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十四讲《正蒙》(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正蒙·太和》(选)、《正蒙·乾称》(选),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宋神宗长安(陕西西安)人。随父亲侨居陕西眉县横渠镇,随后一直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弟子多为关中人,其学称为“关学”(注重“学贵于有用”)。张载著作很多,可借在元、明时散不少,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筐》、《语录》等传于世。1978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新本《张载集》。《正蒙》注解较多,以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最为著名。《太和》(选)主要阐述了“太虚即气"的思想,认为事物的聚灭,不过是气之聚散,所谓道,即是太和之气的变化流行过程。《乾称》之首段和末段曾被张载贴在横渠书院大门的左右侧,分别提为《顶顽》和《砭惠》,二程非常欣赏,将其分别改为《西铭》和《东铭》,后朱子又为《西铭》作注,成为独立一篇。《西铭》向来被认为是张载的代表著作。在这篇文章中,张载力求把仁”推广于天下的方物人类,倡导一种普遍之爱,从而达到“民胞物与”的修养境界。从《西铭》的立场上看,人是由气构成的,这构成人的气,也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气,因此,天地一气、万物同性,人类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世界都是一家。在这一家庭结构中,天地是我们的父母,君主是我们的宗子(嫡长子),大臣则是辅助宗子的管家。从这样一种“吾体“吾性”“吾同胞“吾与的立场来看尊敬年高长者、抚育孤幼弱小都是自己对这个“宇宙大家庭”和家庭的亲属的神圣义务。由此,人对一切个人的穷达利害都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张载的“民胞物与”境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铭》告诚人们要慎言、慎动,勿“戏言”、“戏动”、“过言”、“过动”,因为后者实出于“己思”“己谋”。同时,张载更反对那种不知道戒出于本心的言论,却归罪于自以为并不出于本心的随意嬉戏的伪饰,认为这种助傲循非的做法,是对道德修养的极大妨害。(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张载之“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25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25 第十四讲 《正蒙》(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正蒙·太和》(选)、《正蒙·乾称》(选),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张载(公元 1020-1077 年),字子厚,宋神宗长安(陕西西安)人。随父亲侨居陕西眉县横渠 镇,随后一直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弟子多为关中人,其学称为“关学”(注重“学贵于有 用”)。张载著作很多,可惜在元、明时散佚不少,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等传 于世。1978 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新本《张载集》。《正蒙》注解较多,以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 最为著名。 《太和》(选)主要阐述了“太虚即气”的思想,认为事物的聚灭,不过是气之聚散,所谓道, 即是太和之气的变化流行过程。《乾称》之首段和末段曾被张载贴在横渠书院大门的左右侧,分别 提为《顶顽》和《砭愚》,二程非常欣赏,将其分别改为《西铭》和《东铭》,后朱子又为《西铭》 作注,成为独立一篇。 《西铭》向来被认为是张载的代表著作。在这篇文章中,张载力求把“仁”推广于天下的万物人 类,倡导一种普遍之爱,从而达到“民胞物与”的修养境界。从《西铭》的立场上看,人是由气构成 的,这构成人的气,也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气,因此,天地一气、万物同性,人类都是我的同胞, 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世界都是一家。在这一家庭结构中,天地是我们的父母,君主是我们 的宗子(嫡长子),大臣则是辅助宗子的管家。从这样一种“吾体”“吾性”“吾同胞”“吾与”的立场来看, 尊敬年高长者、抚育孤幼弱小都是自己对这个“宇宙大家庭”和家庭的亲属的神圣义务。由此,人对 一切个人的穷达利害都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张载的“民胞物与”境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东铭》告诫人们要慎言、慎动,勿“戏言”、“戏动”、“过言”、“过动”,因为后者实出于“己思”、 “己谋”。同时,张载更反对那种不知道儆戒出于本心的言论,却归罪于自以为并不出于本心的随意 嬉戏的伪饰,认为这种助傲循非的做法,是对道德修养的极大妨害。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张载之“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丁为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2、论张载“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2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6 《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8 年版。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2 年版。 《虚气相即: 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丁为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 2、论张载“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十五讲《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四书集注》、《朱子语类》,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朱熹(公元1130一1200)字元嗨,一字仲嗨,号嗨庵,晚号嗨翁、逊翁、沧洲病叟。徽州源(今属江西)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由于生于福建,又长期在福建讲学,因此又称其学为“闽学”。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界,他融合儒释道三家,建构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后世学者称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宋元学案》卷四十八《嗨翁学案》)。朱熹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等,他的讲学语录《朱子语类》共一百四十卷、文集《朱文公文集》也有一百二十卷。《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所做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和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撰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完成于淳熙十六年(1179)。朱熹用毕生精力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四十年。《四书集注》在二程解经的基础上,参照各家之说,系统地发挥了理学思想。既注重训话,更注重义理,是义理解经的代表作。《四书集注》首刊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后有元至正22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本,明成化十六年(1480)刻本,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明万历十年(1582)刻本。《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语录汇编,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黎靖德编辑而成。《朱子语类》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该书编排,始于论理气、性理、鬼神等;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持守等,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继又斥异端,排佛老,明道统:最后是对宋与历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法制科举等制度的评论。《语类》既可以看到朱熹思想的广大精微之处,文见其思想不断发展改定的曲折层次。《朱子语类》的主要版本有:送咸淳二年(1270刻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石门吕留良宝造堂刻本,广州书局本。日本近人冈田武彦等《朱子语类》合校本较为完全。(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朱熹之补“格物致知”是否符合《大学》原意?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7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27 第十五讲 《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四书集注》、《朱子语类》,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朱熹(公元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遯翁、沧洲病叟。