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首创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亨利·福特不但首创了福特T型车,而且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首次提出并实施了大批量生产方式,也正是因为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推出,才使福特T型车能够价廉物美。当福特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有一个理想,要制造一种价格低廉、坚固耐用的大众化汽车。有一次,他把一部汽车卖给一个医生,在试车时,一个看热闹的工人对同伴说:“不知哪一年咱们才能买得起汽车?”“简单得很,”那个同伴笑着说,“从现在开始,你只要不吃饭、不睡觉,一天工作24小时,我想用不了5年,你就可以拥有一部汽车了。”这些话引得四周的人都大笑起来。福特当时也听到了,但他没有笑,反而很认真地对那个工人说:“将来的情形,可能正与你所说的相反,在吃得更好,工作时间更少的情形下,你就可以拥有汽车,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了,我敢肯定地说,绝不会超过5年。”福特有他独特的经营思想。他认为,浪费和贪求利润妨碍了买主的切身利益。浪费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时花费了多于这项工作所需精力,而贪图利润则是由于目光短浅。应该以最小的物力和人力的损耗来进行生产,并以最小的利润将货销出,以达到整个销售额的增加。即:“薄利多销”。为了实现这一经营思想,福特运用不同的经营手段,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劳资关系,成本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薄利多销”的经营途径,使他在本世纪20年代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大批量生产方式居于这一独特经营思想的核心,而天规模装配线是实现大批量生产的主要手段。福特的构想是:建立一条输送带,把装配汽车的零件用敲口的箱子装好,放到转动的输送带上,送到技工的面前。换言之,负责装配汽车的工人,只要站在输送带的两边,所需要的零件就会自动送到面前,用不着再自己费事去拿。这一设计非常好,节省了技工们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可是,实际使用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输送带是自动运输的,在前半段比较简单的装配手续,非常适用;到了后半段,向车身上安装零件时,手续比较麻烦,技工们赶不上输送带的速度,往往把送过来的零件错过了。而这些在输送带上没有来得及取下的零件,都堆积在最后的地板上,妨碍了输送的转动。没有多久,福特想出了改进的办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线。他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人,拖着待装配的汽车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就跟在底盘的两边。当他们经过堆放的零件前面时,就分别把零件装到汽车底盘上。这一改进,使装配速度大大的提高。以前要12个半小时才能装配好一部车,现在则只需要83分钟就完成了。这一惊人的改进效果,不仅使T型车加快了普及率,也成为其他汽车制造厂改进生产线的范本。福特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改进了装配速度,降低了成本,各公司的廉价车不久都纷纷出宠,这是造成美国汽车工业真正起飞的重要因素。输送带的设立,使任何一个负责装配的工人都没有偷懒的机会。因为经
福特首创的大批量生产方式 亨利·福特不但首创了福特 T 型车,而且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首次 提出并实施了大批量生产方式,也正是因为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推出,才使福 特 T 型车能够价廉物美。 当福特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有一个理想,要制造一种价格低廉、坚固耐 用的大众化汽车。有一次,他把一部汽车卖给一个医生,在试车时,一个看 热闹的工人对同伴说:“不知哪一年咱们才能买得起汽车?” “简单得很,”那个同伴笑着说,“从现在开始,你只要不吃饭、不睡 觉,一天工作 24 小时,我想用不了 5 年,你就可以拥有一部汽车了。” 这些话引得四周的人都大笑起来。福特当时也听到了,但他没有笑,反 而很认真地对那个工人说:“将来的情形,可能正与你所说的相反,在吃得 更好,工作时间更少的情形下,你就可以拥有汽车,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我敢肯定地说,绝不会超过 5 年。” 福特有他独特的经营思想。他认为,浪费和贪求利润妨碍了买主的切身 利益。浪费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时花费了多于这项工作所需精力,而贪图利 润则是由于目光短浅。应该以最小的物力和人力的损耗来进行生产,并以最 小的利润将货销出,以达到整个销售额的增加。即:“薄利多销”。 为了实现这一经营思想,福特运用不同的经营手段,对产品的标准化、 生产过程、劳资关系、成本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薄利 多销”的经营途径,使他在本世纪 20 年代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大批量生产 方式居于这一独特经营思想的核心,而大规模装配线是实现大批量生产的主 要手段。 福特的构想是:建立一条输送带,把装配汽车的零件用敞口的箱子装好, 放到转动的输送带上,送到技工的面前。