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四堡,与传统书业有关。明清时期,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浒湾 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目前是全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 四堡居民,多为躲避战乱的客家移民。客家人始终保持耕读并重的人文传统,一大批落 第秀才为生业计,也加入了印刷业,为雕版在四堡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四堡周围 山岭高耸,森林茂密,取之不尽的小叶樟、山梨、梓木、竹子等自然资源,为雕版印刷提供 了充足的生产原料。当然,印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对四堡印刷业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刺激与催生作用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在清中叶的鼎盛期,四堡成为我 国南方刻坊中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四堡仅马、邹两姓就曾有72010的人口、1200多人从事 刻书印刷,印书坊至少100家。四堡雕版所印书籍远销13个省份150个县市,《汀州府志》 记载,四堡出版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到了清朝末年,四堡雕版印刷业先后遭遇了战火的侵扰和两次新技术的冲击,逐渐衰微 以横扫儒教、推翻满清为使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战火烧到了偏远的四堡,毁于兵燹的书籍 版刻不计其数。清咸丰年间,上海开始出现了石印,石印采用活字印刷技术,和雕版相比 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四堡人并未感到多大危机,印刷业在原有轨道 上照常运转。清朝末年,国外铅印新工艺传入中国,很快垄断市场,四堡雕版印刷业无法与 之抗衡,遂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印书坊大多停业倒闭,只有残存的几家苦苦支撑,惨淡经 营至民国三十一年,终于落下最后的帷幕。 四堡雕版的兴衰,促人思考和警醒。首先,新技术的引进及内容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 恒主题。四堡先人大胆引进、采用最新雕版印刷技术,大获成功。然而,清朝末期的四堡雕 版印刷业故步自封,对新出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石印、铅印等创新技术无动于衷:科举废除 后,印书内容依然是以儒学经典为主,未能及时转向,遂使失败成为必然。其次,适度的产 业聚集,有助于区城经济的发展。当四堡雕版印刷业如日中天之时,外地书商往来云集,江 西浒湾的书商在四堡采购转运,客最茎芸翁孥箸萎印刷业的繁荣,四堡人对他们反而刁难排 挤,结果浒湾书商购走四堡刻版,回到故乡经营自己的印书坊,成为四堡强劲的竞争对手。 再次,加强版权意识,有利于出版业走向规范有序之路。为避免恶性竞争,四堡马氏与邹氏 宗族内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族人利益的措施。每年春节,马、邹两族各书坊都张贴公布来
- 1 - 本试题卷共 10 页,18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四堡,与传统书业有关。明清时期,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浒湾 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目前是全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 四堡居民,多为躲避战乱的客家移民。客家人始终保持耕读并重的人文传统,一大批落 第秀才为生业计,也加入了印刷业,为雕版在四堡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四堡周围 山岭高耸,森林茂密,取之不尽的小叶樟、山梨、梓木、竹子等自然资源,为雕版印刷提供 了充足的生产原料。当然,印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对四堡印刷业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刺激与催生作用。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在清中叶的鼎盛期,四堡成为我 国南方刻坊中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四堡仅马、邹两姓就曾有 72010 的人口、1200 多人从事 刻书印刷,印书坊至少 100 家。四堡雕版所印书籍远销 13 个省份 150 个县市,《汀州府志》 记载,四堡出版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到了清朝末年,四堡雕版印刷业先后遭遇了战火的侵扰和两次新技术的冲击,逐渐衰微。 以横扫儒教、推翻满清为使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战火烧到了偏远的四堡,毁于兵燹的书籍、 版刻不计其数。清咸丰年间,上海开始出现了石印,石印采用活字印刷技术,和雕版相比, 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四堡人并未感到多大危机,印刷业在原有轨道 上照常运转。清朝末年,国外铅印新工艺传入中国,很快垄断市场,四堡雕版印刷业无法与 之抗衡,遂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印书坊大多停业倒闭,只有残存的几家苦苦支撑,惨淡经 营至民国三十一年,终于落下最后的帷幕。 四堡雕版的兴衰,促人思考和警醒。首先,新技术的引进及内容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 恒主题。四堡先人大胆引进、采用最新雕版印刷技术,大获成功。然而,清朝末期的四堡雕 版印刷业故步自封,对新出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石印、铅印等创新技术无动于衷;科举废除 后,印书内容依然是以儒学经典为主,未能及时转向,遂使失败成为必然。其次,适度的产 业聚集,有助于区城经济的发展。当四堡雕版印刷业如日中天之时,外地书商往来云集,江 西浒湾的书商在四堡采购转运,客最茎芸翁孥箸萎印刷业的繁荣,四堡人对他们反而刁难排 挤,结果浒湾书商购走四堡刻版,回到故乡经营自己的印书坊,成为四堡强劲的竞争对手。 再次,加强版权意识,有利于出版业走向规范有序之路。为避免恶性竞争,四堡马氏与邹氏 宗族内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族人利益的措施。每年春节,马、邹两族各书坊都张贴公布来
年新刻书籍的封面,表示“版板所有”。但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 可能在四堡出现 (摘编自《市场嘹望》2007年4期,吕庆华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批读书人的加盟,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兴起的文 化基础。 B.四堡地处闽西山区,有丰富的林业赘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 生产原料 C.人力资源充足是四堡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有力保障,比如仅马、邹两姓就有1200多人 从事印刷业 D.经济利益的驱动,刺激并催生了四堡雕版印刷业,使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和 鼎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发展之初,四堡人勇于接受新知,但在清朝末年,四堡人故步自封,致使印 刷业渐趋衰微 B.清咸丰年间,面对采用活字印刷新技术的挑战,四堡人坚守传统,仍保持雕版印刷业 的正常发展。 C.由于地处偏远,四堡雕版印刷业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即使太平天国的战火也未动摇 其根基。 D.国外铅印新工艺的传人,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致使四堡雕版一落千丈,至民国三十 年黯然退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才能保持产业发展、维系市场良性竞争,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衰,引发人们深沉 思考,促人警醒。 B.商品的供给要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在供需出现矛盾时四堡书坊未能做出及时调整 最终导致市场流失。 C.适度的产业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四堡人的排外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堡雕版印 刷业的繁荣 D.四堡各书坊每年公布新刻韦籍封面,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这对避免恶性 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1.C 3.D
- 2 - 年新刻书籍的封面,表示“版板所有”。但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 可能在四堡出现。 (摘编自《市场嘹望》2007 年 4 期,吕庆华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批读书人的加盟,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兴起的文 化基础。 B.四堡地处闽西山区,有丰富的林业赘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 生产原料。 C.人力资源充足是四堡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有力保障,比如仅马、邹两姓就有 1200 多人 从事印刷业。 D.经济利益的驱动,刺激并催生了四堡雕版印刷业,使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和 鼎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发展之初,四堡人勇于接受新知,但在清朝末年,四堡人故步自封,致使印 刷业渐趋衰微。 B.清咸丰年间,面对采用活字印刷新技术的挑战,四堡人坚守传统,仍保持雕版印刷业 的正常发展。 C.由于地处偏远,四堡雕版印刷业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即使太平天国的战火也未动摇 其根基。 D.国外铅印新工艺的传人,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致使四堡雕版一落千丈,至民国三十 一年黯然退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才能保持产业发展、维系市场良性竞争,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衰,引发人们深沉 思考,促人警醒。 B.商品的供给要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在供需出现矛盾时四堡书坊未能做出及时调整, 最终导致市场流失。 C.适度的产业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四堡人的排外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堡雕版印 刷业的繁荣。 D.四堡各书坊每年公布新刻韦籍封面,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这对避免恶性 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1.C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C.“仅马、邹两姓就曾有72%的人口、1200多人从事刻书印刷”错。这只能 说明从业人口的比例多,不能推断出人力资源充足的结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B.“仍保持雕版印刷业的正常发展”错。