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 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 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 并焉。诛 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 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 本情以 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 矣。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 不知罪, 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 积虑,以 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 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 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 邦典,而 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 也甚矣。礼
2 0 1 4 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3) 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 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 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 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 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②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 并焉。诛 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 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 本情以 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③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 矣。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 不知罪, 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 积虑,以 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 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 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 邦典,而 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 也甚矣。礼
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 杀之,我 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 人,掌 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 安得亲亲 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 推刃之道, 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 必达理而闻道 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 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 周代官名。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旌其阊 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 原 最初 C.非经背圣 非:违背 D.不爱 死 爱:吝惜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⑥元庆能不越 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 并将之“编 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 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 并行;并 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 间的矛盾,其 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3分)
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 杀之,我 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 人 ④,掌 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 安得亲亲 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 推刃之道, 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 必达理而闻道 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 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 周代官名。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旌其阊 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 原: 最初 C.非经背圣 非:违背 D.不爱 死 爱:吝惜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3 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 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 并将之“编 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 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 并行;并 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 间的矛盾,其 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 分)
译文: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夜 [清]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 解答②答 (3分) )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3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是平静的,他赶往钱家为梅料理后事。在向灵柩 告别时, 他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 的声音说出了一番话 (《家》) B.隐修女用石头砸铁窗栏,爱斯梅拉达从铁窗进入小屋一一“老鼠洞”,母 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克洛德喊来宪兵包围了“老鼠洞”。隐修 女把女儿藏在小屋的一角以躲避搜査。(《巴黎圣母院》 C.葛朗台从前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在谈判时,葛朗台替那个两手捧着耳朵, 假装听不清又口吃得厉害的犹太人寻找思想与字眼,把犹太人的理由说得像是应 该似的。那场交易是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欧也妮·葛朗台》) D.就在赵伯韬等待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 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吴荪甫。赵伯韬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 已去了呀!”(《子夜》) E.自从随着流放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马斯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 外貌上表现出 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她不 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上来,而把头发都包在头巾里。(《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江夜 [清]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 解。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 分) A.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是平静的,他赶往钱家为梅料理后事。在向灵柩 告别时, 他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 的声音说出了一番话。 (《家》) B.隐修女用石头砸铁窗栏,爱斯梅拉达从铁窗进入小屋——“老鼠洞”,母 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克洛德喊来宪兵包围了“老鼠洞”。隐修 女把女儿藏在小屋的一角以躲避搜查。 (《巴黎圣母院》) C.葛朗台从前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在谈判时,葛朗台替那个两手捧着耳朵, 假装听不清又口吃得厉害的犹太人寻找思想与字眼,把犹太人的理由说得像是应 该似的。那场交易是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欧也妮·葛朗台》) D.就在赵伯韬等待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 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吴荪甫。赵伯韬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 已去了呀! ”(《子夜》) E.自从随着流放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马斯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 外貌上表现出 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她不 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上来,而把头发都包在头巾里。(《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
