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课程教案第一单元修身(第1-7周)第一课自省(第1周)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徒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特才而骄,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徒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爲”、“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徒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注释】1、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2、修:治也,修养之意。3、讲:讲习、讲求。4、闻义不能徒: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徒。【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析论】
《国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 修身(第 1-7 周) 第一课 自省(第 1 周)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 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 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 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 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 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 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章旨】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 1、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 2、修:治也,修养之意。 3、讲:讲习、讲求。 4、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 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析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射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徒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徒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徒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注释】1、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ing,省察、反省。身,指“自己”而言。2、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é1,替,代。忠,竭尽自己心力。3、信:诚实信用。4、传不习乎:传(chua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学习的地方吗?【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析论】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愿?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 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 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 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 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 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 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 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 成为一位君子。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 (《学而》第一·四) 【章旨】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注释】 1、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ǐnɡ,省察、反省。身, 指“自己”而言。 2、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èi,替, 代。忠,竭尽自己心力。 3、信:诚实信用。 4、传不习乎:传(chua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 学习的地方吗?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 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析论】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 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 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 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
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三)子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客,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章旨】孔子戒人勿特才而骄羚客。【注释】1、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2、骄且各:骄夸大又部陋各膏。【译文】孔子说“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各音,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析论】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各诚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各,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海学生,亦切戒骄傲。臂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各。周公说“不骄不各,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怪各,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窘》篇)即是此意。不已傲物,不怪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才骄客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四)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章旨】
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 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 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 自勉。 (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注释】 1、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 2、骄且吝:骄矜夸大又鄙陋吝啬。 【译文】 孔子说“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 了。” 【析论】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 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 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 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诲 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 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 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 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 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2、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3、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委弃、献纳。【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参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析论】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自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愿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自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五)子日:“见贤思齐爲;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一七)【章旨】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注释】1、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2、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2、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 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 3、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委弃、献纳。 【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 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 过,我一定说他学习 过了。” 【析论】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 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 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 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 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 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 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 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 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 (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注释】 1、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 2、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析论】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有过失而不悔改,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篇)。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习。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六)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治长》第五·二七))【章旨】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注释】1、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2、内自讼:内心自我名责。讼,名责、忏悔,检讨之意。【译文】“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析论】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 类似的毛病。)” 【析论】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 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 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悔改, 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 而》篇)。 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 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 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 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 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 习。 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 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 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 的道路。 (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第五·二七)) 【章旨】 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 【注释】 1、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 也。 2、内自讼:内心自我咎责。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译文】 “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 【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