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39312课程名称:人体解部生理学总学时数:48实验或上机学时:0先修课:组织学与胚胎学后续课:生物化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2.教学目的及意义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药学的、基础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理解食品消化、吸收,食品中各营养成分对身体各器官发挥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学科。本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各组织、器官的解剖学知识。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部学分为大体解部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人体解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难点:由于本课程未设置实验课,因此不能建立直观的解部学感性概念;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能完成。5.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作业、撰写综述等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包括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提问和总结。-1
- 1 -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3931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总学时数:48 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组织学与胚胎学 后续课:生物化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 一、 说明部分 1. 课程性质 专业课,必修 2. 教学目的及意义 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药学的、基础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 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理解食品消化、吸收,食品中各营养成分对 身体各器官发挥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学科。本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 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 响,以及各组织、器官的解剖学知识。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 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 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 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 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 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 程。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了解生理学的 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难点:由于本课程未设置实验课,因此不 能建立直观的解剖学感性概念;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能完成。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作业、撰写综述等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包括观看相关影像资料, 提问和总结
6.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岳利民主编,《人体解部生理学》,第六版,2011,人民卫生出版社7.其它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40%+10笔记+50%(N+2)二、正文部分第一章总论一、教学要求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一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药学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了解人体解剖的基本术语。二、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部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部方位、人体的解剖面。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三、本章学时数2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一、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熟悉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熟悉细胞增殖周期概念、分期和主要特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生理功能。了解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衰老的过程;细胞调亡的概念及主要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 2
- 2 - 6.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 岳利民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版,2011,人民卫生出版社 7. 其它 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 40%+10 笔记+50%(N+2)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要求 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 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 调节的概念。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药学教育中所处地位以 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了解人体解剖的基本术语。 二、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 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 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三、 本章学时数 2 第二章 人体的基本组成 一、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 熟悉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 熟悉细胞增殖周期概念、分期和主要特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分类及其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 衰老的过程;细胞凋亡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 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 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
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3、细胞的增殖:间期(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第二节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上皮组织的分裂。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功能。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与基底面。基底膜与游离面附属物。细胞间连接。腺上皮与腺的结构特点。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概念。2、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与结构。基质的化学成分与特点。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网状结缔组织的结构功能。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3、肌组织:骨骼肌细微结构:肌小节、Z线、粗微丝、细微丝、横管、肌浆网。肌组织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结构的区别。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与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三、本章学时数 2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种类。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掌握与生物电相关的基本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后电位。掌握肌节的概念,兴奋一收缩耦联的概念及过程。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特点。掌握兴奋性、兴奋、阈值的概念,刺激量的三个要素。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规律。神经一肌接头的组成、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熟悉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方式,影响因素。了解出胞和入胞过程;了解影响神经一肌接头传递的因素;骨骼肌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 -
- 3 - 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 3、细胞的增殖:间期(G1 期,S 期、G2 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 后期、末期)。 第二节 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上皮组织的分裂。被覆上皮的结 构和功能。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与基底面。基底膜与游离面附属物。细胞间连 接。腺上皮与腺的结构特点。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概念。 2、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 的分布与结构。基质的化学成分与特点。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网状 结缔组织的结构功能。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 3、肌组织:骨骼肌细微结构:肌小节、Z 线、粗微丝、细微丝、横管、 肌浆网。肌组织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结构的区别。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与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 元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与功 能。 三、 本章学时数 2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种类。易化 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掌握与生物电相关的基本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后电位。 掌握肌节的概念,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过程。 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特点。 掌握兴奋性、兴奋、阈值的概念,刺激量的三个要素。可兴奋细胞兴奋 时兴奋性变化的规律。神经-肌接头的组成、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 熟悉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 转导;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方式,影响因素。 了解出胞和入胞过程;了解影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因素;骨骼肌的超 微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自学)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时相与细胞的兴奋性: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制:细胞的局部电位第四节神经一肌接头的结构及兴奋传递过程刺激与反应;兴奋与兴奋性;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的指标:兴奋性的变化第五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纤维的细微结构和分子组成;骨骼肌纤维收缩的原理;骨骼肌收缩的特征。三、本章学时数4测验本章学时数1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一、教学要求1、掌握关节的组成,胸廓的组成2、掌握骨的形态与分类、骨连接的形式及结构3、了解肩、髓、膝关节的构成与运动4、了解全身主要肌群的分布。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接与骨骼肌: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的组成、特点、整体观和主要的关节;了解脊柱、胸廓和骨盆的组成和特点。第二节骨的形态,结构第三节骨连接的方式与结构第四节全身各部的主要肌群三、本章学时数4第五章血液一、教学要求1、了解体液的概念、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 4 -
- 4 -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自学)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时相与细胞的兴奋性;细胞生物电产 生的机制;细胞的局部电位 第四节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及兴奋传递过程 刺激与反应;兴奋与兴奋性;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的指标;兴奋性 的变化 第五节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纤维的细微结构和 分子组成;骨骼肌纤维收缩的原理;骨骼肌收缩的特征。 三、 本章学时数 4 测验 本章学时数 1 第四章 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组成,胸廓的组成 2、掌握骨的形态与分类、骨连接的形式及结构 3、了解肩、髋、膝关节的构成与运动 4、了解全身主要肌群的分布。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骨连接与骨骼肌;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的组成、特点、整体观和 主要的关节;了解脊柱、胸廓和骨盆的组成和特点。 第二节 骨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骨连接的方式与结构 第四节 全身各部的主要肌群 三、 本章学时数 4 第五章 血液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体液的概念、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白细胞与血小板 血型系统
2、掌握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纤溶系统生理意义。3、体内抗凝血因素、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血液的理化性质、输血的原则。4、重点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血型和红细胞凝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体液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血量。1、血液的组成。2、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3、血液的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液粘滞性、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液酸碱度及其调节。第二节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1、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数目、成分、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的主要功能、红细胞生成与破坏。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2、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形态、数目、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3、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形成与破坏。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1、凝血因子2、血液凝固基本过程。3、体内抗凝血因素。4、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6、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7、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8、血型和输血9、血型和红细胞凝集10、红细胞血型11、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12、输血的原则-5
- 5 - 2、掌握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纤 溶系统生理意义。 3、体内抗凝血因素、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血液的理化性质、输 血的原则。 4、重点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血型和 红细胞凝集。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体液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血量。 1、血液的组成。 2、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3、血液的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液粘滞性、血浆渗透压 与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液酸碱度及其调节。 第二节 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 1、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数目、成分、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的主 要功能、红细胞生成与破坏。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 血。 2、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形态、数目、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 的生成与破坏。 3、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形 成与破坏。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 1、凝血因子 2、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3、体内抗凝血因素。 4、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7、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8、血型和输血 9、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10、红细胞血型 11、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 12、输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