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现卷 而易操,事少而功多”。①是对黄老之学要点的概括。 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休养民力方 面,在文化领域,实行的是与黄老之学相适应的宽弛政策,其中 惠帝之时除挟书之律,难许民间藏书,是重大的拨乱反正之举。 从汉开国到武帝即位之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实行几 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经济逐 渐步出“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 窘况,出现了“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 成群,而乘字牡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 孙,居官者以为姓号”的繁荣景象。经济状况的好转及新文化政 策的实行,又引起了“人人自爱面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 焉”®,“至於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等社会秩序安定,道德情操 向善,以及刑法由密而疏这一系列良性连锁反应。遵用黄老之术 导致的文景之治得到了“周云战康,汉言文景,美矣”@的高度 历史评价。此时的文化建设,也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学术事业重 新受到重视,传习学术渐成风气。到景帝之时,以儒生为主体的 知识分子群体已形成很强的势力,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武帝即位后,政府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兴造功业,民众经 多年休养生息,也具备了承担国家责任的能力。此时,因循守成 的黄老之学已不再适合杜会需要,开创历史新局面的时代要求, 呼唤着新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中的积极成分主要来自儒家学 说,当社会需要更张振作之时,儒家思想便代之而起,把中国历 史引向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史记·平准书》。 ③议片·崇帝纪》
一 15 汉武帝渴望建功立业,积极提倡奋发向上的儒家学说。即位 之初就改变了“不任儒者”的政策,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 田蚧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主持政府重要部门。又礼请著名 儒生申培公入朝,认真咨询儒家礼制等方面的问题。建元六年 (前135年)尊崇黄老的窦太后病逝,武帝完全掌握执政权,加 快了崇儒的步伐。他“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 人”,将布衣大儒公孙弘擢为三公,封平津侯,给天下士人树立 了由儒术进身的榜样,引得“天下学士靡然乡风”④。儒学地位 空前提高,改变了学术发展的方向。 为了解除人们的思想疑虑,牢固树立起适应大一统政治的权 威思想,武帝多次与贤良方正们就治国统治思想问题展开讨论。 大儒堇仲舒在对策中论述德教是致治的关键:“圣王已没,而子 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古之王者明於 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 设庠序以化於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 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他博引古今、有理有力的 论证深深打动了踌躇满志,正欲大举更张的汉武帝:“至周之末 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 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 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面国破亡矣。自古以 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 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扦,孰烂如此之甚者 也。孔子日:‘腐朽之木不可影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 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 令下面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 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 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 ①以上引文均见《史记·林列传》
6 膏汉誉 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 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 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为政而宜於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 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在汉武帝认可了他 所条陈的“大道之极”和“治乱之端”之后,董仲舒提出了用儒 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的建议:“《春秋》大·统者,天地之常经, 占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①他指出大一统是宇宙的普遍 法则,可是没有统一的思想与之适应,统治者就无法保持一统局 面:法令、政策、制度经常改变,难以遵循,也会导致社会不稳 定。董仲舒对统一思想意义的论证是有力的,选择儒家作为指导 思想也是合适的。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将儒学正式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 治统治思想的转换。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由此奠 定。 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为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奠定 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 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 神,绍周后,…”②“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奠及”③,创 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繁盛景象。其实汉武帝并不单纯倚重儒术, ①《汉书·莹仲舒传》。 ②《汉书·武帝纪》。 ③《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一童 他看中的主要是儒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教育民众的特殊效果。 昭帝即位时年轻,由霍光秉政。霍光“知时务之要”,於武 帝穷奢极弊之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尊儒的同时,部分 吸收黄老之术,收到“匈奴和亲,百姓充实”④,内外安堵的治 效。其时,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就官营盐铁酒榷展开的争 论,讨论了政权统治思想问题,对当时及以后的政治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宣帝“方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在儒术中杂以 刑名,取得了号称中兴的历史成就。 儒学地位提高后,由于自身学术的发展,及禄利之路的刺激 等原因,内部的派别斗争逐渐激烈起来,影响了作用的发挥,满 足不了社会对它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宣帝亲自主持召开了石 渠阁经学会议。会议缓解了儒学的内部矛盾,加强了儒学与封建 政治的联系。 从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开始,西议汉政府在广求天下图书 的基础上,对国家藏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刘向、刘 歆父子相继主持此项事业,使许多古代典籍得以保留,不但对以 往学术作了系统清理工作,促进了当时学术发展,而且开创了历 史文献学的基本规模,在中国文化史上建树了不朽的功绩。 西汉未期,在儒学宗教化气氛下,谶纬形成一股社会思潮。 它的兴起,固然由于方士化儒生迎风希旨,要世取资,更重要的 是没落统治者大力提得,用作思想武器。王莽篡汉时谶纬发挥了 重要作用,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也利用了谶纬这一工具。东汉 初年,光武帝正式宣布图鐵于天下,将之奉为“内学”,尊为“秘 经”,一时“儒者争学图谶,兼复附以妖言”⑤,把思想界和政坛 搞得乌烟瘴气。 ①《汉书·昭帝纪》。 ⑧《汉书·魏相丙吉传》。 《后汉书·张衡列传》
18 素汉善 经过王莽之乱到光武帝重建大一·统政权这一从动荡到整合 的过程,人们对所史与现实的看法较前更加丰富,统治者对收 权建设也有了新认识,于是对官方统治思想一儒家学说理解 与阐释的分歧再次突出起来。说到底,经义歧义的根本是对封 建政治理解的不同,因此,修补、充实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 进一步确立与大一统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成为东汉初期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汉章帝下诏让政府文化官员及诸儒 在臼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形成一部新的儒家法典一《白虎通 义》。它依据儒家经典展开论述,掺杂了大其谶纬神学内容,宗 旨是论证现存封建社会的合理,中心内容是对大一统国家制度 的阐述。书中进-步强调君主的独尊地位,把五行学说与封建 伦理紧密结合,确立纲六纪的等级秩序,产生了相当大的社 会历史影响。 第三节 秦汉文化的差异及 不同的社会影响 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相继出现的大一统政权, 在制度和文化上存在着传承关系,有很多共同点。对此,我们将 在下一章集中论述。这里着重评述由于统治方针、指导思想、文 化政策的不同,秦汉在文化事业上表现出的差异,和产生的不同 社会影响。 秦皇朝以法家路线治国,实行的是文化专制主义,其文化特 征和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儿个方: 1,统治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崇尚法律,迷信暴力。在建立 和整顿社会秩序时,用严刑峻法保证社会机制的运行,确实有显 著的作用,法家的主张有合理性的一面。柳诒徵之言“实则始皂 时代之法制,实其伟大精神,以一政府而辖制方数千里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