原文这样表述:“在成本和技术上 占有明显的优势 失败成为必然”,所以选项中说的正常发展有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错。原文“版板所有”加了引号,说明 这只是版权意识的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共识,最后一句也强调“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 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四堡出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 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 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 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 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 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 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 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 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 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岀,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 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 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 谏,乃止。童亲御戎方系进止并念取脊范度而使段袭先总焉帝与高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军 苠基蹩。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 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 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
- 3 - 【解析】 1. 试题分析:C.“仅马、邹两姓就曾有 72%的人口、1200 多人从事刻书印刷”错。这只能 说明从业人口的比例多,不能推断出人力资源充足的结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B.“仍保持雕版印刷业的正常发展”错。原文这样表述:“在成本和技术上 占有明显的优势”, “失败成为必然”,所以选项中说的正常发展有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错。原文“版板所有”加了引号,说明 这只是版权意识的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共识,最后一句也强调“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 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四堡出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 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 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 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 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 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 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 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 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竞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 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 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 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 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 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 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 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
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 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 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 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 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 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7.把文中嘲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译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译: 【答案】 5.D
- 4 - 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 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 /以望军营/甚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 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 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 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 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7.把文中嘲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 分)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译: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译: 【答案】 4.C 5.D
7.(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 感到很安心。(2)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辜奉先皇,也不 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要了解一些解题规律,如:虚词的位置,对称性结构, 名词,动词等。此段语意为: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 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此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爵位是世袭,或降等世袭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和原文比较,看与原文的区别。“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 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翻译文句。注意字字落实,尽量直译。注意易错词:(1) “迁”:迁居。“烽戍”:戍边的烽火台。“安”:安心。(2)“以”:用。“事”:侍奉 颠沛”:灭亡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 《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 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 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 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 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 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 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 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 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 士兵民夫同蒡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
- 5 - 6.B 7.(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 感到很安心。(2)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辜奉先皇,也不 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要了解一些解题规律,如:虚词的位置,对称性结构, 名词,动词等。此段语意为: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 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此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爵位是世袭,或降等世袭。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和原文比较,看与原文的区别。“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 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试题分析: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翻译文句。注意字字落实,尽量直译。注意易错词:(1) “迁”:迁居。“烽戍”:戍边的烽火台。“安”:安心。(2)“以”:用。“事”:侍奉。 “颠沛”:灭亡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 《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 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 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 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 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 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 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 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 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 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 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