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善交通种通讯。国家目前无力修筑铁路,可以“一付于民, 出费给牌,听其分筑”。他们认为缺乏近代化通讯手段有碍生 产发展,主张设立邮政局,“与铁路相辅而行,消息易通,见 闻易广”①,将有益于国计民生。(五)改革财政,建立官银行, 发行钞票。(六)改革外交,设立“使方馆,选拔生员入馆 学习,掌握各国语言、文学、政教、律法、风俗、约章,使 他们通晓外务。 维新派知识分子确实比前人作出了新的贡献,他]不仅提 出了改革主张,而且准备把它付诸实施,如果顺着他们的恐路 干下去,一方面资本主义无疑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 也会形成一种创新而又渐进的社会改良传统,在传统文化解体 过程中顺利完成蜕变,实现国家民族的自新。可惜,改草所造 成的社会震荡,远远出乎人们意料。首先,它触犯了官僚特 权阶县的利益,陈夔龙说:“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 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孩,有民不聊生之戚,”②其次,它触动了满汉民族矛 盾这个社会隐痛,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清初以后满 贵族集团奉行文字狱、禁止满汉通婚、限制汉族官吏等多种防 范政策,保证大权独揽。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情况稍有改变 曾国藏、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八旗兵绿营兵土崩瓦解的形 势下,出而扑灭太平军,进入了决策阶层,可是这并不意味 他们可以无视汉名位之分。例如曾国藩就主动解撒湘军,以示 无二。汉族知识分子锨起维新运动,引发了满清贵族集团的狭猕 种族观念。他们把维新派的改革要求歪曲为汉满之争,“逆贼 刚毅,尤以恶汉人得名者也。常日:变法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 ①见《上清是帝第二书》。 @《梦燕亭杂记》,《成戌变法》(一)第485页, ·31·
害。吾宁输之于外国,而不使奴隶分润,…是以汉人强,人 亡,汉人肥,人瘦之三字决,满人奉为宝诚”①。文悌弹劾康有为 ” 组织保国会,“徒欲保中国四方万人,而量我大请国于度外”⑧。 康有为回忆:“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辄以八字言之 :日汉满不分,君民同体”。皇上甚睫之。”®尽管康有为、光绪帝 一再声明变法与满汉种族矛盾无关,但保守的满清费族仍极力 挑起满汉民族矛盾,反对变法。第三,它破灭了科举知识分子的 读书做宜之梦。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取士制,遭到广大士子 坚决反对,“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 命相关,…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儿被殴击”④。 改革八股取士牵动了整个知识界,“远近帖括之士,惊怪不知 历为,书贾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 如《三场要诀》之类,以诳咕哔小生,获利亡算”®。君来知识 界一时也不能适应维新派的改革。 从根本上说来,戊戌时期的新]旧冲突,反映了现存社会对 维新运动重新配置各阶层利益的抵制,可是旧势力却完全避开 现实利益问题,打出纲常名教的旗号进行反扑。他们胡说“天 下之祸,不在夷狄,而在奸党”@,胡说“吾人舍礼教纲常,别 无立足之地,除忠孝节义,亦岂有教人之方?”⑦声称:“谨守 六字:‘大清国孔子教',如有欲叛者,吾必口诛笔伐之。”@甚 ①欧樂甲《论数中国出以敌皇上为本》,《清议报全编》卷8第59页,搜滨新民 社舞印。 ③《严鑫康有为折梳》,《戊戌变法》(二)第485页。 ③《辨苹府节》。 ④染启好《这成政变记》,《戊成变法》(一)第270页。 ⑦胡思敬《戊戌覆录》,同上,第361页, ⑩营廠《元书》卷102(上),第8页, 国《院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戊悦变法》(二)第638页。 ⑨甜石闲人《读梁节陀太处歌叛犯逆书书后》,同上,邻644页。 *32·