换言之,负责装配汽车的工人,只 要站在输送带的两边,所需要的零件就会自动送到面前,用不着再自己费事 去拿。 这一设计非常好,节省了技工们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装配速度自然加快 了。可是,实际使用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缺陷。 由于输送带是自动运输的,在前半段比较简单的装配手续,非常适用; 到了后半段,向车身上安装零件时,手续比较麻烦,技工们赶不上输送带的 速度,往往把送过来的零件错过了。而这些在输送带上没有来得及取下的零 件,都堆积在最后的地板上,妨碍了输送的转动。 没有多久,福特想出了改进的办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线。 他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人,拖着待装配的汽车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 一堆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就跟在底盘的两边。当他们经过堆放的零件前 面时,就分别把零件装到汽车底盘上。 这一改进,使装配速度大大的提高。以前要 12 个半小时才能装配好一部 车,现在则只需要 83 分钟就完成了。这一惊人的改进效果,不仅使 T 型车加 快了普及率,也成为其他汽车制造厂改进生产线的范本。 福特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改进 了装配速度,降低了成本,各公司的廉价车不久都纷纷出宠,这是造成美国 汽车工业真正起飞的重要因素。 输送带的设立,使任何一个负责装配的工人都没有偷懒的机会。因为经
过多次的试验,福特把输送带转动的速度固定好了,在两边的工人,每人只负责一件工作,只要不停手地做,一定可以做得好;可是,你稍微一偷懒,要用的零件就转过去了,只好等下一个。如果你负责的零件与下一个人的工作有关联性,由于你没有装上,下面的人也就无法工作。在这种情形下,走上生产线的人都要全神贯注,所以他们都自称“机械人”。实际上,他们也真像输送带两边的机器,配合转动的节奏,把零件装到车上,动作是千篇一律的,时间快慢也是一定的。福特的经验是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首先要零件具有通用的性能,就是产品的标准化。无论在外型、大小、颜色上完全一致。这样,在快速装配线运转时,不会因零件的大小不同而浪费时间,同时顾客也容易保养。在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以连续不停的传送带装配线组织作业,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福特的自传里写道:“在我们最初进行装配时,只不过是在地板上找块地方把一辆车安装起来,工人们按顺序安装零件,同盖房子的方法很相象。”他很快认识到这样效率太低。“无人指挥的工人在走来走去选择材料和工具方面花去很多时间,超过了他实际操作时间。工人们得到的报酬不高,因为这种“步行锻炼不是按高额付酬的装配线。”为了改变以上这种情况,用运输机器,使材料、零件尽快抵达作业人员处,造成最高效率作业的环境。其后再发展为运输带“流”动的作业组织。到了这个阶段,作业速度的快慢节奏,由运输带“流”动的速度加以控制。这种生产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12年,在传统的生产方法仍进行的最后一年,福特公司共生产了7.84多万辆汽车;次年,利用流水线来装配磁电机和汽车底盘后,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9万辆左右;1914年,随着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共计有23万多辆T型车驶出流水线。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就像前面说过的,当T型车在1908年最早面市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当福特制造了50多万辆汽车时,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当时,一天就能造出9109辆汽车,平均每9秒多钟生产一辆。1927年是T型车辆销售得最好的一年,即使如此,它的性能仍在进一步改进,价格也依然在连续下降。流水线装配汽车,产量急剧增多,价格不断下降,销售量也随着增大。福特公司的利润不断增长,使福特汽车公司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福特首创的大规模装配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为今天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加快工业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福特和公司管理人员以此引以自豪时,没想到装配线却对劳动力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由于不适应这种流水线作业的紧张劳动,又加上管理人员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工人。工人们怀着厌恶的情绪纷纷辞职,转而接受福特的竞争对手们的低薪工作。到1913年,工人的补缺轮换率达到38%。福特承认,他为了得到100名工人却不得不先雇佣963名。正当这一状况使他大伤脑筋之时,同工会的谈判更使他头疼,工人们已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厂方加快流水线,使劳动强度持续不断地加强。福特对此作出了反应,于1913年10月将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2~4美元,接着又向那些连续工作了3年的工人发奖金。但这一措施收效不大
