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 20l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陆文学@自传 陆羽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 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 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性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干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 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 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 始三岁,惇露③,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岀世之业 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 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 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福建厦门市 2011 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陆文学①自传 陆羽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 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 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性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 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 流水,夷犹②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 也。” 始三岁,惸露③,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 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 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 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 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 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③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 珠之戏。 天宝中,郢人輔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 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 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 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 忌之 (节选自《全唐文》) 注:①文学:官职名,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②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 进。③悝( qiong)露:孤单羸弱。④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⑤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或疑之,谓性多瞋 瞋:发怒 B.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愆:延误 C.羽将授孔圣之文 授:教授 D.呜咽不自胜 胜:禁得住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羽“多自用意”(处事多自己做主)的一组是 )(3分) ①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③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④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⑤卷衣诣伶党.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⑥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 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 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 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④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⑤,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 珠之戏。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 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 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 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 忌之。 (节选自《全唐文》) 注:①文学:官职名,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②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 进。③惸(qióng)露:孤单、羸弱。④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⑤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人或疑之,谓性多瞋. 瞋:发怒 B.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愆:延误 C.羽将授.孔圣之文 授:教授 D.呜咽不自胜. 胜:禁得住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羽“多自用意”(处事多自己做主)的一组是( )(3 分) ①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③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④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⑤卷衣诣伶党……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⑥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A.①④⑤B.①②④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自幼失去双亲,又无兄弟亲人,所以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甚至连自己的名 字也无法确定。这样写,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B.陆羽隐居苕溪,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表现了他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 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体现了他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 C.少年陆羽寄身寺庙,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十分专注痴迷,即使恩人积公极力阻挠, 即使遭到学长的管束和鞭打,他也从不倦怠。 D.陆羽为人多才善辩,常与名僧高土谈天饮酒。太守李齐物、礼部郎中崔国辅对他十 分赏识,皎然和尚也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3分) 译 (2)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宴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2分) 答: 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丕威逼曹植以“煮豆”为题作诗,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下面这首诗:“煮豆燃豆 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 B.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 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 C.“双桥王国”的幻想破灭后,吴荪甫看到了孙吉人写的一份“草案”,产生了如下憧憬: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陆羽自幼失去双亲,又无兄弟亲人,所以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甚至连自己的名 字也无法确定。这样写,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B.陆羽隐居苕溪,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表现了他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 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体现了他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 C.少年陆羽寄身寺庙,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十分专注痴迷,即使恩人积公极力阻挠, 即使遭到学长的管束和鞭打,他也从不倦怠。 D.陆羽为人多才善辩,常与名僧高士谈天饮酒。太守李齐物、礼部郎中崔国辅对他十 分赏识,皎然和尚也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3 分) 译: (2)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2 分) 答: (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 )( )(5 分) A.曹丕威逼曹植以“煮豆”为题作诗,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下面这首诗:“煮豆燃豆 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 B.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 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 C.“双桥王国”的幻想破灭后,吴荪甫看到了孙吉人写的一份“草案”,产生了如下憧憬:
“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子夜》) D.诗人甘果瓦为爱斯梅拉达美丽的舞姿所倾倒,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是惟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看完査理的来信后深受打击,以下这句话就是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晴天霹 雳般的劫难:船沉了,希望的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根绳索,一块木板。”(《欧也妮·葛 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 毕抽身回来。”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 去发生的故事。 (2)“姑姑们本来在等候涅赫柳多夫,要求他顺路来一趟,可是他打来一个电报,说他 不能来,因为他得按照限期赶到彼得堡。卡秋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亲自到火车站去 跟他见面。”(《复活》)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 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
“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子夜》) D.诗人甘果瓦为爱斯梅拉达美丽的舞姿所倾倒,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是惟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看完查理的来信后深受打击,以下这句话就是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晴天霹 雳般的劫难:船沉了,希望的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根绳索,一块木板。”(《欧也妮·葛 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 毕抽身回来。”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 去发生的故事。 答: (2)“姑姑们本来在等候涅赫柳多夫,要求他顺路来一趟,可是他打来一个电报,说他 不能来,因为他得按照限期赶到彼得堡。卡秋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亲自到火车站去 跟他见面。”(《复活》)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 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 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 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
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 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 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 《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 “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 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 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 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ˆ本无 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 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 又引申出“俗ˆ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 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 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 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 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凊小说直到“五 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 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ˆ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 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ˆ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 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
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 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 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 《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 “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 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 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 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 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 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 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 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 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 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 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 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 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 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 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