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对待百姓,如果只用权力和刑罚,百姓可能不犯罪了,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但如果用仁义来教导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服手统治者。孔子还提倡“养民”、“富(民)”、“教(民)”(《子路》),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日》)。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方面便是他的“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已经不具备了。孔子认为维护和巩固“道”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中庸”的方法,所谓“允执厥中”(《尧日》)。在谈到有人向他请教,他采取的方法时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爲。”(《子罕》)所以,他反对“攻乎异端”(《为政》),反对“过”和“不及”。正唯此,孟子称赞他是“可以任则在,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子承认一般人很难做到“中庸”,因此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则是“狂猬”,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猬乎?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也。”对勇而进取的狂者和退而洁身自好的猬者给予积极的评价。他最反对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思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孟子》)的“乡原”,他说:“乡原,德之贼也”。(《阳货》)此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讨论了“乐”、“诗"特征和社会功用,可谓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者。《论语》影响的逐步深入,是和孔子地位提升的过程相偕的。自西汉开始,随着孔子至尊地位的确立,《论语》便成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钱穆),而到宋代朱熹注《论语》之后,该书更成为儒家第一经典。《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全世界,尤其在东亚诸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谈谈你对孔子之“仁"的理解。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论语新解》,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2、谈谈你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10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对待百姓,如果只用权力和刑罚,百姓可能不犯罪了,但 不会有廉耻之心;但如果用仁义来教导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 还会归服于统治者。孔子还提倡“养民”、“富(民)”、“教(民)”(《子路》),主张“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尧曰》)。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方面便是他的“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乎,民鲜久矣。”(《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已经不具备了。孔 子认为维护和巩固“道”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中庸”的方法,所谓“允执厥中”(《尧曰》)。在谈到有 人向他请教,他采取的方法时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所以,他反对“攻乎异端”(《为 政》),反对“过”和“不及”。正唯此,孟子称赞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 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子承认一般人很难做到“中庸”, 因此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则是“狂狷”,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也。”对勇而进取的狂者和退而洁身自好的狷者给予积极的评价。他最反对的是“同乎流 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孟子》)的“乡原”,他说:“乡 原,德之贼也”。(《阳货》)此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讨论了“乐”、“诗”特征和社会功用,可谓 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者。 《论语》影响的逐步深入,是和孔子地位提升的过程相偕的。自西汉开始,随着孔子至尊地位 的确立,《论语》便成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钱穆),而到宋代朱熹注《论语》之后,该 书更成为儒家第一经典。《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全世 界,尤其在东亚诸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谈谈你对孔子之“仁”的理解。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 2、谈谈你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五讲《老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老子》,就有关章节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又称《道德经》。据说为老子所著。但老子究竞为何人,自《史记·老庄韩申列传》开始,就莫衷一是,只提供了三条线索:一是李耳,字聘,楚国苦县人,周守藏室之吏。据说孔子曾向其问礼。二是老莱子,楚国人,与孔子同时,隐者,有孝行(老莱娱亲),楚王迎其出仕,不就而去,长寿,160或200岁。三是周太史僧,战国时人,孔子逝世后119年后出生。经后代学者考证,他可能是李耳的后代:官同、姓同,聘、詹同音。后来这一争论由老子其人扩展到《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以及此书具体成书年代到底在什么时候。大体来说,又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老子》是老聘遗说的发挥。主此说者最早为马叙伦、张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高亨等。马叙伦考证:“老子生当定王、简王之世(周定王时代是公元前606一一586年,周简王时代是公元前585一一571年)。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盖已八九十岁,其卒年虽不可知,而《庄子》载秦失吊其死,则非不知所终也。吕振羽先生同样认为,《老子》一书除一部分搀入后人错乱以外,可以相信为老子亲著。首先,孔子受到老子的影响,如《论语》有:“以德报怨”,“者必有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老子也有此说。其次,《老子》说说明的社会情况和代表的阶级,恰合于封建兼并时代的背景和春秋末期没落贵族的省份言论。(见《中国政治思想史》第52一54页)而这一观点也为当今大多学者所认可。二是老子是战国时代人,《老子》也完成于战国时代。持这一观点的有清代人汪中,近现代人梁启超、冯友兰、罗根泽、范文澜、侯外庐、杨荣国等。梁启超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出六条证据论证他的观点。冯友兰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罗根泽认为,老子就是《史记》所言的太史僧,《老子》即为太史所著。杨荣国认为,《老子》一书不仅成于战国时代,而且成于战国时代的庄学大兴之后。三是《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持这一观点的有顾额刚、刘节等。顾额刚在他的《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一文中认为,“其书成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并且“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时之作”。至于老聘则是“杨朱宋钮以后的人,已当是战国的中叶。他的学徒的宣讲,使子为其弟子,而他的生平遂移前,又使皇帝与之同道,而他的学术地位遂益高。”刘节则认为今本《老子》所讨论的中心思想在孟子和庄子之间,而《老子》成书则在西汉文景之间。现存《老子》的版本,以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发现的,抄写于战国中晚期的竹简本为最早。