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响,不正是忍辱发愤、著书传道的明证吗? 他们才是死比泰山还重的真勇者。 司马迁决定了,应该身死而心不死。“所以隐 忍荷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辩者,恨私心有所不 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参看《报 任少卿书》)于是,他以超人的勇气,接受了最不 堪忍受的腐刑。那是在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 他三十九岁。(司马迁受腐刑时间,王国维《太史 公行年考》系于天汉三年,当代史家多从其说,其 实不确。由上文考证李陵族灭时间,只能在天汉 四年) 八、顽强的生 大约在天汉四年末或太始元年(前96),司马 迁出狱了。 入狱前他是大夫,出狱后他却成为阔人。尽 管他早有逆料,但由上流人骤然跌落入所谓下流 人群,遭到的非议讪谤,仍然使他难以忍受。 “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 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果百世,垢 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见《报任少卿书》)。 ·26·
然而他仍然顽蹈地滔,支学他的特神的 一支柱,仍然是伟大的史学名苦《史》。 前面说过《史记》的体制是中国历史编学史 上的首创。但司马让最年视的却是宗旨。 什么宗旨呢?就是哪胎炙人口的十五字, 想通过此书,“究大人之际,通士今之戏,戊一苏 之言”(《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 传》)。 “成一家之言”,不难理解。它衣胡,通过计 划中的百三十篇,司马迁要述自个人独创的 历史见解。 九、“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做过董仲舒的生,于那茶所捐《卷 秋》公羊学的唧论,包括三世:统说,质文避变 说等,不仅满怀敬意,而江览仲衍到述的孔子作 《春秋》的什么“微苦天义”,花《史》的论赞 里时时出现,说明他同祥深受这刷蓬学说的乡 响。 然耐,司马迁到底是更学家。他对历史的过 程越熟悉,对童仲舒所说占今之道不的结论便 越怀疑。特别是将近两年的牢发生活,使应·六 分间反思人生的价值,进时怀凝童仲舒关灭 。29-
烂赏善罚恶的说教。 人们不是把伯夷、叔齐叫作善人,而把盗砾 叫作恶人吗?可是夷齐饿死,盗所寿终。“若至近 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 世不绝;或择地而骑之,吋然后出言,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 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 列传》) “今天子”不是热衷于求仙、封禅吗?三年亲 郊祠,五年一修封,风尘仆仆,遍祭五岳叫渎, 虔城之至。结果呢?“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 求遂莱,终!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 人之迹为解,尤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 矣,然两縻不鉋。冀週其真。自此之后,方士宙 神祠者那众·然其效可睹矣”(《史记·封禅书》)。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天道无人性,鬼神非实 有,难道还能相信有个俯察人间面为祸降祥的老 天爷么? “太史公推古天变,未有可考于今者”(《史记· 天官书》)。人间历史当然也不会重复。可是人们 却总爱讲灾异、为什么?那原因,其实在于人祸, 不在于天灾。以春秋历史为例。孟轲不是曾说五 霸乃三王的罪人么?他们偏在春秋时代“更为主 命”。不是说夷狄非人,不受天的保护么?秦楚吴 ·28◆
越都是夷狄,编在五霸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是说 篡夺君位是反天道么?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其 后代都横行于成国。董仲舒相信巫术。不是战国 初期“察机祥、候星气尤急”么?事实是因为那时 战争不断。灾荒频仍,“臣主共忧患”的缘故。不 是近代占星家的“占验凌杂米盐”么?事实是因 为“近世十二诸筷七国相主,言从衡者继跄”,占 星家们“因时务论其书传”的缘故(《史记·天官 书》)。 你看,历史只能证明,恰好是人事反天道, 用天道附会人事,而不是相反。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然规律也不存在、从 而天人交会的问题也不存在呢?不然。司马迁曾 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占星候气,主持过修改 历法的大工程。实践表明,对于天体运行的观测, 主要对于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视运动周期的观测, 精密与否,直接关系着历法的周密程度,而历法 的误差,又直接对于农业生产、宗教生活和思想信 仰的混乱与否,发生重要影响。这一经验事实,使 司马迁不能不相信,天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律。 他帝望找到这个相关律,而且自以为找到了,那 就是以数序为表征的“天运”。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年年中变,五百载 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29·
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续 备”。(《史记·天官书》) 这就是司马迁“究夫人之际”的总结论。奇怪 的是,史学史家迄今为止不注意这一结论,原因 大约在于不想触及天文历法史问题。其实,司马 江所用术语,只消同《太初历》的计算术语一对照, 使立即涣然冰释。 中国古代使用阴阳合历。这种历法最困难处, 在于可时依据太阳年和朔望月两个基本期,而 若相除时得不出整数。现在的太阳年(回归年) 长度为365.24219H,朔望月长度则29.5305879 日。二者相除,一个回归年等于十二个朔望月, 尚佘10.8751352日。制订历法、徜用纯阴历,则 不能预报季节交迁,徜用纯阳历,则又不能预报 宗教、政治和口常生活都需要的朔望所在。因此 制历便需要进行复杂计算。1占代观测技术落后, 数粗略。历法制定越久,误差越大,寤要重新 谐调,使两个周期再度大致相合,这就是所谓政 正朔。 根据制历经验,在司马迁时代已得出以下谐 数据:19个回归年约等丁235个朔望月,即76年 等27759月,称四章或一节。27章等于513年、 称-一会。三会即八十一章,凡1539年,称一统。人 们发现制订历法的计算周期,若小于一统,则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