过多次的试验,福特把输送带转动的速度固定好了,在两边的工人,每人只 负责一件工作,只要不停手地做,一定可以做得好;可是,你稍微一偷懒, 要用的零件就转过去了,只好等下一个。如果你负责的零件与下一个人的工 作有关联性,由于你没有装上,下面的人也就无法工作。 在这种情形下,走上生产线的人都要全神贯注,所以他们都自称“机械 人”。实际上,他们也真像输送带两边的机器,配合转动的节奏,把零件装 到车上,动作是千篇一律的,时间快慢也是一定的。 福特的经验是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首先要零件具有通用的性能,就是产 品的标准化。无论在外型、大小、颜色上完全一致。这样,在快速装配线运 转时,不会因零件的大小不同而浪费时间,同时顾客也容易保养。 在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以连续不停的传送带装配 线组织作业,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福特的自传里写道:“在我们最 初进行装配时,只不过是在地板上找块地方把一辆车安装起来,工人们按顺 序安装零件,同盖房子的方法很相象。”他很快认识到这样效率太低。“无 人指挥的工人在走来走去选择材料和工具方面花去很多时间,超过了他实际 操作时间。工人们得到的报酬不高,因为这种‘步行锻炼’不是按高额付酬 的装配线。” 为了改变以上这种情况,用运输机器,使材料、零件尽快抵达作业人员 处,造成最高效率作业的环境。其后再发展为运输带“流”动的作业组织。 到了这个阶段,作业速度的快慢节奏,由运输带“流”动的速度加以控制。 这种生产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12 年,在传统的生产方法仍进行的最后一年,福特公司共生产了 7.84 多万辆汽车;次年,利用流水线来装配磁电机和汽车底盘后,生产的汽车达 到了 19 万辆左右;1914 年,随着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共计有 23 万多辆 T 型车驶出流水线。 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就像前面说过的,当 T 型 车在 1908 年最早面市时,每辆售价是 850 美元;到 1916 年,当福特制造了 50 多万辆汽车时,每辆价格降至 350 美元;而到 1925 年只卖到 240 美元一 辆。当时,一天就能造出 9109 辆汽车,平均每 9 秒多钟生产一辆。1927 年 是 T 型车辆销售得最好的一年,即使如此,它的性能仍在进一步改进,价格 也依然在连续下降。 流水线装配汽车,产量急剧增多,价格不断下降,销售量也随着增大。 福特公司的利润不断增长,使福特汽车公司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福特首创的大规模装配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为今天高度发达的 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加快工业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福特和公司管理人员以此引以自豪时,没想到装配线却对劳动力产生 了破坏性的影响。由于不适应这种流水线作业的紧张劳动,又加上管理人员 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工人。工人们怀着厌恶的情绪纷纷辞职,转而接受福特 的竞争对手们的低薪工作。到 1913 年,工人的补缺轮换率达到 38%。福特 承认,他为了得到 100 名工人却不得不先雇佣 963 名。正当这一状况使他大 伤脑筋之时,同工会的谈判更使他头疼,工人们已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厂方加 快流水线,使劳动强度持续不断地加强。 福特对此作出了反应,于 1913 年 10 月将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 2~4 美元,接着又向那些连续工作了 3 年的工人发奖金。但这一措施收效不大
于是第二年他又把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这为福特赢得了广泛好评。点评:1.大批量生产方式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汽车作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要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必须要降低价格,扩大销量。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十分必要。福特通过装配线的采用,在世界上首创了大批量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使汽车产品达到了价廉物美。2.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变革。大批量生产方式作为生产组织方法的创新,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因而需要提高工人的劳动报酬,使工人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尽量接近,才能使大批量生产得到真正成功的实施