其次为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帛书甲、乙本。在这两个本子中,“德”经在前,“道”在后不同于通行本的顺序,而与韩非《解老》的次序相同。而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并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魏王弼的《老子注》,则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弱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唐初则傅奕考核诸多版本,校订成《道德经古今本》。另外还有项羽妾本、安丘望本、唐代景11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1 第五讲 《老子》(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老子》,就有关章节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又称《道德经》。据说为老子所著。但老子究 竟为何人,自《史记·老庄韩申列传》开始,就莫衷一是,只提供了三条线索:一是李耳,字聃, 楚国苦县人,周守藏室之吏。据说孔子曾向其问礼。二是老莱子,楚国人,与孔子同时,隐者,有 孝行(老莱娱亲),楚王迎其出仕,不就而去,长寿,160 或 200 岁。三是周太史儋,战国时人, 孔子逝世后119年后出生。经后代学者考证,他可能是李耳的后代:官同、姓同,聃、儋同音。 后来这一争论由老子其人扩展到《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以及此书具体成书年代到底在什么 时候。大体来说,又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老子》是老聃遗说的发挥。主此说者最早为马叙伦、张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高 亨等。马叙伦考证:“老子生当定王、简王之世(周定王时代是公元前 606――586 年,周简王时代 是公元前 585――571 年)。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敬王十八年(公元前 502 年),盖已八九十岁, 其卒年虽不可知,而《庄子》载秦失吊其死,则非不知所终也。”吕振羽先生同样认为,《老子》一 书除一部分搀入后人错乱以外,可以相信为老子亲著。首先,孔子受到老子的影响,如《论语》有: “以德报怨”,“仁者必有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老子也有此说。其次,《老子》说说明的社 会情况和代表的阶级,恰合于封建兼并时代的背景和春秋末期没落贵族的省份言论。(见《中国政 治思想史》第 52-54 页)而这一观点也为当今大多学者所认可。 二是老子是战国时代人,《老子》也完成于战国时代。持这一观点的有清代人汪中,近现代人 梁启超、冯友兰、罗根泽、范文澜、侯外庐、杨荣国等。梁启超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中 提出六条证据论证他的观点。冯友兰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罗根泽认 为,老子就是《史记》所言的太史儋,《老子》即为太史儋所著。杨荣国认为,《老子》一书不仅成 于战国时代,而且成于战国时代的庄学大兴之后。 三是《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持这一观点的有顾颉刚、刘节等。顾颉刚在他的《从吕氏春秋 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一文中认为,“其书成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并且“非一人之 言,亦非一时之作”。至于老聃则是“杨朱宋钘以后的人,已当是战国的中叶。他的学徒的宣讲,使 孔子为其弟子,而他的生平遂移前,又使皇帝与之同道,而他的学术地位遂益高。”刘节则认为今 本《老子》所讨论的中心思想在孟子和庄子之间,而《老子》成书则在西汉文景之间。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 1993 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发现的,抄写于战国中晚期的竹简本 为最早。其次为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帛书甲、乙本。在这两个本子中,“德”经在前,“道”在后, 不同于通行本的顺序,而与韩非《解老》的次序相同。而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 81 章,上篇道经 37 章,下篇德经 44 章,并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魏王弼的《老子注》, 则只分 81 章,并无“章题”名称。河上公本属民间系 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 系统,文笔流 畅。唐初则傅奕考核诸多版本,校订成《道德经古今本》。另外还有项羽妾本、安丘望本、唐代景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道德经》、南宋范应元本《道德经》等。历代学者研究和考释《老子》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不下于种,但大多已亡供。其中主要有:韩非的《解老》、《喻老》;东汉的《老子想尔著》;魏晋时期何晏的《老子道德论》、王弼的《老子注》:明代焦撰《老子翼》,:清代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近代以来,许多名家都对《老子》作了考释,如罗振玉的《老子经考异》、马叙伦的《老子校话》、奚侗的《老子集释》、高亨的《老子正话》、朱谦之的《老子校释》以及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等。现在通行本的《老子》81章,共5000余言,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中心论“道”,主要讨论宇审和人生的哲理:下篇四十四章,中心论“德”,主要讨论社会与政治问题。从讨论的中心问题看,上篇类似于“纯粹哲学”,下篇则是“社会政治学”。《老子》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近代以来,《老子》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其版本数量仅次于《圣经》。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老子》的影响。(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老子之“道"论的特点。2、老子认为该如何体“道”?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老子译注及评价》,陈鼓应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年版。《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詹剑峰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简述老子之“道”论的特点。2、老子认为该如何体“道”?1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 《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 《道 德经》、南宋范 应元本《道德经》等。 历代学者研究和考释《老子》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不下千种,但大多已亡佚。其中主要 有:韩非的《解老》、《喻老》;东汉的《老子想尔著》;魏晋时期何晏的《老子道德论》、王弼的《老 子注》;明代焦竑撰《老子翼》,;清代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近代以来,许多名家都对《老子》 作了考释,如罗振玉的《老子经考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奚侗的《老子集释》、高亨的《老 子正诂》、朱谦之的《老子校释》以及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等。 现在通行本的《老子》81 章,共 5000 余言,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中心论“道”,主要 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下篇四十四章,中心论“德”,主要讨论社会与政治问题。从讨论的中心问 题看,上篇类似于“纯粹哲学”,下篇则是“社会政治学”。 《老子》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近代以来,《老子》 已被 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其版本数量仅次于《圣经》。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 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老子》的影响。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老子之“道”论的特点。 2、老子认为该如何体“道”?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老子译注及评价》,陈鼓应著,北京: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 1994 年版。