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求保国、保种、保教之事,以为议论宗旨”①。康有为的磔 种保国保教政治纲领,加上他的历史进化论、儒学辨异方法 论,构成了一个充满炽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带有浓厚的儒学 色彩的,得到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积极认同和共鸣的政治思想体 系。· 在湖南有创刊于1897年4月的《湘学报》(初名《湘学新报》), 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等人 支持下创办的,唐才常为主编,参与编撰的杨毓麟、蔡钟竣、 易鼎、胡兆鸾、周传樟、姚丙奎、黄伯英、陈为镂等人都是湖 南维新派的名士。1897年2月,谭同从南京回到长沙,创办 了“南学会”。8月,熊希龄、梁启超、谭假同、樊饿等人又办 了《湘报》。湖南是维新派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戊戌时期新旧 斗争的热点。,谭嗣同、唐才常是维新派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思 想尤为激进。谭嗣同《仁学》一书,是戊戌时期杰出的反封建撇 文。在这本书中,他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君主是由民 共举的,因此,“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与民的关系,“君 末也,民本也;”君也好,臣也好,都是为民办事的,“事不办 而易其人,天下之通义也”。他号召“冲决网罗”,一切利禄,考 据词章、全球群学、君主伦常、君教佛法的禁锢应当统统打 破。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三纲五常,“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 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以此为率,取便己故也”,“今中外侈谈 变法,而五伦不变,则举凡至理要道,悉无起点,·又祝于三纲 哉!”谭嗣同的思想中还包含排满因素,他攻击辽宋元之罪“浮 于前此君主”,责斥清初清军在嘉定、扬州屠城的罪行,揭露 满清政权将汉人的领土民财“一且苟以自教,则举而赠之于 ①《保国会章程》,《戊戌变法》(四)第399页。 ·26·
人”,要求人们对此“食毛覜土”之族,“勿复莎梦谬引以为同类。 在天津,维新运动的重要喉苦是《国闻报》,创刊于1897年 10月,由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天津北洋学堂总亦王修短、天濘 育才学堂总办厦曾佑、内阁中书杭辛蒿创外。严复无凝是《国闻 报》的旗手,该报从创刊测成成变法失败一年间所发2篇社论, 至少有23篇出自严的手笔。《国闻报》所发表的天演论》和《群 学攀言》的部分译文,更是严复的杰出贡款,它第一次润中国 人民直接介绍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吻凳天择,适者生存” (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成为广大爱到知识分子自立自 强的精神武器。1981年,费华邃说:超到汤姆斯·懿胥黎,这 是我们中同知识界熟悉的名宇。早在1896年,我出生前的15 年,他的名著《进化与伦理》已经由英国朴资茅斯海军学校丝业 的中国滑代学者严笈用当时优美的古文翻译出版,书名《天演 论》,…到今天来说,在中国至少有四代人受到这位英酒学 者的影响了。”①在相酱一个时期内,人们把严复肴成是维新派 的右翼,认为他在现实半争中对封建势力始终采取妥协态度。 这是很不准确的。评价严复在戊成时期新旧思潮种突中的历史 作用,极本的标准应当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什么。仅就《国闻报》 创刊之前严复在《直技》上发袭的政论看,他的思想无可争辩地 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他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的改革方案,批驳了君权神授思想,提出了“设议院于京项, 令天下那县各公举其守宰”的主张,并且把这一主张的实现,霜 成是民按振兴的必!之路。“欲民之忠竖必由此,欲教化之兴 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里之群、商务之兴必由此, 歙民各束身有好而争濯磨善必由此”。最为突出的是,严 ①《三访江村》,《衡华日报》181年11月28日。 图《职班》。《R之变然》(三)第59页◆ ·27·
