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 汉文大并 9 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自行将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子是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④:又行“左:宫律”,贬低诸侯王属官 的地位:行“附益法”,限制土人与诸侯王交游。通过这些举 措,打击了诸俟王势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藩国强大难制的问题。 对于地方强宗豪富之家及以武犯禁的游侠势力,武帝利用酷吏 进行了有力的镇压。又大力迁徙豪强充实二三辅地区,以强干弱 枝。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对全国的统一管理,他还实行了刺史监 察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都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免 狱,以六条问事”②。 在官制上也进行了改革。加强尚书台的权力,由自己身边的 大将军、尚书等组成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 的外朝,则成为执行机关,形成所谓的“中外朝”,进一步加强 了皇帝对朝臣以至全国政局的控制。 在经济上,采取国家统制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 营,一方面抑制了商人资本为牟取暴利而对国家和民众经济生 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收到了“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 的效果。 在对匈奴问题上,由原来的取守势改为取攻势,安定了边 境,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规模。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大业,也 让人们看到了新生大一统政权的创造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东汉在天下扰攘之后,重建大一统政权。光武帝在巩固统· 政权体制,加强皇权方面,又作了新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 果。其中的一些措施对后来的封建国家制度有很大影响。他的重 大举措主要有: ①《汉书·王子侯表序》。 ②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典职仪》。 ③《汉书·食货志》
10 赛汉誉 1,退功臣而进文史。 他大力选拔有才能的士人充当政府官员。以优厚的待遇笼络 功臣,而“不任以吏职”①,不让他们担任重要行政职务,参预 政治,他还“不欲功臣拥众京帅”②,让…时不宜褫夺兵权的功 臣驻守边境或外地,以免形成对朝廷的直接威胁。这样的作法, 一方面提高了攻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用较妥善的办法消除 了骄兵悍将问鼎皇权的危险。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在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基础上,刘秀进 ·步扩大尚书台的职权,让它成为在自己直接控制下的真正决策 与发号施令机构,而将三公架空,使之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从 而将朝政大权独揽于皇帝手中。 3.加强监察制度。 刘秀采取提高御史中丞地位、复置司隶校尉、扩大刺史职权 等措施加强国家的监察制度,更好地实施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控 制,使封建国家机器更有效地运转。 4.集军权于中央。 刘秀称帝后,取消了地方专门统帅车队的武官,又罢轻车、 骑士、材官、楼船等地方常备军,同时扩大中央军队,并在中央 官制上进行调整,使军队最高统帅权直接控制于皇帝手中。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得到大发展,第-次实现了全国性的多 民族统一。 中国的民族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政权 都是在单一民族内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虽有天下共 主之名,却没有管辖诸侯的实权,各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民族国 家。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大灭小,强凌弱的兼并战争,逐步形成 ①《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②《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算一童 七雄割据的局面,七雄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政权,各自实现了以本 族为主体的地区性多民族统-·。此时,原来分散的华夏民族相对 集中,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秦,南以楚,北以燕赵为代表的 四个分支,为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先决条件。秦灭六国,由政治 的统一带动民族的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秦汉时期的全国性多民族统一,我们可分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秦汉中央政权的主体民族一一汉族,是由华夏各族汇合而 形成的,诸夏之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秦汉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秦汉中央政权与周边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建立了称臣纳 贡的统属关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央政权的多民族统一,由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思想作为坚实 的基础。政治、经济、文化诸方而的统一猎施,椎进了民族统一 的历史进程,《礼记·中庸》所言:“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 同伦”,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汉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与 交往,促进了各自经济、文化的发展:“天下一家”的共同心理, 则成为维系民族联系的纽带和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中华民族经离 合动荡而愈益兴旺,中华文明历岁月沧桑而光彩弥彰,二者之间 是有密切联系的。 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为秦汉文 化的展开与发展,提供了广橘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央和地 方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与各族民众协力同心,演出了中华文明史 上最波澜壮阁、扣人心弦的华彩乐章。 第二节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汉时期的统治思想经历了由法家、黄老到儒家的变化,文 化政策也相应进行了从强制性统制到宽弛放任,再到由禄利之路 诱导而趋同的调整
12 豪汉善 秦孝公时商鞅用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此后,秦历代统治者基本尊奉商鞅确定的统治原则,国家大治。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重用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吸收新 的法家思想成果,处理内外政务,促进了统一事业的完成。统一 六国后,秦始皇继续执行法家路线,实行全面专制统治,把业刑 重法视为建立大一统秩序的关键。 秦始皇看到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为适应建 立、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在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统一举 措的同时,也采取了思想文化上的统制措施,实行文化专制主 义。强行统一文字、度其衡和货币,甚至对人们的伦理行为也作 出强制性规定,要求做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①,使人们的文化和思想 行为在法家路线下统-起来。 发生于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年件,标志着秦皇朝的文化 专制政策推行到了极致。当博士淳丁越以古非今,对时政提出批 评时,李斯起来反驳,提出禁锢文化,以彻底扫清新政障碍的建 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白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口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 为师。”这个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并在全国实行。韩非子为 使弱国强盛起来而提出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设想,在这里 变成了现实。次年,秦始皇又制造了与“焚书”异曲同工的“坑 儒”事件,让人们领教了文化专制主义是何可等可怕。秦始皇御用 的方士卢生、侯生等人,因不满意秦始皇的专制主义政策而逃 亡。秦始皇大发淫威,他以为“卢生等吾尊赐之其厚,今乃诽谤 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73 黔首”,读书人实在不可信任。“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 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 之,以惩后”。① “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消灭了大量具有异 已倾向的土人,直接毁坏了大量传世典籍,而且首开思想禁锢之 例,用强制力量消弥反抗意识,将思想学术限制在政府圈定的范 围之内,扼制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倒行逆施者总会饱尝自己 酿造的苦果,高压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限度,便会形成更大的 反弹。不久,陈胜登高一呼,天下豪杰蜂起,二世亡秦的悲剧给 暴戾恣雅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坑灰未拎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 书。”不从改善政治入手以安定民心,想以愚弄、镇压百姓的办 法来维护统治,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西汉开国之初,面对的是秦朝暴政和长期战乱造成的社会残 破、民生调敝的严酷现实。要想巩固统治,建立正常社会秩序, 必须安定民心,休养民力。秦因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导致灭亡的 历史也给了新的统治者以深刻教育,促使他们寻求稳妥的统治方 路。汉统治集团继承了大一统的政权体制,建立的是以帝王为中 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统治方针上却采取了黄老思想为指导的休 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 黄老之学属于道家,但与先秦时期老子创立的道家有所不 同。它托始于黄帝,在老子学说基础上兼采儒墨名法等学说中的 有益成分,形成以政治学说为中心内容的哲学思想。它在政治上 主张宽弛放松,无为而治,反映了民众久罹战乱之苦,要求政治 宽缓、生活安定的强烈要求,因而在战国末期萌生后,到汉初流 行一时。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之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 ①《史记·素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