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教学大纲编写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教学大纲 编写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目录前言一、课程简介4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第一讲厂原典介绍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E三、本讲教学内容.2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T第二讲《尚书》(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8第三讲《周易》经传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8二、本讲课时分配d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8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第四讲《论语》(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9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0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0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0第五讲《老子》(选)研读、11一、本讲教学目的.11二、本讲课时分配...11三、本讲教学内容11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2..12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21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 目 录 前 言.4 一、课程简介.4 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4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4 第一讲 原典介绍.5 一、本讲教学目的.5 二、本讲课时分配.5 三、本讲教学内容.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5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5 第二讲 《尚书》(选)研读.7 一、本讲教学目的.7 二、本讲课时分配.7 三、本讲教学内容.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7 第三讲 《周易》经传选研读.8 一、本讲教学目的.8 二、本讲课时分配.8 三、本讲教学内容.8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8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8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8 第四讲 《论语》(选)研读.9 一、本讲教学目的.9 二、本讲课时分配.9 三、本讲教学内容.9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0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0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0 第五讲 《老子》(选)研读. 11 一、本讲教学目的. 11 二、本讲课时分配. 11 三、本讲教学内容. 11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2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2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3第六讲《孟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13二、本讲课时分配..13三、本讲教学内容、13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4.14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4.15第七讲《庄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15二、本讲课时分配,.15三、本讲教学内容.15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6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6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6第八讲《苟子》(选)研读.17一、本讲教学目的。.17二、本讲课时分配。.17三、本讲教学内容..17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7六、延伸与思考间题...17第九讲《礼记》(选)研读.18一、本讲教学目的,..18二、本讲课时分配,.18三、本讲教学内容..18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8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9..19六、延伸与思考问题第十讲.20《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20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20三、本讲教学内容.....20.20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1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21..22第十一讲《周易略例》(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2二、本讲课时分配.22...22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2..22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2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第十二讲《坛经》(选)研读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第六讲 《孟子》(选)研读.13 一、本讲教学目的.13 二、本讲课时分配.13 三、本讲教学内容.13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4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4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4 第七讲 《庄子》(选)研读.15 一、本讲教学目的.15 二、本讲课时分配.15 三、本讲教学内容.1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6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6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6 第八讲 《荀子》(选)研读.17 一、本讲教学目的.17 二、本讲课时分配.17 三、本讲教学内容.1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7 第九讲 《礼记》(选)研读.18 一、本讲教学目的.18 二、本讲课时分配.18 三、本讲教学内容.18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8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9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9 第十讲 《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20 一、本讲教学目的.20 二、本讲课时分配.20 三、本讲教学内容.20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0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1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1 第十一讲 《周易略例》(选)研读.22 一、本讲教学目的.22 二、本讲课时分配.22 三、本讲教学内容.22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2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2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2 第十二讲 《坛经》(选)研读.2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23一、本讲教学目的..23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23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3..23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第十三讲《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24一、本讲教学目的,.24..24二、本讲课时分配、..24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4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4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4..25第十四讲《正蒙》(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5二、本讲课时分配.25..25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5.25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26《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27第十五讲一、本讲教学目的.27二、本讲课时分配..27三、本讲教学内容...27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7.2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8...29第十六讲《传习录》(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9..29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29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9.29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0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1第十七讲《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31二、本讲课时分配、..31三、本讲教学内容.31..31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31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1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3 一、本讲教学目的.23 二、本讲课时分配.23 三、本讲教学内容.23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3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3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 第十三讲 《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24 一、本讲教学目的.24 二、本讲课时分配.24 三、本讲教学内容.24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4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4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4 第十四讲 《正蒙》(选)研读.25 一、本讲教学目的.25 二、本讲课时分配.25 三、本讲教学内容.2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5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5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6 第十五讲 《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27 一、本讲教学目的.27 二、本讲课时分配.27 三、本讲教学内容.2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8 第十六讲 《传习录》(选)研读.29 一、本讲教学目的.29 二、本讲课时分配.29 三、本讲教学内容.29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9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9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0 第十七讲 《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31 一、本讲教学目的.31 二、本讲课时分配.31 三、本讲教学内容.31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31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1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选修课。作为必修课《中国哲学史》的辅助课。在学习完《中国哲学史》后,以讨论课的形式,通过对原典有选择的系统阅读、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课程编号:授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36学时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在通过《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原典的阅读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36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基本教学方法为以课堂讨论为主,结合课堂导读、原典阅读。4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前 言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选修课。作为必修课《中国哲学史》的辅助课。在学习完《中国 哲学史》后,以讨论课的形式,通过对原典有选择的系统阅读、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史》 的理解。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学时:36 学时 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在通过《中国哲学 史》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通过原典的阅读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 学文献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 36 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 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 2 课时。基本教学方法为以课堂讨论为主,结合课堂导读、原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