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第三节唐代儒学复兴,.31一、唐代儒学发展概说,..31二、三教的冲突和熔融...31三、韩愈的“道统”说.31四、李翱的“复性"论..32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32复习与思考题:..33.33拓展阅读书目: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34第一节概述..34、背景和概说,.34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34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35...35第二节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一、周敦颐的太极说..35..36二、邵雍的象数学三、张载的气学..36第三节朱熹的哲学思想.37、朱熹的生平著述,..37二、朱熹的思想.37三、朱熹的历史贡献....38.38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一、陆九渊的哲学思想。...38、朱陆之辩.39第五节陈亮和叶适的哲学思想..39、生平.39二、思想观点..39三、陈亮、叶适和朱陆道学的思想论战..39第六节元代理学概况.40.40一、元代理学概况,二、元代理学代表人物,.41第七节王守仁哲学.....4242、王守仁的生平、著述..42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三、阳明后学....43第八节罗钦顺、王廷相的哲学思想.43一、罗钦顺的哲学思想..43二、王廷相的哲学思想.44..44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45第七章清代前期哲学..46..46第一节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一、概说.463
中国哲学史 3 第三节 唐代儒学复兴.31 一、唐代儒学发展概说.31 二、三教的冲突和熔融.31 三、韩愈的“道统”说 .31 四、李翱的“复性”论 .32 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32 复习与思考题:.33 拓展阅读书目:.33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34 第一节 概述.34 一、背景和概说.34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34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35 第二节 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35 一、周敦颐的太极说.35 二、邵雍的象数学.36 三、张载的气学.36 第三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37 一、朱熹的生平著述.37 二、朱熹的思想.37 三、朱熹的历史贡献.38 第四节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38 一、陆九渊的哲学思想.38 二、朱陆之辩.39 第五节 陈亮和叶适的哲学思想.39 一、生平.39 二、思想观点.39 三、陈亮、叶适和朱陆道学的思想论战.39 第六节 元代理学概况.40 一、元代理学概况.40 二、元代理学代表人物.41 第七节 王守仁哲学.42 一、王守仁的生平、著述.42 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42 三、阳明后学.43 第八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哲学思想.43 一、罗钦顺的哲学思想.43 二、王廷相的哲学思想.44 复习与思考题:.44 拓展阅读书目:.45 第七章 清代前期哲学.46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46 一、概说.4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方以智的哲学思想.46三、黄宗羲.47四、颜李学派的哲学思想..47五、王夫之.47第二节戴震的哲学思想..48一、生平...48二、思想观点...48.49复习与思考题:.49拓展阅读书目: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二、方以智的哲学思想.46 三、黄宗羲.47 四、颜李学派的哲学思想.47 五、王夫之.47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48 一、生平.48 二、思想观点.48 复习与思考题:.49 拓展阅读书目:.49
中国哲学史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编写目的:使教学工作更程序化、正规化;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系统地介绍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编写人员:王心竹(第一章至第四章)、俞学明(第四章至第六章)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并通过对中国哲学基本内容的把握,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能够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基本要求:《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108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为两学期,每周三课时。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共108学时,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概论(3课时)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7课时)第三章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9课时)第四章魏普时期的哲学思想(15课时)第五章隋唐时期的哲学(15课时)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30课时)第七章清代前期哲学(9课时)5
中国哲学史 5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 编写目的:使教学工作更程序化、正规化;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 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 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编写人员:王心竹(第一章至第四章)、俞学明(第四章至第六章)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和 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并通过对中国哲学基本内容的把握,进 一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能够 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 维的特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基本要求:《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 108 课时的总量规划教 学内容,授课时间为两学期,每周三课时。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108 学时,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章 概论(3 课时)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7 课时)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9 课时)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15 课时)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哲学(15 课时)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30 课时) 第七章 清代前期哲学(9 课时)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论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作为近代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的产生以及由此所产生争论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丰富性的理解。掌握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和大致分期。学时分配:3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名言范畴系统裁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对于这一问题,当时金岳霖、胡适、冯友兰等先生都提出了自已的观点。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在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推动下,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下,以德里达访华断言“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为契机,这些问题再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并进而就就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展开了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需要学生明白其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权之争,其次,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中国古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传统提供了可能,当然其中有谁更接近中国思想文化内在精神的区别,也必须强调中国传统的开新,即在“接着讲”、“照着讲"的基础上,如何“自己讲”,如此,才有生命力。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特点与分期一、特点虽然说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但许多学者还是在与西方哲学差异的前提下大致总结出中国哲学的特点。梁漱溟在《东西文化极其哲学》中,以中、西、印相比较的方式肯定中国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总结出六条: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人生轻知识;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也不依附宗教。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以《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为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和精神,即将出世和入世这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内圣外王,以及富于暗示、言简意的表达方式。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人的特别关注;道德哲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象征类比与整体化的思维方式。二、分期中国哲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两汉经学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佛学兴起时期;隋唐佛学时期;宋、明、清理学时期;近代、现代文化反思、中西碰撞时期。本课堂只讲授至1848年鸦片战争时期。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第一章 概 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作为近代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的产生以及由此所产生争论, 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丰富性的理解。掌握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和大致分期。 学时分配:3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 1914 年设立中国哲学门, 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 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名言范畴系统裁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起, 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论,“中国哲学” 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对于这一问题,当时金岳霖、胡适、冯友兰等先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在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推动下,在对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下,以德里达访华断言“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为契机,这些问 题再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并进而就就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能否存在以及如何 存在展开了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需要学生明白其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 权之争,其次,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 我们去了解中国古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 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传统提供了可能,当然其中有谁更接近中国思想文化内在精神的区别,也 必须强调中国传统的开新,即在“接着讲”、“照着讲”的基础上,如何“自己讲”,如此,才有生命力。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与分期 一、特点 虽然说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 释中国思想的结果,但许多学者还是在与西方哲学差异的前提下大致总结出中国哲学的特点。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极其哲学》中,以中、西、印相比较的方式肯定中国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总结出六条: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人生轻知识;重了悟而 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也不依附宗教。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以《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 式》为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和精神,即将出世和入世这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内 圣外王,以及富于暗示、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人的特别关注;道德哲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象征类比与整 体化的思维方式。 二、分期 中国哲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两汉经学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 兴盛、佛学兴起时期;隋唐佛学时期;宋、明、清理学时期;近代、现代文化反思、中西碰撞时期。 本课堂只讲授至 1848 年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哲学史复习与思考题:1、谈谈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争论。2、谈谈中国哲学的特点。拓展阅读书目:《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北京:商务印书局1999年版。《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参见“当代哲学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专题。7
中国哲学史 7 复习与思考题: 1、谈谈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争论。 2、谈谈中国哲学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北京:商务印书局 1999 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参见“当代哲学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