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2018.8) 、课内古诗文阅读(50分) 1.名句名篇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 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荀子的《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3)荀子的《劝学》中,“ 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生乎吾后 (5)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2).隔离天日(3).吾尝终日而思矣(4).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5).故木受绳则直(6.金就砺则利(7).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吾从而师之(9).师者(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1).诵明月之诗 (12).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强 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 月的诗句的骈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如“覆压”“隔离”“须 ”“受业”“诵”“窈窕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B.而绝江河:横渡 C.吾尝跛而望矣:踮起脚跟
- 1 - 厦门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2018.8) 一、课内古诗文阅读(50 分) 1.名句名篇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 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荀子的《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木受绳则直 (6). 金就砺则利 (7).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 吾从而师之 (9). 师者 (10).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诵明月之诗 (12). 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强 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 月 的 诗 句 的 骈 句 ” 。 默 写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如 下 词 语 : 如 “ 覆 压 ”“ 隔 离 ”“ 须 臾”“砺”“利”“受业”“诵”“窈窕”。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B. 而绝.江河:横渡 C.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D.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这是要求选出“错 误的”,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中的“正”如解释为“端正”,既不合语境,同时也不合语法,“襟”是名词,前面的“正” 应为动词,且后面说“危坐”,即“端正地坐着”,可见前面的“正”应解释为“整理 故选A项。 3.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A.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顺流而东也;又肆其西封 C.下饮黄泉;则群聚而笑之 D.惑而不从师;行比一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 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 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上食埃 土”中“上”放在动词前,且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属于名词做状语,“向上”;“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中“下”后面跟了宾语,属于名词做动词,“比不上”“不如”“在……之下”。 B项,“顺流而东也”中“动”是名词做动词,东去;“又肆其西封”中“西”无活用,意思 是“西边的”。C项,两个句中的名词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下饮黄泉”中“下”意思是“向 下”,“则群聚而笑之”中“群”意思是“成群地”。D项,“惑而不从师”中“惑”是名词 做动词,有了疑难问题;“行比一乡”中“比”是使动用法,故二者不同。故选C项 4.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的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北冥有鱼 B.白露横江;杯盘狼藉 C.师不必贤于弟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2 - D.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这是要求选出“错 误的”,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中的“正”如解释为“端正”,既不合语境,同时也不合语法,“襟”是名词,前面的“正” 应为动词,且后面说“危坐”,即“端正地坐着”,可见前面的“正”应解释为“整理”。 故选 A 项。 3.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 A. 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顺流而东.也;又肆其西.封 C. 下.饮黄泉;则群.聚而笑之 D. 惑.而不从师;行比.一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 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 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 项,“上食埃 土”中“上”放在动词前,且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属于名词做状语,“向上”;“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中“下”后面跟了宾语,属于名词做动词,“比不上”“不如”“在……之下”。 B 项,“顺流而东也”中“动”是名词做动词,东去;“又肆其西封”中“西”无活用,意思 是“西边的”。C 项,两个句中的名词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下饮黄泉”中“下”意思是“向 下”,“则群聚而笑之”中“群”意思是“成群地”。D 项,“惑而不从师”中“惑”是名词 做动词,有了疑难问题;“行比一乡”中“比”是使动用法,故二者不同。故选 C 项。 4.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的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北冥.有鱼 B. 白露..横江;杯盘狼藉.. C. 师不必..贤于弟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D.众人匹之:天之苍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 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 看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 需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 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指海,不是古 今异义词。B项,“白露横江”中“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杯 盘狼藉”中“狼藉”古今意思一致,都指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D项,“众人匹之”中 “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多数人,大家”:“天之苍苍”的“苍苍”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深青色。故选C项 5.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 B.壬戌之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耳得之而为声 D.作《师说》以贻之:填然鼓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虚词 之”设题,“之”的用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 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动词等,考生应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郯子之徒”和“士大夫之族”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B项,“壬 戌之秋”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C项,“之 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是代词,代指“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D项,“作《师说》以贻之”中“之”是代词,李蟠:“填然鼓之”中的“之” 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义。故选A项
- 3 - D. 众人..匹之;天之苍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 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 看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C 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 需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A 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 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指海,不是古 今异义词。B 项,“白露横江”中“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杯 盘狼藉”中“狼藉”古今意思一致,都指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D 项,“众人匹之”中 “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多数人,大家”;“天之苍苍”的“苍苍”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深青色。故选 C 项。 5.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 B. 壬戌之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之二虫又何知;耳得之而为声 D. 作《师说》以贻之;填然鼓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虚词 “之”设题,“之”的用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 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动词等,考生应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 本题中,A 项,“郯子之徒” 和“士大夫之族”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B 项,“壬 戌之秋”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C 项,“之 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是代词,代指“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D 项,“作《师说》以贻之”中“之”是代词,李蟠;“填然鼓之”中的“之” 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义。故选 A 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 B.之二虫又何知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 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句式特 点,再进行选择。本题中,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C项,“求人可使报秦者”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A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B项,“之二 虫又何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这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的类型:D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后面“用心躁也”合起来是判断句,标志是“… 者,……也”,单从选项所给的句子来看,没有特殊句式。故选C项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句读:古人指文意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意已尽处称句,为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相当于现 在的“逗”。 B.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因而“朝菌不知晦朔”的意思是
- 4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句读之不知 B. 之二虫又何知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 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句式特 点,再进行选择。本题中,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C 项,“求人可使报秦者”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A 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B 项,“之二 虫又何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这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的类型;D 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后面“用心躁也”合起来是判断句,标志是“…… 者,……也”,单从选项所给的句子来看,没有特殊句式。故选 C 项。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句读:古人指文意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意已尽处称句,为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相当于现 在的“逗”。 B. 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因而“朝菌不知晦朔”的意思是
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 C.六艺:有时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书目,有时指礼、乐、射、 御、书、数(术)等技能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 其细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晦是阴历 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错误,选项把“晦”和“朔”的意思弄反了,晦是阴 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B项 8.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案】(1)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是阿谀奉承。 (2)在水面上拍打,激起几千里浪花,乘着旋风环旋地飞向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 离开 (3)把宝鼎当做锅,把宝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成石头,把珍珠当成土块,丢得到处都是。 (4)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箫声如此悲 凉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 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羞”, 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卑”,卑微,指地位低下。第二句中,“水击” 在水面拍击,“水”,名词做状语,在水面;“扶摇”,旋风:“抟”,回旋而上:“上
- 5 - 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 C. 六艺:有时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书目,有时指礼、乐、射、 御、书、数(术)等技能。 D.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 其细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晦是阴历 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错误,选项把“晦”和“朔”的意思弄反了,晦是阴 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 B 项。 8.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案】(1)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是阿谀奉承。 (2)在水面上拍打,激起几千里浪花,乘着旋风环旋地飞向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 离开。 (3)把宝鼎当做锅,把宝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成石头,把珍珠当成土块,丢得到处都是。 (4)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箫声如此悲 凉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 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羞”, 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卑”,卑微,指地位低下。第二句中,“水击”, 在水面拍击,“水”,名词做状语,在水面;“扶摇”,旋风;“抟”,回旋而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