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上中国傳统出化
童 内客简介 宗教与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宗 教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自有其独 特的地位与作用。本书即比较系统地 分析和探讨了中国本土的地方宗教以 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我国传统文化的 形成与发展所给予的影响;对其历史 上的意义及其作用,也进行了客观公 正的评价和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资 料翔实,既具有通俗性,也具有一定 的学术水平
前 言 文化是社会和人类的最高 丧现。一般来说,“文化是指 生活条件、物质和精神价值, 思想和知识的总体。”(见艾 思译:民主德国的一门新学 料一“文化经济学”,《国 外礼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 期)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开始有 了文化。面文化又分为世俗文 化与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是伴 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宗教 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的历史阶殷才产生的。宗栽与 人类文化有着非带紧密的关 系,大约从人类发展的新人阶 殷出现宗散开始,迄今为止的 人类文化,没有不是和宗教联 系在一起的。 我国是世界西大文明古国 1
之一,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汉民族在率汉时期的形 成,融合了东夷文化、羌我文化、南方楚文化、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的统一骑华夏文化也 就形成了。在这些被融合的地方性文化中,尤其以羌我文化、 楚文化、巴蜀文化的亚风、神话比较突出。因此,我国的原 始文化,乃至素汉文化,都深深弛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东汉 未年道教产生,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内地,使汉武帝以来定于 一尊的儒家文化得到了补充。从此,在我国文化史上,“由于 儒、释、道的相互斗争与融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道 教与佛教为补充的中国主体文化。一直到明请时期,伊斯兰 教在中国站住脚跟,基督敢逐渐浸润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释、道三家立的局面才宜告结束。不仪如此,居住于 我国境内的5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从古至今就一直是我国传统 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彝族)还是我 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所以,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不 是汉族的独家文化,而是各芪族共间缔造的文化,不是闭关 饿国的文化(尽管清代封建统治者曾一度实行过闭关锁国政 策),而是融通中外,兼采各家的综合性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除了“殷民尊神,率芪事神”(《礼 记·表记》),宗投文化曾经在殷代一度占居统治地位外,其 他任何时期的宗载文化都几乎没有支配其他文化的地位, 即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宣布道敢为上的唐初,宗教文化也没 有这样的作用。.在我国,没有任何一种宗载能够成为国教, 只有非宗载的镭家文化从汉武帝以后一直居于首领的地位。 不论是上生士长的道载,还是外来的佛敦、伊斯兰教、基督 救,或者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宗敢,他们在其发展过程 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附儒的倾向。但是,儒家文化他在 2
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丰富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内容,变换形 式:因此,在我国,不了解宗教文化也无从了解世俗文化。 只有懂得我国的宗教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 化。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懂得此理者, 懂得中国大半。”尽管鲁迅先生谈的只是道教,但是,这也 说明了宗教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奉献给读者的这本小册子,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 度剖析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我国的原始宗教与原始文 化,叙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 摩尼教、明清以来的民间宗教如何丰富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 化,以及我国宗教文化在亚洲的传播等等,目的是通过对宗 教文化的这番巡视,让读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 本来,这本小册子早在1986年就定下来了。由于教学和 科研任务较重,我迟迟未能交稿。现在得以付梓,我尤其要 感谢苏蓟同志对我的鼓励与帮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 此谨向这些同志致谢。对本书中的舛误与不足,欢迎广大读 者批评指正。 刘国梁 1888年冬于长春声林大学哲学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