夏对君主制的批评,触及了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他否定 家这着论的速论役树是西方资产阶敏民权理论利和!国家学说。 他将中学与西学进行了系统的对比,找评了传统文化优越感, 提出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背宜束之高阁,彻底破除 用夷变爽的陈腐观念:“照夷之论,为天下所废而不可行,则 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明学为要图, 此理不明,丧心而矣如,“数亡之道在此,自强之道亦在此”。 严复的上述主张,与赚、梁一流人物相比,自然要深刻、凝重 得多。如果把严复对君主制度的批评,与维新深中最为激进的 谭期词相比,那么严复又比谭来得自觉,因为谭铜同然承了儒 家思想流派中民本主义的思想传锐,尤其是黄宗袭、王夫之等 人的思想。民本主义是中画传统思想中的精华。不过,这种民 本是民为君权之本,是等君条件下的重民”,决不可与近代西 方主权在民的思想同日面语。他还没有很好地了解西学。 《仁学》一书中的茸学概念以太”,是从英国传较士傅兰雅所著 《治心免病法》一书中懂用来的。因此,潭的反封建思想,究其 本质相对地缺芝充实的近代化内涵。当然,严复确实比较小 心,政治上比较温和,但我们不应以此去苛求严复这样具有重 大贡献的思想家。 “公车上书后短短儿年间,维新派精英集团迅速扩大,激进 科举知识分子与上层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官吏相结合,从而形 成了维新派的统一战线。 二、新旧思潮的冲突 戊戌思潮的基本内容是改革,维新派在救亡的旗号下提出 ①《款亡决论》,《戊戌变法》(三)第70页, 28·
了全套社会改革方案,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满清政权的自我更 生,为生机衰弱的文明古国注入新鲜活力。维新派所要求的改 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科举。维新派指责科举“功令禁用后推书,则 空疏可以成俗,选举皆限之名额,乃至嗜利无耻,荡成风俗, 而国家级急无以为用”①。徐勤所著的《中国除害议》一文,堪称 反科举撇文。它猛烈攻击科举制度是当今中国“腹心薪肓之密”, 它造成了空前的人才枯竭,使“朝无才相,阃无才吏,野无才农, 市无才商,肆无才工”,不去科举而求自强,“犹却行而及求 前”②。严复把科举的破除与民智的开发联系起来,“欲开民智, 非讲西学不可,欲讲实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 而废八股试帖策论诸制科种不可”③。汪康年提出了一揽子政革办 法:“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育人才则必新学术,新学 术则必改科举、设学堂、立学会、建藏书楼。”④他们要求兴 学堂,办报馆,派人出国游学,翻译外国新书,开通士子风 气,培养有用人才。他们尤其欣赏日本的经验,指出日本左近 代化过程中已经翻译了大量欧美新书,中国与其政俗相同,文 字相近,如果在日本的基础上“弃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 移之间”®。派人留学日本,“道近面费省”,“速成尤易”@。 (二)改革军备。雏新派指贵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武科科举是 “暴弃百万之兵,岁弃万万之费”,“以言兵事,等于古玩儿戏, ①《上清主帝第二书》,《戊戌变法》(二)第147一118页。 ②《戊戌变法》(三)第130页。 ③《原强》,同上,第56页。 ④《论中园求窟强宜易行之法》,同上,第134页。 ⑥威有为《进显日本变政为序》,同上,第8页。 国戚有为《消广泽日本吊浅游学折》,《戊找变法》(二) 第224页. ·29·
以言国计,则大为弃民伤财”。要求“停止号刀右武试,改设兵 校”①;选择“精于制造,操守廉沽之士”,负责购买新式武器,以 增强武备,帅强陆海军训练,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三) 改革吏治。维新派非常痛恨满清官僚政治,认为吏治腐败主要 表现在机构重澄,入浮于事,风气败坏,效率低下。他们认为 现行吏治有两个缺点:一是从中央到省府一级闲散衙门太多; 二是县以下官吏素质太差。他们建议精简机构,大量起用知识 分子。具体办法是:在中央一级合并机关,把光禄寺、太常寺、 鸿胪寺合并于礼部,大理寺合并于刑部,大仆合并于兵部,通政 司合并于都察院,同时各机关裁撤副职,“各营一职,不得兼 宫”。在地方上改为道、县两级,道设巡抚,道之上的总督一职 也由巡抚兼任,提高县令的级别。巡抚之下增设参议、参军 支判,以道府同知、通判改任。县令之下增设公曹、决曹、贼 曹、金曹,“以州县进士分补其缺”②。(四即振兴农工商。 他们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器制造业、矿业和商业。其办法 有三个:第一,推广专门教育。例姻农业方面,翻译近代农学 书籍,推广改良土质、人工温室、机器播种、收获等技术。工 业方面“宜开学”,专门从地质学比较好的比利时请人教授、 商业方面讲求商学。第二,制定有利于农工商发展的专门政 策。比如矿业方面,废除厘金,降低税收,变“定额税”为“三十 取”。商业方面采取惠商政策,“减出口之税”,举办展销会 (当时称为比较),及时掌握国外市场动态,“探其所好,投 其所欲,更出新制,且以夺其利,敌其货”。机器制造方面引 进专利法,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凡有新制,绘图贴说,呈之 有习,验其有用,给以执照,旌以功牌,许其专利”。第三, ①《请停芎石武试改设兵校折》,《戊戌变法》(二)第212页。 ②《上被且帝第二书》·同上,第151页。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