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汉誉 跨度较大,政治变故很多,但在文化精神上,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这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控制思想学术,封建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 汉宣帝亲自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以皇帝兼宗师、教主的身 份裁决五经异同,是以皇权专制的儒学形式进一步控制思想的标 志。宣帝开始注意用符瑞粉饰政治,东汉光武帝正式宣布图谶于 天下,儒学在神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章帝效宣帝故事,在白虎 观召开经学会议,形成封建社会的法典性文献一《白虎通义》, 儒家政治伦理原则在社会得到全面确立。 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哲学、史学、文学、教育、科 学技术以至社会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都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儒家思 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出创造力量:大一统政权在文化 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努力:知识分子阶层积极投身到学术文化事业 中来,创造出众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具有久远价值的精神产品: 各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也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出不朽的文化 成果。同时,高度统一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露出来,对当时和以 后的文化产生着消极彩响。 本卷由主编许殿才提出撰写大纲的初稿,经过与全根先、王 记录、蒋重跃等同志讨论,形成基本框架,撰写中又对大纲作了 局部调整。撰写工作由许殿才、正记录、全根先三人鼎力合作完 成。许殿才撰写了绪言、第一章、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 六章、第七章、第十章:王记录撰写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 章、第十二章;全根先撰写了第四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最 后由许殿才统编定稿。 本卷力求如实反映秦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展示它的独特风韵, 但囿于作者学识,加上时间限制,直到定稿,不如人意之处仍有不 少。比如,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介绍得很不够,谋篇布局上轻重失 平或对真体文化现象评价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得到专家教正。 另外,本卷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已在 书中注明,有些因篇幅所限或工作疏漏未能注出,敬祈原凉
第一 汉文北点太秋乙 第一章 秦汉文化与大一统社会 公元前221年,崛起于西北的秦吞并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亘古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大帝国。 汉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使大·统封建制 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崭新的政治体制下,新生地主阶级表现出 虎虎生气,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也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经 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共同建树了不朽的功绩,为中华文明 的发展写下浓器重彩的·笔。 第一节 大一统政权的建设与 多民族的统一 秦统金国后,采取了一一系列巩周统一的措施,建立起全新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首先,树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统-一后,秦王政认为继续使 用“王”这一称号,不足以显示新生政权统治者的权威,也不利 于使政权成为白己家族的万世神器,命群臣议帝号。丞相王绾、 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茶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 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 不及”,而“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定尊
豪现善 号为“泰皇”。秦王政批复:“去 “茶,著‘皇’,采上古‘帝’位 号,号日‘皇帝’。”此后,这一 称号为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 用。为了使皇权独尊,秦始皇还 规定了皇帝专用的称谓,废除了 溢法。秦始皇采纳王绾等人的建 议,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 为“诏”,自称为“朕”,以示与 群下区别。他认为以行为谥的做 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对皇权 有很大限制,便宣布:“自今以 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 秦始皇绿 以计数。”此外,秦始皇还制定 了玉玺使用制度、避讳制度、舆服制度等以神化皇权,确定了以 家天下方式实施统治的封建皇帝制度。 其次,建立功能齐全的中央政权机构。封建朝廷是国家的权 力中枢,由三公九卿及诸属员组成的等级严明的官僚群体,听命 于帝王而行使对国家的统治管理职能。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学管行政、军#、监察等事务,是统领全局的最高官员。 九卿是分管国家、朝廷甚至皇家各项事务的宫员。主要有掌宗庙 礼仪的奉常、宿卫宫廷侍从左右的郎中令、统领宫门卫士的卫 尉、学舆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掌礼宾的典客、负责少数民 族事务的典属国、掌皇室外戚事务的宗止、掌国家财政的治粟内 史、掌皇室收入的少府、掌京师戍卫的中尉、掌宫廷土木建筑的 将作少府等。九卿之外,还有侍中等内朝官、詹事等皇后及太子 属官。 另一重要举措是废分封,立郡县,建立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 政体制。统一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和朝臣们就实行什么样的地方
第一重 行政制度可题展开了讨论。李斯力排众议,认为“周文武所封子 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 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 便”。这个意见得到秦始皇的支持,于是秦将商鞅变法以来实行 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 乡,乡下又有里,里下有什伍,建构起了中央直接控制到地方郡 县什伍的有效统治体系。这一统治体系的建立,对于结束以往的 诸侯纷争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后,地方归 属中央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虽然时有分封与郡县之争、有 分裂割据之举,但都不能改变统一向心的中国社会历史趋势,中 华文明形成独特体系,持续发展至今,与此有直接联系。 为了强化统治,维护统一,秦始皇还先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 施。他下令“使黔首自实田”,以法律形式在全国推行封建土地 所有制,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稳固经济基础。他明法度、定律令, 以严刑峻法维持封建政治、经济秩序:他强制统一文字、度量衡 和货币,规定“-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①从经 济、文化制度各方面为巩固统一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大修 直道、驰道,以实施对全国的有效管理;他还“焚书坑儒”,实 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以消弥人们的反抗意识。这些措施不但 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影响。 秦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虽然它二世面 亡,没有把大一统局面维持下去,但它开创的中央集权封建制 度,却确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汉承秦制,汉政权再度统·中国后,继承并发展了秦皇朝的 统治规模和封建皇权专制制度,成功地把一统大业坚持数百年之 ①以上引文均见《史记·桑始皇本纪》
史文化中 赛议卷 久,显示出统一政权的优越性和 生命力。 西汉开国之初,针对多年战 乱的残破局面,采取恢复生产、 休息民力的政策,在政权建设诸 方面改作不大。到武帝即位之初, 经多年休养生息,出现了国力强 盛,民众富庶的繁荣景象。同时, 姑息尤为的政策也导致一此消极 后果,主要是朝章国制不够完备, 影响政权职能的发挥:政府对部 分农民失去控制,影响国家财政 汉武语像 收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 行政制度,诸侯王成为皇权的离 心力量;匈奴势力扩大,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问 题不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皇权的巩固。在丰厚的物质基 础上,汉武帝奋发有为,兴功立业,把西汉推向盛世,也使大一 统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 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 取代无为的黄老恩想,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统治思想的转 变,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儒学以执两端 而用其中为基本思想方法,在治国方面强调德刑并用,不偏不 倚;在理民方面,注意把人的自然性情与社会规范融合起来,其 思想主张与中央集权的家国同构中国社会要求十分吻合。以儒学 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适应了巩固大 一统政治体制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实现了统治思想的转变后,武帝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 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他在“京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的基础上,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