“无义之徒”指谁?毛宗岗对上述四旬诗评点道:“龙跃池中,正应马跃 溪中。假诗 之句,已预为之谶矣。”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 珀光:直饮 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她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她”指谁?她因何事醉酒?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选答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 子·离娄》) (1)请概括出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2分) 答 (2)②③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白描 孙犁 ①鲁迅几次说到白描笔法的好处,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 简练。但这是很难的。能几笔画出一个人,是要有经验的画家才行。在初学画的 时候,一定是擦了再画,画了再擦,不知经过多少次练习,然后才能一笔是一笔 ②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对生活人物异常熟悉,经过周密观察研究的结果。如果 事先没有观察或不熟悉,面对面工笔细涂,尚且不像,何况白描? ③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 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对 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 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 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④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从繁琐到单纯,要经过很多苦心。我们 要避免 的是造作。什么是造作?就是在一个人物之上,强加形容,滥作猜测;在一个环 境之上,铺张涂饰,不分黑红。例如一个人物,本无必要,我们却强要他做几个 动作,算作描写,以示生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无必要,我们也强要加一两
“无义之徒”指谁?毛宗岗对上述四旬诗评点道:“龙跃池中,正应马跃 溪中。假诗 之句,已预为之谶矣。”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 珀光;直饮 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她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她”指谁?她因何事醉酒?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选答第( )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 子·离娄》) (1)请概括出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③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白 描 孙犁 ①鲁迅几次说到白描笔法的好处,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 简练。但这是很难的。能几笔画出一个人,是要有经验的画家才行。在初学画的 时候,一定是擦了再画,画了再擦,不知经过多少次练习,然后才能一笔是一笔。 ②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对生活人物异常熟悉,经过周密观察研究的结果。如果 事先没有观察或不熟悉,面对面工笔细涂,尚且不像,何况白描? ③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 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对 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 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 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④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从繁琐到单纯,要经过很多苦心。我们 要避免 的是造作。什么是造作?就是在一个人物之上,强加形容,滥作猜测;在一个环 境之上,铺张涂饰,不分黑红。例如一个人物,本无必要,我们却强要他做几个 动作,算作描写,以示生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无必要,我们也强要加一两
点形容。叙述农民,都是从土地改革以前,说到实现社会主义以后;描写工人, 定依次说完日本、国民党和解放以来的三个时期 ⑤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就成了曹雪芹说的:一千个人一个面孔,一千个人 个声音。既无情节的不同,也没有性格的差异。这样的描写,繁复或是简略, 都成了无谓,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驰的 ⑥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样,是因为没有真实的基础。造作的人物, 造作的 动作和言语,都不是从生活里积累起来,更没有在作家头脑里成熟。都是临时写 到了,才勉强添加进去的。它就像坏导演导出来的戏剧一样,虽是满场动作,满 台喊声,也只能引起一时的哄笑。 ⑦鲁迅的人物,是一色的白描。阿Q、孔乙己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很不重要的 配角, 只要在鲁迅的笔下出现一次,谈吐几声,也便立刻被我们认识,成为永久不磨灭 的形象了 对于乡下的一次社戏,儿童们的一次行船,瓜园的一个夜晚,禾场的一个黄昏, 一经鲁迅 描写,也就成了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的风物断片。 ⑧鲁迅写这些小说的时候,身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印象是 非常鲜明,非常强烈的。所以写出来,就能够真实,能够洽如其分。可以想象 鲁迅平日是如何关心这些农村现象,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对于被剥削迫害的农 民,寄予了多么大的真诚的同情:他倾听着农民说话,能立刻理解他们的心情。 ⑨所以,白描的功夫,是从对生活,对人民的关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对 艺术的严谨,才能养成的。 节选自《耕堂文论》)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白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分) A.白描是一种不浮夸矫饰,不强加形容,而崇尚简练的写作手法。 B.白描更需要作家对生活、对人物异常熟悉,周密观察硏究 C.白描是不用繁复琐碎的笔法而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 D.白描的功夫源于对生活、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艺术的严谨 11.第④段“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一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答 12.文章以“白描”为题,却用了不少笔墨谈“造作”,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 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血梯 王统照
点形容。叙述农民,都是从土地改革以前,说到实现社会主义以后;描写工人, 一定依次说完日本、国民党和解放以来的三个时期。 ⑤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就成了曹雪芹说的:一千个人一个面孔,一千个人 一个声音。既无情节的不同,也没有性格的差异。这样的描写,繁复或是简略, 都成了无谓,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驰的。 ⑥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样,是因为没有真实的基础。造作的人物, 造作的 动作和言语,都不是从生活里积累起来,更没有在作家头脑里成熟。都是临时写 到了,才勉强添加进去的。它就像坏导演导出来的戏剧一样,虽是满场动作,满 台喊声,也只能引起一时的哄笑。 ⑦鲁迅的人物,是一色的白描。阿 Q、孔乙己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很不重要的 配角, 只要在鲁迅的笔下出现一次,谈吐几声,也便立刻被我们认识,成为永久不磨灭 的形象了。 对于乡下的一次社戏,儿童们的一次行船,瓜园的一个夜晚,禾场的一个黄昏, 一经鲁迅 描写,也就成了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的风物断片。 ⑧鲁迅写这些小说的时候,身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印象是 非常鲜明,非常强烈的。所以写出来,就能够真实,能够洽如其分。可以想象, 鲁迅平日是如何关心这些农村现象,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对于被剥削迫害的农 民,寄予了多么大的真诚的同情;他倾听着农民说话,能立刻理解他们的心情。 ⑨所以,白描的功夫,是从对生活,对人民的关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对 艺术的严谨,才能养成的。 (节选自《耕堂文论》)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白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白描是一种不浮夸矫饰,不强加形容,而崇尚简练的写作手法。 B.白描更需要作家对生活、对人物异常熟悉,周密观察研究。 C.白描是不用繁复琐碎的笔法而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 D.白描的功夫源于对生活、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艺术的严谨。 11.第④段“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一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以“白描”为题,却用了不少笔墨谈“造作”,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 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血梯”① 王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