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詹剑峰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简述老子之“道”论的特点。 2、老子认为该如何体“道”?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六讲《孟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孟子公孙丑上》(选)、《孟子告子上》、《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下》,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与《论语》相似,以开头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名柯,字子舆。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后都没有施行的机会,反而被认为“迁远而阔于事情”。晚年便退居讲学,与学生一起著《孟子》一书。孟子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在当时墨家、道家兴起流行使儒家遭受严重挑战的情况下,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孟子的积极应战,才有了后来成气候的儒家。可以说,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而发扬光大。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儒家文化被集中概括为孔孟之道,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孟子》在宋代以前,地位虽然并不甚显赫,但已经有为之作注者:宋代以后,《孟子》备受重视,注本遂多。比较著名的有:东汉赵歧的《孟子注》十四卷、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十四卷、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三十卷等。本课堂所选,集中于《孟子》的心性论和修养论。《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侧隐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差恶之心”、“辞让之心”、“差恶之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的就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但在《孟子》这里,心所蕴含的这种侧隐、差恶等道德潜能,不过为仁义等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即所谓的“端”,惟有充分发挥“良知”、“良能”的作用,扩充“善端”,才能形成自觉形态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反求诸己而已”(公孙丑上)),就是要反省自己,尽力发扬自身本有的善心。保持心的完善无缺,这种“反求诸己已”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募欲”,即“养心莫善于募欲”(《尽心下》),克除不正当的欲念,恢复人的本性。这种克除欲望以存心、尽心的方式,为后来宋明理学家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二是“养气”,即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一种道德的精神力量。它与义和道相配合,是平日点滴修养而成,非一时的冲动和努力所能得。这种正气流荡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善的具体表现。“养气”就是要使这种正气凝聚于身、心,并使之发扬光大,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就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状态。通过“寡欲”、“养气”,《孟子》找到了一条现实的修身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孟子对孔子之“仁”有何发展?2、讨论孟子性善论的特点。1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3 第六讲 《孟子》(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孟子·公孙丑上》(选)、《孟子·告子上》、《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下》,就有关问题 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与《论语》相似,以开头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司马迁认为《孟 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中国战国 时期哲学家。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最后都没有施行的机会,反而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晚年便退居讲学,与学生一起著《孟子》 一书。孟子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在当时墨家、道家兴起流行使儒 家遭受严重挑战的情况下,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孟子的积极应战,才有了后来成气候的儒家。可以 说,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而发扬光大。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儒家文化被集中概括为孔孟之 道,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在宋代以前,地位虽然并不甚显赫,但已经有为之作注者;宋代以后,《孟子》备受 重视,注本遂多。比较著名的有:东汉赵歧的《孟子注》十四卷、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十四卷、 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三十卷等。 本课堂所选,集中于《孟子》的心性论和修养论。《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 同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除此之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的就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但在《孟子》这里,心 所蕴含的这种恻隐、羞恶等道德潜能,不过为仁义等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即所谓的 “端”,惟有充分发挥“良知”、“良能”的作用,扩充“善端”,才能形成自觉形态的道德品质。具体来 讲,就是要“反求诸己而已”(公孙丑上)),就是要反省自己,尽力发扬自身本有的善心。保持心的 完善无缺,这种“反求诸己”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寡欲”,即“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 克除不正当的欲念,恢复人的本性。这种克除欲望以存心、尽心的方式,为后来宋明理学家发展为 “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二是 “养气”,即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天地间的一种“至 大至刚”的正气,一种道德的精神力量。它与义和道相配合,是平日点滴修养而成,非一时的冲动 和努力所能得。这种正气流荡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善的具体表现。 “养气”就是要使这种正气凝 聚于身、心,并使之发扬光大,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无畏精神,就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状态。通过“寡欲”、“养气”,《孟子》找到了一 条现实的修身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孟子对孔子之“仁”有何发展? 2、讨论孟子性善论的特点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孟子正义》,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孟子对孔子之“仁”有何发展?2、孟子性善论有何特点?3、简述孟子的王道理论。14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孟子正义》,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孟子对孔子之“仁”有何发展? 2、孟子性善论有何特点? 3、简述孟子的王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