至指责维新派“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直欲邑中人 上尽变禽兽而后快”①,“欲将中国数千年相承大经大法一扫刮 绝”⑧。如果说上述种种歌斯底里的诅咒,基本出于以梁鼎芬、 叶德辉、王先谦等封建知识分子经学道统观念的麻术不仁,那 么,张之洞所抛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则完全体现了 保守派宫滌集团在新旧斗争中的角色心理。它一方面批评“旧 者不翔通”,护制顽固派对一切资本主义新鲜事物的仇视;一 方面指责“新者不知本”,压迫维新派改革封建宫僚政治的要 求,在中正的形式下实现左右开弓,从面摒挡了来自维新派和 颜固派两个方面的压力。当然在戌戌时期这一保守理论主要针 对改革思潮。它最本质的作用是维护现行政治秩序,所以随着 近代社会愈是要解决民主化问题,这种谬论的反动性就表现得 愈益强烈。因为它强调“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敢之原 本,人禽之大防”,“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把伦纪、圣 道、心术说成是永远不可变化的传世之宝。因此,一切偏离封 建政治轨道的企图都不能容忍,社会的进步只能通过教育、财 政、国防、工商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枝枝节节地逐渐实现,这就 是近代专制主义政治的理论源泉。 三、鲜血染红了维新 1898年是改草年,是流血年,是中國知识分子应该永远记 住的年份。该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 刘北第、康广仁、杨深秀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康、梁等人预先 逃亡,其他维新派及开明官吏罢官的罢官,逮浦的速捕,放逐 ①苏與《贸牧丛翁》,《戊戌变法》(四)剂315页。 ②文悌《严多康有为折》,《戊戌交法》(二)第484页, ◆33◆ s w.....:rs
的放逐,“百日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被取消,维新运动宣告 失败。“杀才六人,已寒支那之胆;变甫数月,成死衿楼之心。 北京士夫,戒谈国事,膠痒学子,群咏太平”①。 颀固派通过六君子之狱,充分发泄了对维新运动的仇恨。 西太后召见刑部尚书赵舒翘,命严加究罪,赵舒翘说:“此辈 无父无君之禽兽,杀无赦,何问为?”在顽固派的屠刀下,六 君子慷慨献身。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清自 嗣同始。”刘光第叹总道:“吾属死,正气尽。”②康广仁遗言:“今 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梁启超指出: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这种精神就是“纯以国民公 利公益为主”®的精神。六君子的就义,完美地体现了这种 精神,在苟且因循的土风民气之中确立了崭新的人生价值标 淮。《清议报》指出:“中国自戊戌以前,无所谓流血变法者也, 六君子之后,而流血之宗官定矣。及唐继起,三十志土同日死 义,流风所披,遍于国中,人人有舍身救国之志、独立不惧之 慨。事之成就虽有迟速,而其所以撤励民心、提振士气者,曲 足以易天下矣。”④ 满清统治集团既然在温和的维新运动中表现得如此浅蒋、 固执和残忍,它还能逃悦历史的惩罚吗? ①《八月六日朝变大可指说》·《知新报》第74册。 ②《刘光第传》,《刘光第茱》第437页。 ③《康有为传》,《戊戌变法》(四)第11页。 ④朗名《论生死》,《清议报全编》卷4第111一112页。 ·34· .1...q
第四节 传统意识的嬗变 、日本的陶治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欧架甲、麦孟华、章太 炎、秦力山等人纷纷流亡日本。在日本,他们先后创办了《清 议报》和《新民丛报》,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和政治宣传,逐步完城 了科举知识分子微进派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这是从中 国传统科举知识分子中蜕变出来的第-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维新派知识分子的迅速转变,是和日本的政治文化环境分 不开的。日本是明治维新的故乡,维新派把它称为自己的“第 二故乡”。他们在日本结交了许多人,例如伊薄博文、德富苏 峰、大限重信、犬养毅、柏原东亩等人。其中有明治维新运动 中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伊藤博文(1841一1909)十五 岁当警备兵,后投奔国粹派学者吉田松阴门下求学,1863年偷 渡伦敦研究西洋政治,明治政府成立后,任大藏少辅,民部少 辅等职,曾数次考察欧美政治,探索普鲁上国权主义宪法理论, 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为天皇制国家政权奠定了基 础。戊戌政变时此人正在中国,他搭救了梁启超东渡日本。 1899年12月,梁启超由东京出游美国,伊藤博文赠给川资,并 且以吉田松阴和他自已游学欧湖的经历相鼓励。梁启超在诗中 说:“出匡思未报,绮爱何深重。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 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对梁启超影响较大的还有著名评 论家德富苏峰,德富苏蜂(1863一1957),1880年肄业子同志社大 学,1885年发表《十九世界日本背年及其教育》、《将来的日 本》,鼓吹富国强兵思想。梁称赞他“在日本鼓吹平民主义甚有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