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讲《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春秋繁露·仁义法》、《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董故庄)人。汉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之一。汉景帝时,曾作过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上《贤良对策》,并在第三篇,史称“天人对策”中,提出了“罢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采纳,从而使儒学在思想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其后他担任过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专门从事著书立说。但是“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紧露》是董仲舒重要的学术著作,全书现存八二篇。《仁义法》:仁义法,即仁与义的法则、标准。本篇集中阐述了仁与义的关系,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精神,这也是对孟子“义人路也”思想的发挥。他还要求“质于爱民,鸟兽昆虫莫不爱”,具有兼爱的色彩。根据义以正我的原则,在道德修养上,董仲舒赞赏“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射自厚而薄责于外”,“求诸已”,“自责以备”,表现出强调道德的主体精神的特点。《身之养重于义》:义利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观点根据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述,认为他是完全否定功利的。其实,董仲舒还是重视“利"的重要作用的,这在本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当然两者相较,义更为重要。但同时他认为,如果没有义,“虽富贵莫能自存”,其结果是富贵不能自保。而对统治者来说,“今不示显德行,民周于义不能,迷于道不能解,固欲大严惜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这样“明道”、“不计其功”就有了达到功利的目的和手段的意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在董仲舒这里,道德就具有了功利的目的。《论六家要指》:司马谈(?一前110年),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之父。西汉史学家。推崇黄老之学。《论六家要指》是司马谈所作的一篇重要学术著作,对先秦至汉初诸子学说之长短得失作出评论,并概括出其中六大主要流派,在学术思想史上颇有影响。(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你是如何董仲舒之义利观的?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20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 第十讲 《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春秋繁露·仁义法》、《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就有关问题 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董仲舒(约公元前 179-前 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董故庄)人。汉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之一。汉景帝时,曾作过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上《贤 良对策》,并在第三篇,史称“天人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采纳, 从而使儒学在思想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其后他担任过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 专门从事著书立说。但是“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重要的学术著作,全书现存八十二篇。 《仁义法》:仁义法,即仁与义的法则、标准。本篇集中阐述了仁与义的关系,认为“仁之法在 爱人;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精神,这也是对孟子“义人路也”思想的 发挥。他还要求“质于爱民,鸟兽昆虫莫不爱”,具有兼爱的色彩。根据义以正我的原则,在道德修 养上,董仲舒赞赏“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求诸己”,“自责以备”, 表现出强调道德的主体精神的特点。 《身之养重于义》:义利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中国传统伦理 思想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观点根据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书·董仲舒传》)的论述,认为他是完全否定功利的。其实,董仲舒还是重视“利”的重要作用的,这 在本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当然两者相较,义更为重要。但同时他认为,如果没有义,“虽 富贵莫能自存”,其结果是富贵不能自保。而对统治者来说,“今不示显德行,民闇于义不能炤,迷 于道不能解,固欲大严憯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这样“明道”、“不计其功” 就有了达到功利的目的和手段的意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在董仲舒这里,道德就具有了功利 的目的。 《论六家要指》:司马谈(?-前 110 年),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之父。西汉史学家。 推崇黄老之学。《论六家要指》是司马谈所作的一篇重要学术著作,对先秦至汉初诸子学说之长短 得失作出评论,并概括出其中六大主要流派,在学术思想史上颇有影响。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你是如何董仲舒之义利观的?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春秋繁露义证》,苏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春秋繁露校释》,钟肇鹏校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两汉思想史》,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你是如何董仲舒之义利观的?2、由《论六家要指》,谈谈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21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21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春秋繁露义证》,苏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春秋繁露校释》,钟肇鹏校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两汉思想史》,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你是如何董仲舒之义利观的? 2、由《论六家要指》,谈谈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一讲《周易略例》(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周易略例·明象》、《周易略例·明象》,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王弱弼(公元226-249),字辅嗣。三国时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自幼“好老庄,通辩能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等。《周易略例》是王弼总论《周易》思想的一组论文,共七篇。《明象》阐明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以一御多,以寡治众的思想。《明象》阐明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认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以王弱“以无为本”思想为例,谈谈魏晋玄学儒道兼宗的特征。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王弱集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魏晋玄学史》,余敦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余敦康著,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魏晋玄学有何特点?2、谈谈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辩。3、谈谈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2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2 第十一讲 《周易略例》(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周易略例·明彖》、《周易略例·明象》,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王弼(公元 226-249),字辅嗣。三国时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自 幼“好老庄,通辩能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等。 《周易略例》是王弼总论《周易》思想的一组论文,共七篇。《明彖》阐明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以一御多,以寡治众的思想。《明象》阐明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认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 言”,“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以王弼“以无为本”思想为例,谈谈魏晋玄学儒道兼宗的特征。