徽州婺 源(今属江西)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由于生于福建,又长期在福建讲学,因此又称其学为“闽 学”。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界,他融合儒释道三家,建构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 系,后世学者称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朱 熹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等,他的讲学语录《朱子语 类》共一百四十卷、文集《朱文公文集》也有一百二十卷。 《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所做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 作和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撰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大学章句》 和《中庸章句》完成于淳熙十六年(1179)。朱熹用毕生精力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四十年。 《四书集注》在二程解经的基础上,参照各家之说,系统地发挥了理学思想。既注重训诂,更注重 义理,是义理解经的代表作。《四书集注》首刊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后有元至正 22 年(1362) 武林沈氏尚德堂本,明成化十六年(1480)刻本,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明万历十年(1582) 刻本。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语录汇编,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黎靖德编辑而成。《朱子 语类》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该书编排,始于论理气、性理、鬼神等;次释心性 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持守等,又分论 《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继又斥异端,排佛老,明道统;最后 是对宋与历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法制科举等制度的评论。《语类》既可以看到朱熹思想的 广大精微之处,又见其思想不断发展改定的曲折层次。《朱子语类》的主要版本有:送咸淳二年(1270) 刻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石门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日本近人冈田武彦 等《朱子语类》合校本较为完全。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朱熹之补“格物致知”是否符合《大学》原意?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理学范畴系统》,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朱熹是如何论证理气关系的?2、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说。2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 《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理学范畴系统》,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朱熹是如何论证理气关系的? 2、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十六讲《传习录》(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传习录》某些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他的门生弟子辑录。该书体现了阳明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哲学重要典籍之一。《传习录》的“传习”两字出自《论语·学而》“传不习乎”。上册曾经阳明本人审阅,偏重批评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阐述他的格物致知新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想。中册为王阳明的亲笔,是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等思想。下册虽然未经本人审阅,但解说他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并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全书在传播王阳明的思想方面起了主要的作用,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思想家,而且享誉海外。《传习录》的流传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版,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雲书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本课堂选了《传习录》中有关涵养修身的论述,主要包括他的“格物”“正心”、“知行合一”、“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等观点。王阳明的修养论立足于人的主体精神和实践精神,突出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段选自该书《理》篇,主要批判程朱理学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程朱的这一观点是受了释道的影响,而与孔孟思想背道而驰。(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王阳明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关系。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王阳明全集》,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理学范畴系统》,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陆王学述一一系精神哲学》,徐梵澄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走向心学之路一一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张立文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29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29 第十六讲 《传习录》(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传习录》某些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他的门生弟子辑录。该书体现了阳明哲学的基本 思想,是中国哲学重要典籍之一。《传习录》的“传习”两字出自《论语·学而》“传不习乎”。上册曾 经阳明本人审阅,偏重批评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阐述他的格物致知新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 一的思想。中册为王阳明的亲笔,是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物合一等思想。下册虽然未经本人审阅,但解说他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并记载了他提出的“四 句教”。全书在传播王阳明的思想方面起了主要的作用,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思想家,而且享誉 海外。《传习录》的流传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版,日本 东京昭和五十年松雲书院影印 1897 年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 年叶绍钧 的校注本等。 本课堂选了《传习录》中有关涵养修身的论述,主要包括他的“格物”“正心”、“知行合一”、“致 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等观点。王阳明的修养论立足于人的主体精神和实践精神,突出了主体 的道德自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段选自该书《理》篇,主要批判程朱理学将理、欲对立 起来的观点,认为程朱的这一观点是受了释道的影响,而与孔孟思想背道而驰。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王阳明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关系。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王阳明全集》,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理学范畴系统》,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陆王学述――系精神哲学》,徐梵澄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年版。 《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张立文著,北京:中华书局 199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