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简介Molecule Biology课程代码:233201学时/学分:72/4.5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生物化学,90学时/5学分;细胞生物学,46学时/2.5学分适应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目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本深远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该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了避免重复,本课程主要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从DNA到RNA到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的重要生命过程;重点讲述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同时,本课程将介绍新兴起的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研究现状。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成果、DNA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复制、DNA的转座、RNA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遗传密码、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
《分子生物学》课程简介 Molecule Biology 课程代码:233201 学时/学分:72 /4.5 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生物化学,90 学时/5 学分;细胞生物学,46 学时/2.5 学分 适应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目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 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 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 自然界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 广泛、影响越来越本深远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该学科是生 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 面非常广,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 了避免重复,本课程主要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从 DNA 到 RNA 到蛋白质和基 因表达的重要生命过程;重点讲述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同时,本课程将介绍新 兴起的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研究现状。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成果、DNA 的结构与功能、DNA 的复制、DNA 的转座、RNA 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RNA 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 遗传密码、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组与比较 基因组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主要参考书:(1)杨岐生《分子生物学基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2)金荣等.《分子生物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阎隆飞,张玉麟.《分子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4)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李振刚.《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WeaverR.MolecularBiology.2ndEdition.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考核方式:“N+2”考核方案,其中“N”包括2次过程测试,1篇综述论文;“2”包括课堂笔记和期未考试。考核成绩(100%)=期终笔试(40%)+笔记(10%)+实验成绩(20%)+过程考核N(30%)授课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上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验、作业、综述、教辅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负责人: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9年教学队伍: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9年劲松,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6年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杨岐生.《分子生物学基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郜金荣等.《分子生物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阎隆飞,张玉麟.《分子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4)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振刚.《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Weaver R. Molecular Biology. 2nd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考核方式: “N+2”考核方案,其中“N”包括 2 次过程测试,1 篇综述论文;“2”包括 课堂笔记和期末考试。 考核成绩(100%)=期终笔试(40%)+笔记(10%)+实验成绩(20%)+过程 考核 N(30%) 授课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上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 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 验、作业、综述、教辅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 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负责人: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 9 年 教学队伍: 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 9 年 阚劲松,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 6 年
授课教师: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9年阙劲松,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6年
授课教师:李玉晖,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 9 年 阚劲松,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本课程教学 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