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 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很有道理。 但从为政出发点上看,他]习惯于把民众当作对立面,倾向于实 行暴政。司马谈对法家弱点的评述“…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②。真是一针见血。从秦始皇 的施政上,我们看到由严刑重法到暴政虐民仅有一步之遥,而这 正是强秦二世而的最主要原因。 2.文化统治政策具有促进统一的正面作用。从统一的大局来 看,当秦面对六国初平,天下扰攘的混乱局势时,采用强制手段 以建立统一的秩序,确实起到了抚平天下的效果。细致分析起 来,“书同文”和“行同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都相当深 远。“秦代统一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我 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在秦以后 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不断出现过割据局面,各地方言亦不一致, 但文字却始终是统一的,而文字的统一对经济、政治的统一和发 展则起着重要作用”®。秦统一前后一直很注意端正风俗,建立 正常有序的伦理关系。刻石上对会稽淫佚之风的整饬是典型反 映:“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 男女累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 母,咸化廉清。”④风俗的整齐,是社会井然有序的有力保障,秦 对家庭伦理的强制规定,实际上为汉代对民众的教化扫清了道 路。另外,共同的伦理可俗,对于共同民族心理形成关系甚大,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下牢固的基础。 3.秦文化总体上表现出高压文化的特征。兵马俑气吞山河的 气势、铜车马美奂美仑的精湛工艺,让人们叹为观止,可在民间 文学艺术上,至今却很少见到高水平的张扬个性的作品。以焚书 ①《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289、290页。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林剑鸣:《秦汉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年版,第149页。 ④《史记·杂始皇本纪》
20 熹汉善 坑儒为代表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造成很多消极后果。它沉重打 击了思想学术文化,除法家学说和法律事业畸形发达外,其他学 术文化井业严重萎缩。典籍的残损给后人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带 来严重影响。而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 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 致命的打击”①。 4.秦皇朝维护统的政策法令起到的效果是表面的,并没有 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当时实际上新与旧的斗争很激烈,在社会 心理上表现为旧的拖住新的,死的拖住活的。丞相王绾等大部分 朝臣赞成分封制、淳于越在朝堂公开颂扬商周分封之制而非议新 政、陨石上有人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等事实都说明川旧的习惯 势力很强大。秦始皇所以要焚书坑儒,最根本原因是要抹掉人们 的历史记忆,从根本上消弥反抗意识。可惜事与愿违,当反秦烈 火席卷神州大地之时,六国旧贵族大多得到拥戴,乘时而起,成 为反秦斗争的主力。甚至到刘邦建汉之时,还不得不向传统势力 妥协,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对六国后裔和军事领袖用封王的手段 进行笼络。 汉代的文化政策,以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正式确 定的标志。它对文化事业和社会历史的影响比之秦代有诸多不同: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目 的都是实现思想的统一,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但在手段上,二者 却有很大不同。汉武帝用政权的力量扶持-一种学说,以禄利作诱 饵使社会形成习儒风气,让其他思想学说自然衰息,比秦始皇对 民间学术活动强令禁绝、严酷镇压的作法要高明得多。从实践效 果看,二者更不可同日而语:秦始皇的高压,造成文化事业的萧 条,也激起了激烈的反抗斗争:武帝之举,却调动起人们的高度 热情,促使士人民众同心同德地为大一统政权建功立业,形成文 ①《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445页
一 21 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2.儒家学说强调由亲亲及尊尊,以放大血亲联系的方法,维 护封建社会的等级金字塔结构,十分适合巩固大-统政权建设的 需要。汉武帝崇儒本身反映了当时巩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客观需 要,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也建立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 牢固思想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当然,在以一种思想为主导时,排斥其他思想学说,有很大 的弊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符合当时统一意识 形态的要求,起到了促进大一统政权建设的积极作用。但是儒家 思想的独尊,限制了人思想的自由发展,影响了民族思维与民 族创造力的正常发挥,也造成了民族封闭性心态,妨碍了对外来 优秀思想文化的吸收,造成了严重后果。当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者把它作为苟延残喘的救命法宝时,更显出它消极有害的一面。 颐颉刚先生之言:“…换句话说,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 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以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二千余 年来没有生气的学术思想就在这时行了奠基礼。”®道出了要害 所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 文化。这种基本格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两千 余年。我们将在第二章集中对此进行论述。 4.汉武帝提倡儒家学说,重视教化的功用,却没有忘记以刑 立威。在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 建封禅,礼百神的同时,对外大用甲兵,对内放纵酷更,实行的 是恩威并施的两手政策。这一施政要诀为后来帝王继承,汉宣帝 之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最好的表白。一 张一弛的为治之道在武帝、昭帝、宣帝的执政上表现明显,且效 心颠颉刚:《素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64页。 《汉书·元帝纪
22 赛汉善 果显著。他创同样杂霸王道而用之,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武帝在 文景时期多年实行宽弛政策之后,任用酷吏,以猛为治,大刀阔 斧地解决了好多长期积存下来的社会问题。昭帝时雀光秉政,去 武帝奢糜极弊,及时调整政策,在尊儒的同时,兼采黄老之学, 务在安静养民,缓解了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宣帝前期继续休养 民力,后期则渐于儒术中杂以刑名,厉精为治,取得了新的历史 成就。 5.汉兴以来适当的政治与文化政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 果,时人逐步培植出对大汉政权的深厚思想感情,与素朝时人们 “时H曷丧,予及汝偕亡”式的怨恨情绪形成强烈对比。不但班 周这样的正宗史学家有宣汉的臼党使命感,就连司马迁、王充等 以异端著称的思想家也把宣传汉家的功德,看作自已义不容辞的 贲任。读罢《史记》、《汉移》、《后汉书》,人很容易从刘向、 朱云、陈蕃、范滂及太学生群体的事迹中体味到士大夫阶层对汉 政权的真诚的爱戴。“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 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①这样的民间谣谚,又 生动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汉室的深深眷恋。正是汉人的锐意进取精 神,与对大汉多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责任心,形成势不可挡的伟 大力量,创造了汉文化的辉埠。 ①《汉书·五行志》,此谣谚流行于成帝末年,桂树喻汉室,黄爵喻于莽
幕二童 23 第二章 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灿烂文化 秦汉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 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一时期的文 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吞山河的象迈气势、多元文化汇成的巨流 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等几个方面。秦 汉文化与秦汉制度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为封 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也大体确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 基本走向。 第一节超迈往古的恢宏气势 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本身就是方史上的惊人创举。“秦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连后人面对这样的沧桑巨变,都忍不 住发出如此感慨。处于奇迹般崛起的泱泱大国之中,君臣百姓滋 生出雄视干古的自豪感,再化为大气磅礴的文化成果,是很自然 的。 秦汉文化的篆迈气势集中表现为锐意进取、疏犷开阔的时代 精神。 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以罕见的雄才大略著称,他们篆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