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家声的道路。 然而司马谈继承的并非“家学”。《太史公自 序》记载过他的学历:“太史公学天宫于唐都,受 《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就是说,他的学问 都来自异姓学者。 唐都是西汉著名的占星家,占星一定兼通天 文学。杨何是汉初易学大师讯何的再传弟子。《周 易》在秦朝免于焚书之祸,因为被看作占卜书。 汉武帝仍然用它来占卜军国大事,因而杨何在建 元六年汉武帝亲政后,也被专人迎至长安担任备 顾问的博土官。黄子当为汉景帝时黄老学派的领 袖黄生。“子”、“生”都是尊称。《史记》提到他都 不称名,可知在他们父子心目中,他的地位高于 唐都、扬何,很可能是司马谈的本师。他的遗说 表明他是个矛盾人物,既主张尊君卑臣,又主张 维持现状。司马谈的名论《论六家要指》,证实他 曾受到黄生道论的深刻影响。 司马谈大约生于汉文帝五年(前175),在汉武 帝元封元年(前110)去世,享年大约五十六岁。 据此推断,司马谈先从黄生习道论,约在前 145年,即汉景帝中元五年前后,时约二十岁,从 杨何学《易》,侧必在前134年,即汉武帝元光元年 以后,时约三十一岁后。周《易》卜筮属子术数, 以数占星需要有天文星占知识做基础,而唐都曾
参加司马迁主持的“太初历”制定工作,时年最多 七十岁。他起码比司马谈年长十岁才能充当老师。 因此可判断司马谈从他学天官,大约在景、武之 际,即公元前145至前135年之间。 司马迁出生那年,他的父亲正值“而立”之年。 司马迁是独子,因面他降临人间,使司马谈快活 匪浅。古代诗人请求明友帮助自已脱离低谷而攀 上大树,便吟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 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 小雅·伐木》首章)司马谈给独子取名为迁,字子 长,不正是倾注自己的心境吗?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史记·太史 公自序》)。司马谈开始做官,可能就在这一年。虽 然起初充当的只是太史丞,月棒不过三十斛小米 (秩二百石),却终究是太史令(即“天官”)的副手, 象征着远绍祖业的宿愿实现有望,正好此时得子, 怎会不以为“迁于乔木”指日可待呢? 司马谈终于升任太史令了,时间大约在他迁 居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茂乡)以后。茂陵是汉武 帝为自己营造的坟墓,照例要移民充实陵县,于是 在元朔二年(前127)下诏“徙郡国篆强及资三百万 以上于茂陵”(《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司马谈 的家财未必值钱三百万,但他祖宗八代内有五代 获得素汉官爵,便足以登上“郡国豪杰”的名单,何
况他当时已跻身于朝廷命官行列。 于是,司马迁使成为“茂陵显武里”人。那时 他大约九岁。 三、宦学生涯 未来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由僻远的夏阳到了 喧闹的茂陵,无异进入一个雅得的课堂。 汉朝的陵县户口政策,在首都长安附近,造 成了一个又一个卫星城市。茂陵是最新的一个, 集中丁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富意家族,多半都是 景、武之际的新贵和暴发户。他们带来了自已的 财产和奴婢,带来了自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 诸陵县的共同特点,所谓五方杂处,风俗不纯, “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意杰则游侠 通好”(《汉书·地理志下》),在茂陵更其如此。不 消说,这里堪称汉武帝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 影。 在茂陵,司马迁由少年成长为青年,度过了 人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十年。从这里,他 看到了各色人等的脸谱,看到了不同等级的生活, 也看到了当代上层杜会的概貌。我们有理由相信, 他所描述的秦汉之际和汉兴以后各类人物的活 动,如果设有这一段经历,那就不可能如此栩栩
如生。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十岁了。 “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上》)。他已 到了那时人们认为应当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龄。司 马谈对儿子既然抱有那么大的期望,对他的教育 当然格外费心。启蒙教育,大概是父亲自已承担 的,不过,正规教育则非拜名师不可。 说来也怪,司马谈本人属于黄老学派,可能 算是这个学派在理论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但他替 爱子寻得的两位导师,却是西汉儒家学派两位赫 赫有名的大师,即孔安国和董仲舒。 据司马迁记载,孔安国为孔子的十一世孙。 他是西汉《鲁诗》学派宗咖申培的弟子,但以通晓 《尚书》知名。但他由以起家的《尚书》,版本却不 同于汉武帝时立为官方教科书、用汉朝通行文字 隶书记录的《今文尚书》,而是从曲阜孔子故宅墙 壁里发现的用秦朝文字改革前篆书写成的《古文 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由孔安国首先 将它译成通行的隶书。但这个版本没有得到西汉 政府的承认,所以孔安国虽然因为老师的缘故在 汉武帝亲政后被任命为博士,但只准传授《鲁诗》, 他希望把《古文尚书》等“孔壁古文”立为官方教科 书的打算,终生也没有实现。但在私下仍然传授 用古文写成的儒家经典,其弟子中,最出名的就
是完宽和司马迁。 司马迁自称“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 公自序》)。《汉书》特别指出“司马迁亦从安国问 故”(《汉书·儒林传孔安国传》。按“问故”,或以 为“故”乃“古文”二字连文,但识要知道古书直行 书写,便知不可能有此错误)。因而,孔安国是他 的本师,给他以雅忘的影响,而且教给他的是用 秦以前古文字写成的经典,都是可以证实的。 董仲舒在历史上曾被赋予过大的名声,常被 称作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俑者, 那与历史实际不符,在前已有说明。但他是西汉 的《眷秋》学专家,运用所谓“《春秋》诛心”的原则, 为西汉王朝企求通过法律形式推进君主专制提供 了理论说明,把荀况以来世俗化的儒学改造成神 学化的经学,则是他的历史业绩。 《史记》作者自序屡说“余闻董生曰”,可谓司 马迁确曾拜董仲舒为师的自白。董仲舒卒于元鼎 二年(前115),而司马迁于前一年便外出旅游,可 知他跟随董仲舒问学,必定在十九岁前家居茂陵 期间。 司马迁相当了解董仲舒的《春秋》学,并采取 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那时代,书籍是手抄的,做学问全靠老师口 授,得投一位名师已是莫大幸运,而年轻的司马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