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七讲《庄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庄子逍遥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下》,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该书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一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事迹在《史记》和《庄子》一有较多书中都的记述。现在通行本的《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33篇,为晋代郭象所整理。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曾有52篇。《史记》也说《庄子》有“十余万言”,而现在的通行本则不足七万字。可见《庄子》必有古本,必有佚篇、铁文。除了篇目数的不同外,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异同,以及各篇的真伪、年代也争论已久。当前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的思想与内篇不尽一致,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但外、杂篇的某些篇章也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注释,以晋代郭象《庄子注》最为有名,该注是根据向秀的注扩充、修改而成的,它重在借注发挥自己的思想,故与《庄子》原意不尽合。是当今通行本之一。清末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则比较简明。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对《庄子》的文字作了许多校勘和考订。近人王叔眠的《庄子校释》,收集了现在所有《庄子》的不同版本,重点在文字方面作了很多考订。另外还有今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在注释和译文方面,也颇为用力。《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把对“道”体认称为“真知”,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并反对“小知”。事物的千差万别、人们是非观念的各个不同,恰恰来自人门的认识角度以及“偏见”成心”。圣人站在“道”的立场,就能够“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齐物论》)。更进一步,《子》认为,对“道”的体认还必须捐弃感官认识而注重于心神的修养,“以神遇不以自视”(《养生主》),为此,《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方法,如“静”、“和”、“一”、“恬淡”、“粹”、“心斋”、“坐忘”等等。只有这样,《庄子》认为,才能达到与道”为一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这一境界是无所待的“逍遥游”的自由境界。《庄子》不仅是先秦诸子在哲学思想方面开掘最深的著作之一,而且还是可以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的文学巨著。但是,《庄子》在汉代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魏晋时期才产生重大影响,并和《周易》、《老子》一起被尊为三玄”。后来,由于唐王朝尊道教为国教,唐天宝元年(公元727年),更是诏号《庄子》为《南华经》,使其正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宋明理学虽然以“辟佛老”为口号,但是实际上,许多理学家都从《庄子》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在文学史上,《庄子》对后世许多文学家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5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5 第七讲 《庄子》(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庄子·逍遥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下》,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 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该书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 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9 年—前 286 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人,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生 平事迹在《史记》和《庄子》一有较多书中都的记述。现在通行本的《庄子》分“内篇”、“外篇”、 “杂篇”三部分,共 33 篇,为晋代郭象所整理。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曾有 52 篇。《史 记》也说《庄子》有“十余万言”,而现在的通行本则不足七万字。可见《庄子》必有古本,必有佚 篇、佚文。除了篇目数的不同外,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异同,以及各篇的真伪、年代也争 论已久。当前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的思想与内篇不尽一致,可能掺杂 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但外、杂篇的某些篇章也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注释,以晋代郭象《庄子注》最为有名,该注是根据向秀的注扩充、修改而成的,它重 在借注发挥自己的思想,故与《庄子》原意不尽合。是当今通行本之一。清末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则比较简明。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对《庄子》的文字作了许多校勘和考订。近人王叔岷的 《庄子校释》,收集了现在所有《庄子》的不同版本,重点在文字方面作了很多考订。另外还有今 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在注释和译文方面,也颇为用力。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把对“道”体认称为“真知”,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 知”,并反对“小知”。事物的千差万别、人们是非观念的各个不同,恰恰来自人门的认识角度以及“偏 见”“成心”。圣人站在“道”的立场,就能够“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齐物论》)。更 进一步,《庄子》认为,对“道”的体认还必须捐弃感官认识而注重于心神的修养,“以神遇不以目视” (《养生主》),为此,《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方法,如“静”、“和”、“一”、“恬淡”、“粹”、“心 斋”、“坐忘”等等。只有这样,《庄子》认为,才能达到与“道”为一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 四海之外”(《逍遥游》),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 这一境界是无所待的“逍遥游”的自由境界。 《庄子》不仅是先秦诸子在哲学思想方面开掘最深的著作之一,而且还是可以与屈原的《离骚》 相媲美的文学巨著。但是,《庄子》在汉代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魏晋时期才产生重大影响, 并和《周易》、《老子》一起被尊为“三玄”。后来,由于唐王朝尊道教为国教,唐天宝元年(公元 727 年),更是诏号《庄子》为《南华经》,使其正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宋明理学虽然以“辟佛老” 为口号,但是实际上,许多理学家都从《庄子》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在文学史上,《庄子》 对后世许多文学家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讨论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之异同。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庄子发微》,钟泰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年版。《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庄学研究》,崔大华,北京:人民出版1992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何不同?2、谈谈庄子的“齐物论”。3、谈谈庄子的“道遥游”。1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1、讨论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之异同。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庄子发微》,钟泰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庄学研究》,崔大华,北京:人民出版 1992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何不同? 2、谈谈 庄子的“齐物论”。 3、谈谈庄子的“逍遥游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八讲《荀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苟子天论》、《苟子解蔽》、《苟子·性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当集大成者苟子(一为公元前334一前236,一为公元前314一前217)的著作。苟子,名况,又名苟卿或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曾到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后到楚国,作过兰陵地方官,晚年在家著书。《苟子》全书共20卷,32篇,仿《论语》,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在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均有精论,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天论》、《礼论》、《解蔽》、《正名》、《性恶》、《非十二子》等篇的哲学性颇强,是《苟子》的核心篇目。本课堂所选,主要侧重于《苟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解蔽”、“虚壹而静”、“人性本恶”的观点。《苟子》的注本,除唐杨惊《苟子注》外,清王先谦《苟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话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苟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之异同。