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 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 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 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 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 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 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 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 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 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 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 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 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 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 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 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也 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 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 三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 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8.“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冢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 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9.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
- 6 - 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 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 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 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 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 高演等人说:“自古以 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 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 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 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 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 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 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 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 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 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 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也 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 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 三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崔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 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8.“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冢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 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 分) 9.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8.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
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 分,意思对即可) 9.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 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 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 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全诗的情感,诗歌的风格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边声”。但风格不 同,前者“笳吹夜边声”更多的是悲凉,后者“四面边声连角起”豪壮。前者主要为了为抒 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主要衬托出将士士气的高昂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谈。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更多地抒发 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首联写要出征了,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 后两联是虚写,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 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告诚世人应以历史为鉴, 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怡然自乐的原因的两句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注意易错字:(1)鉴之(2)金戈(3)口体之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 7 - 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 2 分,作用 3 分,意思对即可) 9.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 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 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 望荡平敌寇的 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 2 分,结合全诗分析 4 分,意 思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全诗的情感,诗歌的风格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边声”。但风格不 同,前者“笳吹夜边声”更多的是悲凉,后者“四面边声连角起”豪壮。前者主要为了为抒 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主要衬托出将士士气的高昂。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谈。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更多地抒发 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首联写要出征了,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 后两联是虚写,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 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 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 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世人应以历史为鉴, 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 ”。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怡然自乐的原因的两句 是“ , ”。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注意易错字:(1)鉴之(2)金戈(3)口体之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