于是第二年他又把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 5 美元,这为福特赢得了广泛好 评。 点评: 1.大批量生产方式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汽车作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要 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必须要降低价格,扩大销量。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十分必要。福特通过 装配线的采用,在世界上首创了大批量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 使汽车产品达到了价廉物美。 2.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变革。大批量生产方式作为生产组织方法的创新,大 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因而需要提高工人的 劳动报酬,使工人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尽量接近,才能使大批量生产得到真正成功的实 施
善于运营资本的盖帝早在1974年,石油帝国的国王琼·保罗·盖帝积累的财富已超过了肯尼迪或洛克菲勒两个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但不幸的是,盖帝家族既没有肯尼迪家族那种政治上的显要地位,也没有洛克菲勒那种在慈善事业上的卓著名声。少年时期的保罗·盖帝是个聪明但不刻苦的小学生,常常惹得老师发脾气。闲暇时间不是沿着航脏的铁道散步,就是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或是写日记。1930年7月30日在其父亲逝世以后,保罗·盖帝就任公司的董事长。其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石油业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油价下跌,股票下跌,大多数投资家和石油商纷纷躲避这场灾难。盖帝却仍以其在经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洞察力,感到上帝赐予他的机会来临了。他果断地调整了他的石油战略。在整个20年代,他所赚的钱主要是通过钻井和生产石油获得。当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当时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高于帐面价值,而购买地皮开采石油则划算得多。进入2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股票价值下跌之猛令人目瞪口呆,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际价值。此时,只消用50%的钱或者更少就可以买到它。盖帝决定冒这个风险。他的信条是众卖我买,众买我卖。事实证明盖帝这次的决策是正确的。他30年代初期购买的大量股票在30年代中期猛烈升值,使得他的财富增长了几倍。但最初他的战略的实施并不顺利。首先是他的母亲萨拉反对他在股票崩溃之时购买那些一直向下滑落的股票。由于父亲乔治·盖帝逝世时,把大量的财产留给了萨拉,而他只能得到财产的1/20,这使得他的母亲拥有公司的67%的股份,而他只占33%的股份。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说服了公司的董事,开始购买加利福尼亚两家石油公司的股票。当他购买了300万美元的股票后,继续下跌的股市使他损失了100万美元。这次挫折对盖帝的胆魄、毅力是一次严重的考验。对盖帝来说,收购大量的股票不仅是想赚大钱,也是在实现他建筑盖帝石油帝国的宏伟计划。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搜取加利福尼亚十大石油生产公司之一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盖帝认为它是个便宜货,因为它的股票价格从他最初开始购买的17美元跌到了3美元。而太平洋西方公司股票的帐面价值为15美元一股,就它的石油储量看又远远超出15美元一股。1931年底,盖帝终于获得了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而他个人的全部存款也花得一个子不剩。他接手新公司之后,马上把所有雇员统统解雇,然后再以较低的薪金把他们雇回来。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比太平洋西方公司大得多的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拥有2亿美元资产和1233个加油站的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在股票狂跌的风潮中,它的股票价格下跌了90%,每股售价不到3美元。盖帝毫不犹豫地在1932年1月将乔治·盖帝公司的一块宝贵的地皮卖掉,用卖地得到的450万美元现款准备收购海滨公司的股份。他选择了金融史上一个巧妙的时机开始他的行动。3月12日,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罗伊格在巴黎一家饭店自杀,两天之后,伊士曼·柯达公司的乔治·伊士曼也在罗彻斯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股票市场一片混乱。3月15日,盖帝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一次买下了12000股。到3月底,他已经用37232.50美元买下了15000股