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苟子话译》,杨柳桥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苟子校注》,张觉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韩德民著,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何异同?2、谈谈苟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内容3、何谓“虚一而静”?17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7 第八讲 《荀子》(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荀子·天论》、《荀子·解蔽》、《荀子·性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 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当集大成者荀子(一为公元前 334-前 236,一为公元前 314 -前 217)的著作。荀子,名况,又名荀卿或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曾到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 讲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后到楚国,作过兰陵地方官,晚年在家著书。 《荀子》全书共 20 卷,32 篇,仿《论语》,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和思想性都 比较强。在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均有精论,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 一。其中,《天论》、《礼论》、《解蔽》、《正名》、《性恶》、《非十二子》等篇的哲学性颇强,是《荀 子》的核心篇目。本课堂所选,主要侧重于《荀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解蔽”、“虚壹 而静”、“人性本恶”的观点。《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荀子注》外,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汇集 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 简要”。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之异同。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荀子诂译》,杨柳桥译,济南: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荀子校注》,张觉校注, 长沙 : 岳麓书社 2006 年版。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韩德民著,济南: 齐鲁书社 2001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何异同? 2、谈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内容 3、何谓“虚一而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九讲《礼记》(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礼记大学》、《礼记中庸》,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 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礼记》四十九篇,为戴圣所辑,世称《小戴礼记》。它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等礼,考廓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备受宋儒推崇,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作“四书”,地位俨然超过“五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礼记》的注本比较著名的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王梦鸥的《礼记今注今译》王文锦的《礼记译解》等。《大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养的方法、途径,以“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为修养的必然效果和目标,由此构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在这“八德自”中,每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大学》认为如果从天子到庶民“皆以修身为本”,社会就能达到大治。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大学》还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中所谓的八德目,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自标,这也是《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重要原因。《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认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时中”。“中庸”既是修养的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认为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的境界,就要靠“诚”。“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主张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结合起来,“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也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道。(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大学》中以“明明德”为核心的三纲领与以“修身”为核心的“八德目”之间的关系。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1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第九讲 《礼记》(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礼记·大学》、《礼记·中庸》,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礼记》四十九篇,为戴圣所辑,世称《小戴礼记》。它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 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等礼,考廓社会、政治、 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备受宋儒推崇,与《论语》、《孟子》一起, 被称作“四书”,地位俨然超过“五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礼记》的注本比较著名的有:东汉 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王梦鸥的《礼记今注今译》、 王文锦的《礼记译解》等。 《大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养的方法、途径,以“明明德”、“亲 民”、“至于至善”为修养的必然效果和目标,由此构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在这“八德目”中,每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 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大学》认为如果从天子到庶民“皆以修身为本”,社会就能 达到大治。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大学》还提倡“慎独”,主 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中所谓的八德目,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孜 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重要原因。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 人。”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认 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时中”。“中庸”既是修养的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认为有 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 庸的境界,就要靠“诚”。“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终,不诚 无物”。《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既尊重固有的德性, 又重视问学的积累,主张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结合起来,“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也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道。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大学》中以“明明德”为核心的三纲领与以“修身”为核心的“八德目”之间的关系。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礼记集解》,孙希旦撰,沈啸、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十三经注疏一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礼记校注》,陈成国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礼记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谈谈对《大学》之“三纲领”、“八德目"的理解。2、论“中和”、“中庸”。19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9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礼记集解》,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礼记校注》,陈戍国校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礼记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谈谈对《大学》之“三纲领”、“八德目”的理解。 2、论“中和”、“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