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适应性考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一—“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 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 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 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 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 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己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 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 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 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 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 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2018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 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 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 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 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 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 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 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 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 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 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 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 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 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 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 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1.A2.C3.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 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 “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 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项,结合文 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 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 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 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 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 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1. A 2. C 3. 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 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 “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 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 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 项,结合文 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
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 无据。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 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 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 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 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 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 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 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 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 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 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 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 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 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 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晩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 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岀冇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鲔 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 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 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
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 无据。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 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 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 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 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 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 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 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 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 讶,随之上了火:“晨诵 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 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 西安不过二 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 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 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 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 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 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 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 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 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
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 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 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 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 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 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 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 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 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 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 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 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 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 荼,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 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 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 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借张总督的信交代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朱先生“退兵”的动机一一使古 城人民免遭涂炭
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 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 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 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 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 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 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 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 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 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 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 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 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 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 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 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 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二段借张总督的信交代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朱先生“退兵”的动机——使古 城人民免遭涂炭
B.小说将朱先生这一形象置于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既有正面呈现,又 有侧面烘托。 C.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 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D.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 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4.C 【解析】A项,信中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的信息,张总督也充分表达了自己诚意,而“古城百 姓将必遭涂炭”是最能够打动作为“儒子”的朱先生,为民请命,是朱先生决定去帮张总督 “退兵”的根本原因。故此项正确。B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艺术的中心。本篇中, 对朱先生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如朱先生的动作、语言等,也有侧面衬托,如次要人 物对朱先生进行衬托。既有典型环境,也有矛盾冲突。这些都有助于对朱先生的形象塑造。C 项,“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一细节的反复呈现,一方面是朱先生与张总督保持距离的理由, 从而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和淡泊低调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事实,但是不能主观地 推断出朱先生的“落后于时代”。故此项不恰当。D项,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且 极具个性。此项分析无误。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5分) 5.①文中画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 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3分)②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 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 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2分) 【解析】小说整体是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但是这不排除局部的视角变换。画线处的视角 与前后文明显不一样,此处,叙述者故意装作对人物身份和事件真相全然无知,造成了一种 限制视角的艺术效果。从艺术表现上看,叙述者与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很远,可以造成一种陌 生化效果,它一方面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客观性。从小说思 想内涵角度看,此处表现了张总督手下的士兵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从而也从侧面 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特征,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也是朱先生对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 重要原因。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强化对上述思想内涵的表现。 6.小说选段主要讲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 这么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6.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 有太大关系;②从人物(关系)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 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
B.小说将朱先生这一形象置于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既有正面呈现,又 有侧面烘托。 C.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 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D.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 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4.C 【解析】A 项,信中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的信息,张总督也充分表达了自己诚意,而“古城百 姓将必遭涂炭”是最能够打动作为“儒子”的朱先生,为民请命,是朱先生决定去帮张总督 “退兵”的根本原因。故此项正确。B 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艺术的中心。本篇中, 对朱先生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如朱先生的动作、语言等,也有侧面衬托,如次要人 物对朱先生进行衬托。既有典型环境,也有矛盾冲突。这些都有助于对朱先生的形象塑造。C 项,“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一细节的反复呈现,一方面是朱先生与张总督保持距离的理由, 从而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和淡泊低调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事实,但是不能主观地 推断出朱先生的“落后于时代”。故此项不恰当。D 项,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且 极具个性。此项分析无误。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5 分) 5.①文中画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 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3 分)②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 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 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2 分) 【解析】小说整体是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但是这不排除局部的视角变换。画线处的视角 与前后文明显不一样,此处,叙述者故意装作对人物身份和事件真相全然无知,造成了一种 限制视角的艺术效果。从艺术表现上看,叙述者与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很远,可以造成一种陌 生化效果,它一方面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客观性。从小说思 想内涵角度看,此处表现了张总督手下的士兵对普通 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从而也从侧面 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特征,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也是朱先生对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 重要原因。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强化对上述思想内涵的表现。 6.小说选段主要讲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 这么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 分) 6.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 有太大关系; ②从人物(关系)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 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