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 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SPAN>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 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梁染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 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 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 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 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 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 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 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 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 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 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 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髙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 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 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 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 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 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 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 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 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 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 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 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 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2014 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 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SPAN>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 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梁染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 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 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 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 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 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 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 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 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 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 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 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 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 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 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 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 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 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 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 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 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 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 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 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 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 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 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 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 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 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 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 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 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 《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 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 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 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 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 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 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 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 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 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觴人止之,翊日:“视没 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 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 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 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 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 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 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 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 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 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 《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 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 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 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 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 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 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 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 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 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 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4.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礼意其子相也 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 见:被 D.翊举上计掾 举:举荐 5.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3分)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 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 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 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 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 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5分) 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5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夭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分)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4.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季礼意其子相也 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 见:被 D.翊举上计掾 举:举荐 5.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3 分)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 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 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 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 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 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5 分) 译 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 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 学》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辛 弃疾《破阵子》)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 西村》) 乙选考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汽车等待的时候 欧·亨利(美)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 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 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 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一—彬彬有礼地献殷勤, 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 你高兴的话不妨坐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 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 注意到了你。美丽的小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 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小妞’,那就算我没请 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 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 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 共同、搏动的心脏。我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 么跟你聊天吗一一贵姓?”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 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 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 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际, 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 学》)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 弃疾《破阵子》)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 西村》) 乙选考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汽车等待的时候 欧·亨利(美)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 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 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 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彬彬有礼地献殷勤, 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 “你高兴的话不妨坐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 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 注意到了你。美丽的小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 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小妞’,那就算我没请 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 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 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 共同、搏动的心脏。我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 么跟你聊天吗——贵姓?”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 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 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 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际, 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一一,”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 势,t一叫人生厌的是那种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 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一一”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 光招牌一—“那家饭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一一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 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 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姑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 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 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 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 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隐蔽 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 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 把书扔在草地上,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 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岀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 部,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 人说了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 她、厌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 是各自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 点情况,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 (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 势,t 一叫人生厌的是那种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 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 光招牌——“那家饭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 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 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 ——”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姑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 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 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 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 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隐蔽 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 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 把书扔在草地上,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 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 部,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 人说了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 她、厌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 是各自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 点情况,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 (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 分) (4)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