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魏晋玄学史》,余敦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余敦康著,济南: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魏晋玄学有何特点? 2、谈谈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辩。 3、谈谈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十二讲《坛经》(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坛经·般若品》、《坛经·定慧品》,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慧能(公元638-713年),一作惠能,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州新兴县)。禅宗六祖。慧能之后,禅宗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演变,有五家七宗之说。由慧能所开创的南派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慧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坛经》一书中。因该书是慧能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主要版本有: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般若品》通过摩词般若波罗(大智慧到彼岸)法的的讲论,慧能认为以大智慧到彼岸,须以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因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其次,还论述了“顿教”的内涵。《智慧品》阐明了禅学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的思想,其特点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强调真如本性恒常自在的一面。(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对禅宗佛性论之理解。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坛经校释》,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谈谈禅宗“本性即佛"的观点。2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23 第十二讲 《坛经》(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坛经·般若品》、《坛经·定慧品》,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慧能(公元 638-713 年),一作惠能,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州新兴县)。禅宗六祖。慧 能之后,禅宗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演变,有五家七宗之说。由慧能所开创的南派禅宗强调“明心见性”、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慧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坛 经》一书中。因该书是慧能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主要版本有: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 宗宝本。 《般若品》通过摩诃般若波罗(大智慧到彼岸)法的的讲论,慧能认为以大智慧到彼岸,须以 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因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其次,还论述了“顿教” 的内涵。《智慧品》阐明了禅学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的思想,其特点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强调真如本性恒常自在的一面。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对禅宗佛性论之理解。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坛经校释》,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谈谈禅宗“本性即佛”的观点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三讲《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原道》、《复性书》,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孟州诃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原道》主要对儒家之“道”进行了推原,提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并提出“道统论”,由此对佛道两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李翱(公元772一841)字习之,陇西人。唐朝中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与韩愈交谊甚密,在政治、思想上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复性说》是李翻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复性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继承了先贤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以及“灭情复性的修养论。李翱认为,既然“性善情恶”,为了不使情欲昏性,达到“其心寂然,光照天地的“圣人”境界,必须“灭情复性”。他指出,所谓“复性”,就是“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其关键在于“灭情”。为此李翱提出了践仁蹈礼,“视听言动循礼而动”的具体方法。第一,要“斋戒其心”,使心“无虑无息”,也就是“静”。但这一步只是处于“静”而“未离于静”,与“动”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在这一阶段,情可能还会卷士重来,使前功尽弃,因此,还必须进入到第二阶段,即要“明觉至诚”。通过格物明理觉悟到“本性清明”,这时,心境就处于“动静皆离,寂然不动”的“至诚”状态,于是,“惟性明照,邪何所生?第三,要始终做到心持中和。“心致中和,其性可复”。同时,李翱指出,去情复性需要一个“循而不息”的过程,只要长期坚持,人人都必然能达到圣人境界。李翱的复性成圣说,发展了孟子和《中庸》中的思想,又为儒家修养论发展到宋明阶段作了必要的准备。(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李之“复性”说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韩愈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韩愈评传》,张清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谈谈韩愈的“道统”论。2、谈谈李翱的“复性”说以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24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4 第十三讲 《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原道》、《复性书》,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韩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孟州诃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原道》主要对儒家之“道”进行了推原,提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并提出“道统论”, 由此对佛道两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李翱(公元 772-841)字习之,陇西人。唐朝中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与韩愈交谊甚密, 在政治、思想上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复性说》是李翱最主要的 哲学著作之一。《复性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继承了先贤对人性问题的 探讨,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以及“灭情复性”的修养论。 李翱认为,既然“性善情恶”,为了不使情欲昏性,达到“其心寂然,光照天地”的“圣人”境界, 必须“灭情复性”。他指出,所谓“复性”,就是“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其关键在于“灭情”。为 此李翱提出了践仁蹈礼,“视听言动循礼而动”的具体方法。第一,要“斋戒其心”,使心“无虑无息”, 也就是“静”。但这一步只是处于“静”而“未离于静”,与“动”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在这一阶段,情可 能还会卷土重来,使前功尽弃,因此,还必须进入到第二阶段,即要“明觉至诚”。通过格物明理, 觉悟到“本性清明”,这时,心境就处于“动静皆离,寂然不动”的“至诚”状态,于是,“惟性明照,邪 何所生?”第三,要始终做到心持中和。“心致中和,其性可复”。同时,李翱指出,去情复性需要 一个“循而不息”的过程,只要长期坚持,人人都必然能达到圣人境界。李翱的“复性”成圣说,发展 了孟子和《中庸》中的思想,又为儒家修养论发展到宋明阶段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李翱之“复性”说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韩愈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韩愈评传》,张清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谈谈韩愈的“道统”论。 2、谈谈李翱的“复性”说以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