元气自然论,.22三、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22四、无神论思想.22五、效验说.22..22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23..24第四章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24第一节概论一、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24二、魏晋玄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后面详细讲述)...24三、魏晋玄学的形成,.24四、魏晋玄学的演变....24五、魏晋玄学的特点.24六、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25第二节魏晋玄学的主要问题.25一、名教与自然之辨..25二、本末有无之辨..25三、言意之辨.26..27四、神灭与神不灭,复习与思考题:.27拓展阅读书目:.27.28第五章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概述..28一、历史和文化背景..28..28二、佛教思想在隋唐的特点三、中唐以后的儒学复兴..28第二节宗派佛教的基本思想.28一、三论宗..28二、天台宗哲学.29三、华严宗哲学...30四、唯识宗哲学...30五、禅宗哲学、.30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一、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繁荣.20 二、“文景之治”后,儒学的崛起和官方地位的取得.20 三、两汉经学.20 第二节 董仲舒.20 一、生平介绍.20 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 .20 三、天人感应说.21 四、名论.21 五、性三品说.21 第三节 王充.22 一、生平介绍.22 二、元气自然论.22 三、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22 四、无神论思想.22 五、效验说.22 复习与思考题:.22 拓展阅读书目:.23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24 第一节 概论.24 一、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24 二、魏晋玄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后面详细讲述) .24 三、魏晋玄学的形成.24 四、魏晋玄学的演变.24 五、魏晋玄学的特点.24 六、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2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主要问题.25 一、名教与自然之辨.25 二、本末有无之辨.25 三、言意之辨.26 四、神灭与神不灭.27 复习与思考题:.27 拓展阅读书目:.27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哲学.28 第一节 概述.28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28 二、佛教思想在隋唐的特点.28 三、中唐以后的儒学复兴.28 第二节 宗派佛教的基本思想.28 一、三论宗.28 二、天台宗哲学.29 三、华严宗哲学.30 四、唯识宗哲学.30 五、禅宗哲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