善于运营资本的盖帝 早在 1974 年,石油帝国的国王琼·保罗·盖帝积累的财富已超过了肯尼 迪或洛克菲勒两个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但不幸的是,盖帝家族既没有肯尼迪 家族那种政治上的显要地位,也没有洛克菲勒那种在慈善事业上的卓著名 声。 少年时期的保罗·盖帝是个聪明但不刻苦的小学生,常常惹得老师发脾 气。闲暇时间不是沿着肮脏的铁道散步,就是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或 是写日记。1930 年 7 月 30 日在其父亲逝世以后,保罗·盖帝就任公司的董 事长。其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石油业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油价 下跌,股票下跌,大多数投资家和石油商纷纷躲避这场灾难。盖帝却仍以其 在经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洞察力,感到上帝赐予他的机会来临了。他 果断地调整了他的石油战略。在整个 20 年代,他所赚的钱主要是通过钻井和 生产石油获得。当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当时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 高于帐面价值,而购买地皮开采石油则划算得多。进入 20 年代末,情况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股票价值下跌之猛令人目瞪口呆,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大大 低于它的实际价值。此时,只消用 50%的钱或者更少就可以买到它。盖帝决 定冒这个风险。他的信条是众卖我买,众买我卖。事实证明盖帝这次的决策 是正确的。他 30 年代初期购买的大量股票在 30 年代中期猛烈升值,使得他 的财富增长了几倍。 但最初他的战略的实施并不顺利。首先是他的母亲萨拉反对他在股票崩 溃之时购买那些一直向下滑落的股票。由于父亲乔治·盖帝逝世时,把大量 的财产留给了萨拉,而他只能得到财产的 1/20,这使得他的母亲拥有公司的 67%的股份,而他只占 33%的股份。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说服了公司的董 事,开始购买加利福尼亚两家石油公司的股票。 当他购买了 300 万美元的股票后,继续下跌的股市使他损失了 100 万美 元。这次挫折对盖帝的胆魄、毅力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对盖帝来说,收购大量的股票不仅是想赚大钱,也是在实现他建筑盖帝 石油帝国的宏伟计划。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攫取加利福尼亚十大石油生产公司 之一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盖帝认为它是个便宜货,因为它的股票价 格从他最初开始购买的 17 美元跌到了 3 美元。而太平洋西方公司股票的帐面 价值为 15 美元一股,就它的石油储量看又远远超出 15 美元一股。1931 年底, 盖帝终于获得了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而他个人的全部存款也花得一个 子不剩。他接手新公司之后,马上把所有雇员统统解雇,然后再以较低的薪 金把他们雇回来。 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比太平洋西方公司大得多的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拥 有 2 亿美元资产和 1233 个加油站的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在股票狂跌的风潮 中,它的股票价格下跌了 90%,每股售价不到 3 美元。盖帝毫不犹豫地在 1932 年 1 月将乔治·盖帝公司的一块宝贵的地皮卖掉,用卖地得到的 450 万美元 现款准备收购海滨公司的股份。他选择了金融史上一个巧妙的时机开始他的 行动。3 月 12 日,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罗伊格在巴黎一家饭店自杀,两 天之后,伊士曼·柯达公司的乔治·伊士曼也在罗彻斯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股票市场一片混乱。3 月 15 日,盖帝以每股 2.5 美元的价格一次买下了 12000 股。到 3 月底,他已经用 37232.50 美元买下了 15000 股
在整个30年代,盖帝活跃在股票市场,竭尽全力揽集股份。他想获得海滨公司控制权的企图遭到了反击,但这并未丝毫削弱他的进攻意志。他向拥有海滨公司股权的使命公司发起了攻势,在1935年一一1936年的两年时间里,他获得了使命公司40%的股份。继而增到45%,加上太平洋西方公司在海滨公司的股份,盖帝现在拥有了海滨公司20%的股票权。1934年至1936年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盖帝购得的股票价值也翻跟头似地上涨。1932年他购买的海滨公司的股票每股仅2.5美元,到了1936年涨到每股20美元。1935年他以每股10美元多一点购得的使命公司股票,到1936年上升到每股29.50美元。盖帝的衣袋装得满满的。盖帝一直梦想扩展他的石油帝国的版图。早在1932年,他就企图插足中东,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以西获得一块租借地。这个计划虽然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却终于未能实现。这块肥肉落入了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发展公司之口。对此盖帝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靓舰中东这块浸透了黑色液体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熄灭之后,盖帝不失时机地把脚迈进了中东。当时中东的石油生产格局已经确定,由英国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控制着波斯湾全部石油生产的80%以上,并支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这7家石油公司号称“7姐妹”,而这7姐妹是绝不喜欢凭空再冒出一个新妹妹的。但盖帝决心不放过这次在中东获得立足的机会。他把注意力坚定不移地集中在一个被大石油公司所忽略的稍小的地区,即所谓的“中立区”。