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在十年间却接连得到三位大师指授。从父亲那 里,他学得了天文、星占、卜筮和黄老学说。从 孔安国那里,他学得了用今文解说的《古文尚书》, 也许还有属于经古文学派的其它古籍, 当然还有 古文字学。从董仲舒那里,他又学得了以《春秋》 公羊学为轴心的经今文学派理论。 于是,年甫弱冠的司马迁,便成为通晓当代 主要学问的青年学者了。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刚举行过成年礼的 司马迁,离家出外游学。 至迟从春秋晚期起,有志于仕的士人要去官 府边服役边学习,叫作“宦学”。以后私人收徒教 学的风气渐盛,可在官府以外寻访名师,于是外 出游学的土人日多,目的仍在于学习做官本领, 仍称“宦学事师”(《礼记·曲礼上》,参见孔颖达疏 引《左传》服虔、杜预注)。司马迁正是依照这一老 习惯外出游学的。 他的旅行路线,大概地说,由长安出发,先 到长沙寻访屈原遗迹,乘船在沅水、湘江巡游, 再登九嶷山找舜的遗迹,又向东登庐山考察相传 是禹所疏寻的九江,而后直奔东海之滨,到会稽 山探禹穴,即传说中这位治水英雄的葬处,由此 北上,渡过长江,去淮阴寻访汉朝开国元勋韩信 的故事,并考察淮、泗、济、漯的水利状况,再 14
渡过汶水、泗水,到达齐国和鲁国的故都,在那 里讲习学业,参观孔子故居,并在孟轲的故乡演 礼;回头南下,在项羽的西楚王国故都彭城遇险, 后来经过孟尝君的封地薜邑,去丰、沛参观刘邦 利他那群布衣将相发迹的地方,最后西返,中途 游览了魏国故都大梁的遗墟、义返回长安。 这番游学,对他做官未必有好处。对他成为 大史学家却是必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堪称那个时代的第一人。 四、初登仕途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前后,约二十三 岁的司马迁开始做官了,担任秩比三百石的郎 中。 郎中是皇帝的末等侍卫官。级别虽低,俸钱 也少,在以前却是贵胄子弟才能获得的职务。司 马谈不是贵族,没有资格让儿子充当禁卫军官。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司马迁靠自己得到这份光荣。 充当皇帝的侍卫官,当然既神气,又易被信 用,何况司马迁是那样才华横溢。元鼎五年(前 112),汉武帝就派他担任特使,随军出征西南夷。 跋涉了巴山蜀水,深入过夜郎,到第二年新正(元 鼎六年十月),司马迁才返朝报告。那时他二十五 ”12
岁。 司马迁风尘仆朴回到长安,发现汉武帝已经 去东部巡视,准备封禅,即登泰山祭天,下梁父 (泰山旁小山)祭地。他尾追而去,跑到洛附,却 意外地见到父亲,并且已经病得奄奄一息。 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举行封禅札以后, 一百多年过去了,经过两朝八帝,这时才决定重 新举行封禅大典。太史令理应充当这次大典的司 礼官,岂知半途病倒,怎么不使司马谈伤心之至 呢? “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 夏,典天官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 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 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汝必 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史记· 太史公自序》) 这是司马谈临终前对司马迁的嘱咐。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死了。二 十六岁的司马迁,立即辞官服丧。按照那时的礼 制,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为父母服丧都得三年,实 际时闻是二十五个月。 ,13·
五、继任太史 果然不出父亲所料,司马迁服丧期满,便被 任命为太史令。时在元封三年(前108),他二十八 岁。 西汉的太史令,类似后来的皇家天文台台长, 但职责要宽得多。诸如天文、历法、星占、候气 等,涉及“天”的迷信与科学事宜,都归太史令掌 管。 在西汉,凡“史”都同文书档案有关系。那时 全国图书秘籍都集中于宫廷,被任命为太史令的 司马迁,很自然地获得了饱览宫廷藏书的特权。 没有这一点,他不可能写出《史记》。 但这位青年天文官,刚上任便发现历法混乱。 原来,当时通行的还是秦统一后改定的颛项 历。它以十月朔为岁首,应用已有百年。古代计 算不精密,历法愈久,误差愈大。到汉武帝时期, 依照这部历法,当晦而月见,当弦而月圆,已成 N 常事。误差使节令失时,贻误生产,妨碍生活, 影响祭神祀祖之类宗教活动,影响封建王朝的收 益,还间接危及皇帝个人的权威。事实上,当时 可能还有十多种历法,在各地流传。 元封六年(前105),司马迁已逾“而立”之 ·14✉
年了。下一年,经过著名经师兒宽主持的博士会 议赞同,汉武帝决定接受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 卿、壶遂联名提出的建议,从这年起改历,并指 定司马迁等主造新历。 于是,一个二十多人的改历班子组成了,其 中包括著名的占星家唐都、历算家落下闳,以及 从官员和民间选出的治历者,在学术上总其成的 是精通数学的历算家邓平。司马迁是一位称职的 学术组织者,在他主持下,不到一年,便制定出 新的授时历。经过验算和实测,结果令人满意, 因而汉武帝下令领行全国,并明令禁用过时历法 十七家。新历造成后,元封七年便改称太初元 年,因此历史上称作《太初历》。 限子当时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技术,《太初历》 当然还不够精密,还为了附和皇帝那种一切由我 从头开始的专断心意而带有强烈的神秘气息。但 以正月为岁首、阴阳合历等原则,一直沿用到清 朝,因而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六、草创《史记》 做历的大事完毕,司马迁便致力于《史记》的 写作。 “史记”本是汉以前史书的通称。《逸周书》就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