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已知△ABC的周长为/2+1,且sinA+sinB=2sinC(1)求AB的长;1sin,求c.(2)若△ABC的面积为6.在△ABC中,已知tanC=3/7.(1) 求 cos C;(2)若CB.CA_5号,求AABC的面积。7.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AC=2,AB=3,A=60°求AD的长8.如图,为测量山高MN,选择水平地面上一点A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为测量观测点从A点测得M点的仰角ZMAN-AB60,C点的仰角ZCAB=45°以及ZMAC=75°从C点测得/MCA=60.已知山高BC=100m,求山高MN(第8题)9.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3点A(2,2),B(6,0),C(O,0),求△ABC各内角的大小10.已知△ABC的顶点为A(3,4),B(8,6),C(2,k),其中k为常数,如果A=B,求k的值B组1.已知△ABC,则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哪些?(1)若sin2A=sin2B,则△ABC是等腰三角形;(2)若sinA=cosB,则△ABC是直角三角形;(3)若cosAcosBcosC<O,则△ABC是钝角三角形;(4)若cos(A一B)cos(B一C)cos(CA)=1,则△ABC是等边三角形2.已知向量a与a+b的夹角为60°且|a|=8,「b/=7,求a与b的夹角的余弦值3.已知口ABCD中,对角线AC57,它与两条邻边AB和AD的夹角分别是30°和45°,求AB和AD的长4.在△ABC中,已知c=b(1+2cosA),求证:A=2B.5. 在△ABC中, cos A=1.3(1)求sinaB+C+cos2A的值;2(2)若a=/3,求bc的最大值20第九章解三角形
6.在△ABC中,D是BC的中点,已知/BAD+/ACB-90°,试判断△ABC的形状.7.在四边形ABCD中,B-D=90°,A=60°,AD-5,AB=4,求AC的长以BCC的值8.在△ABC中,已知a-a=2(b+c),a+26=2c-3(1)若sinC:sinA=4:/13,求a,c;(2)求△ABC的最大角.9.已知D是Rt△ABC斜边BC上一点,ABAD,记ZCAD=α,ZABC=β.(1)求证:sinα+cos2β-0;(2)若AC=/3DC,求β的值3110.已知锐角△ABC中,sin(A+B)号sin(A-B)5(1)求证:tanA=2tanB;(2)若AB=3,求AB边上的高11.根据三角形的3边长a,b,c求三角形面积S,既可以用我国宋代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三斜求积术”,即c十a-b1ea-(9S-24也可以用海伦公式S=vp(p-a)(p-b)(p-c),α+b+c,证明上述两个公式等价其中力二2C组1.在△ABC中,ZABC=90,AB=N3,BC=1,P为△ABC内一点,ZBPC-90°1(1)若PB:2求PA;(2)若ZAPB-150°,求tan/PBA2.已知△ABC中,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且△ABD面积是△ADC面积的2倍(1)求sinBsinCi(2)若AD=1,DC=求BD和AC的长221本章小结
3.如图,公园里有一块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草坪(记为△ABC),图中DE把草坪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D在AB上,E在AC上(1设AD=a,DE=y,求y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要沿DE铺设灌溉水管,则水管最短时DE的位置应(第3题)在哪里?说明理由旅版22第九章解二角形
我觉得自学能力是人生的第一重要素质,这点在离开学校之后表现得尤其突出:学校只教基2础知识,到工作岗位之后,为适应专业或进一步的知识更新,全靠自学,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从学校毕业也就“彻底”毕业了一陈木法第十章复数
本意导语我们所熟悉的实数及其运算,实质上是在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扩充得来的:首先,人们从物品计数等过程中抽象出了正整数1,2,3,,从物品增多等过程中抽象出了正整数的加法,从物品减少等过程中抽象出了正整数的减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正整数的乘法与除法(加、减、乘、除简称四则运算):其次,人们从均分物品与进行除法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了正分数,还从表示“亏欠”与进行减法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包括负整数与负分数);再次,人们从表示“无”出发引入了数0,这样一来,按照数的符号就把数分成了正数、负数与0三类;最后,人们从描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等过程中,引入了无理数,并给出了无理数参与四则运算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数的扩充过程中,有关运算的运算律是始终保持的,例如,正整数运算的分配律(a+b)c=ac+bc,在引入了分数、负数、0以及无理数之后,也都成立,也就是厂说,这个分配律对所有实数都成立,实数还可以进一步扩充,本章我们将引入一种新的数一虚数,从而将实数扩充成复数复数在数学、流体力学、电福学等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复数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分形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