这是一块楔形的沙漠地带,面积为2200平方英里,北接科威特,东临波斯湾,南邻沙特阿拉伯,尽管这块没人居住只有黄沙飞扬的地方一片荒凉,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却为它的主权争吵了几个世纪。最后以“中立区”的方式结束争吵。就是说谁也不是它的主人。但妥协方案规定两国均享有它的矿藏主权。盖帝为了获得开采权,同意立即付给沙特阿拉伯国王950万美元的巨款。此外,即便没有发现石油,他每年也至少要付给沙特人100万美元。令石油业目瞪口呆的是他答应每生产一桶石油付给沙特人高达55美分的开采税。1948年12月31日,沙特人宣布盖帝获得了开采特许权。同时他也有十足的耐心等待中立区的好消息。1950年,中立区的开采没有结果。1951年,没有结果、1952年,没有结果。在经历了4年的挫折后,成功突然降临了。1953年2月10日盖帝终于发现了石油。中立区石油的发现马上对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产生了影响。在1953年3月一个月内,它的股票由每股23.75美元翻到47.75美元,使盖帝的财富成倍地增长。为了打破“7姐妹”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他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他加快了控制海滨石油公司的步子,因为他要使用海滨石油公司的贷款。自下他的石油帝国里,由他控制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贷款权又胶着于中立区的开发上,于是他设法让他控制的另一个公司使命公司,向银行借了1400万美元去购买海滨公司的股份。他终于以51%的股权夺取了海滨公司的控制权。于是,巨额的投资行动开始了。他投资2亿美元,在美国东海岸建了一个新炼油厂。他还将投资6000万美元,用以翻修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旧炼油厂。他还准备以1亿2千万美
在整个 30 年代,盖帝活跃在股票市场,竭尽全力揽集股份。他想获得海 滨公司控制权的企图遭到了反击,但这并未丝毫削弱他的进攻意志。他向拥 有海滨公司股权的使命公司发起了攻势,在 1935 年——1936 年的两年时间 里,他获得了使命公司 40%的股份。继而增到 45%,加上太平洋西方公司在 海滨公司的股份,盖帝现在拥有了海滨公司 20%的股票权。1934 年至 1936 年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盖帝购得的股票价值也翻 跟头似地上涨。1932 年他购买的海滨公司的股票每股仅 2.5 美元,到了 1936 年涨到每股 20 美元。1935 年他以每股 10 美元多一点购得的使命公司股票, 到 1936 年上升到每股 29.50 美元。盖帝的衣袋装得满满的。 盖帝一直梦想扩展他的石油帝国的版图。早在 1932 年,他就企图插足中 东,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以西获得一块租借地。这个计划虽然得到美国国务 院的支持,却终于未能实现。这块肥肉落入了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发展公司 之口。 对此盖帝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觊觎中东这块浸透了黑色液体的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熄灭之后,盖帝不失时机地把脚迈进了中东。 当时中东的石油生产格局已经确定,由英国石油公司等 7 家大公司控制 着波斯湾全部石油生产的 80%以上,并支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这 7 家石油公司号称“7 姐妹”,而这 7 姐妹是绝不喜欢凭空再冒出一个新妹妹 的。 但盖帝决心不放过这次在中东获得立足的机会。他把注意力坚定不移地 集中在一个被大石油公司所忽略的稍小的地区,即所谓的“中立区”。这是 一块楔形的沙漠地带,面积为 2200 平方英里,北接科威特,东临波斯湾,南 邻沙特阿拉伯,尽管这块没人居住只有黄沙飞扬的地方一片荒凉,科威特和 沙特阿拉伯却为它的主权争吵了几个世纪。最后以“中立区”的方式结束争 吵。就是说谁也不是它的主人。但妥协方案规定两国均享有它的矿藏主权。 盖帝为了获得开采权,同意立即付给沙特阿拉伯国王 950 万美元的巨 款。此外,即便没有发现石油,他每年也至少要付给沙特人 100 万美元。令 石油业目瞪口呆的是他答应每生产一桶石油付给沙特人高达 55 美分的开采 税。 1948 年 12 月 31 日,沙特人宣布盖帝获得了开采特许权。同时他也有十 足的耐心等待中立区的好消息。1950 年,中立区的开采没有结果。1951 年, 没有结果、1952 年,没有结果。在经历了 4 年的挫折后,成功突然降临了。 1953 年 2 月 10 日盖帝终于发现了石油。 中立区石油的发现马上对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产生了影响。在 1953 年 3 月一个月内,它的股票由每股 23.75 美元翻到 47.75 美元,使盖帝的财 富成倍地增长。 为了打破“7 姐妹”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他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 他加快了控制海滨石油公司的步子,因为他要使用海滨石油公司的贷款。 目下他的石油帝国里,由他控制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贷款权又胶着于中 立区的开发上,于是他设法让他控制的另一个公司使命公司,向银行借了 1400 万美元去购买海滨公司的股份。他终于以 51%的股权夺取了海滨公司的 控制权。于是,巨额的投资行动开始了。 他投资 2 亿美元,在美国东海岸建了一个新炼油厂。他还将投资 6000 万美元,用以翻修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旧炼油厂。他还准备以 1 亿 2 千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