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立文电 囊汉誉 一、张衡与地动仪 …(557) 二、对电和磁性的认识 (560) 三、炼丹术的兴起 (562) 四、生物学知识的丰富 (566) 第五节农业科学技术与水利工程 (570) 一、衣学理论的发展 (571) 二、农具的改良 (574) 三、耕作技术的进步 (577) 四、农田水利工程 (582) 第六节手1业技术的蓬勃发展 (585) 一、造纸术的发明 (585) 二、治炼业的成熟 (589) 三、纺织业的发展 (595) 四、酿酒及其它制作行业的技术进步……… (600) 第十四章 秦汉风俗 (609) 第节 衣食住行 (609) 一、式样繁多的服饰 (609) 二、饮食结构的多元化 (618) 三、居室状况的改进 (623) 四、便利的交通 (629) 第二节婚姻与丧葬 (633) 一、婚姻礼俗 (633) 二、丧葬礼俗 (636) 第三节节令习俗 (640) 一、除夕与元旦 (641) 二、元宵节 。。 (643) 三、上巳节 (644) 四、寒食节、清明节 4 (644)
五、端午 (645) 六、七夕 (647) 七、重阳节 (648) 第四节 社会时尚 (648) 一、任侠 (649) 二、节义 (655) 三、名士风雅 (659) 主要参考书目 ……………… 4,”。4。…下。 (664)
绪 言 本卷论述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秦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与成长时期。秦皇朝首次在全国实 现多民族的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皇朝继秦而立,在 健全封建制度,巩固多民族统体制方面,取得新的成就。秦汉确立 的社会格局,基本限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221年,秦王藏政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 封建大帝国,确立皇帝制度,白称始皇帝。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巩 固统一的措施,构建起有效统治管理全国的政治体制。秦因残暴 的统治,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不满,公元前207年,焚毁于陈胜、 吴广点燃的反抗烈火之中。秦皇朝共传3世,历14年。 平民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崛起。秦亡后,经数年征战,消灭项 羽等军事力量,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汉皇朝,都洛阳, 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 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休养民力。文帝、景帝时期,政局安定, 经济复苏,汉皇朝开始走向繁盛。汉武帝对内全面兴革,对外大 用甲兵,使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统一规模得以扩大,君主专制 制度得到加强,但也严重消耗了国力民力。昭帝、宣帝及时调整 政策,号称中兴。元帝柔二好儒,外戚宦官势力乘时而起,西汉 由盛转衰。成帝、哀帝时,王氏、傅氏、丁氏等外戚先后把持朝 政,西汉进一步衰落。哀帝去世后,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经
2 熹汉善 多年苦心经背,于公元9年推翻汉朝统治,建立新朝。西汉皇朝 享国210牛,传10世,1帝(其间高祖吕皇后当政7年)。 王莽建立新朝前后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措施,弄得上下不 安,内外交困,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 的反抗斗争。公元23年,建江了更始政权的义军攻入长安,斩 杀王莽,结束了新朝为期14年的统治。 西汉宗室刘秀在推翻新莽政权的斗争中脱颖而出,陆续消灭 更始政权及逐鹿中原的各军事集团后,于公元25年称帝,重建 汉政权,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刘秀采取措施加强君主集 权,又利用图谶神化皇权,使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明帝、 章帝时期,东汉国力强盛,在文化建设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都取 得了不小的成就。和帝之后,东汉皇权衰落,外戚与宦官轮流执 政,政治黑暗腐败。知识分子群体在与黑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表 现出高尚的节操。灵帝时,爆发黄中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风雨 飘摇。少帝即位的公元189年,外戚与宦官在火并中同于尽。 军阀董卓入洛阳把持朝政,废少帝,立献帝。此后在军阀混战 中,东汉名存实亡。其后逐渐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力 量鼎立的局面,献帝被曹操父子挟持,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 丕废献帝,东汉灭亡。东汉皇朝享国195年,传8世,13帝。 秦汉文化建立在中国初步确定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之上,表 现出大一统社会蓬勃向上和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特点。秦汉时 期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文化格局,这样的格局 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秦汉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阶段,从秦皇朝建立到汉武帝亲政之前。这是封建文化 寻求与封建政治结合的探索阶段。 秦皇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就表现出控制文化领域的倾向。素 始皇坚持法家路线,以暴力手段统一思想,力图构建起服务于大 一统政治的以文化专制主义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他的努力没有成
功,过分倚重强权,使他很快失去民心,强制性的文化统一也没 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效果。 汉代素后,以黄老学说作为政权指导思想,及时调整了统治 政策,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宽松起来。在重建的大一统政权中, 由秦亡汉兴这-重大历史变故引发的统一问题、德运问题、施政 原则问题、思想控制问题以及封建秩序永恒合理问题,起人们 的普遍思考。黄老之术满足了汉初休养民力,安定民心的现实要 求,但也暴露出无法适应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无力构建一 整套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系的弱点。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当权到宣帝召开石渠阁经学讨论会之 前。这是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封建文化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确 立的标志是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 经过多年探索,儒家思想最适应封建政治需要,儿乎成为人 们共识。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当权后重用儒生,将 儒家经学正式确定为宫学,以政权力量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解决 汉人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方面,儒家学说充分显示出 它的理论力量。大儒董仲舒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论点为汉皇朝 的统一事业服务,宣扬三纲的论点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辩护,宣传 三统继运以补充五德终始学说的不足,倡言“天不变,道亦不变”, 强调封建统治的永恒秩序。在儒家思想指导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 和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 响。通西域和开发西南,使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加强了与内地的 联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多民族统一文化逐步形成。 儒家思想取得独步天下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此时承 百家余绪,各种思想学说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司马谈著《论六 家要指》,推重道家学说,汲黯公开以黄老之学为武器,非议武 帝政治,说明道家还有很深的影响。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反 映了法家重功利主张与儒生务本思想的冲突。 第三阶段,从汉宣帝石渠阁会议召开到东汉末年。这一阶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