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旧传统 康有为的反敕条主义思想在清末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应当指出维新派是刚刚从封建科举知识分子母体中分离出 来的一个新群体。因此,他们的群体意识,反对科举但又维护 封建制度,本质上仍未脱离旧的社会思想的窠白。 维新派的旧传统,是近代社会的总体条件所决定的。从维 新派的群体环境看,他们生长在传统农业社会,1872一1894 年中,猪大的中国仪有50余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计资本四 千余万元,而且大多采取了集股经营的方式。自然经济占绝对 优势。一切贷与富。安与危的社会冲突,都通过血缘氏族关系 的制衡作用而不断缓解,乡村田园诗般的悠悠牧曲掩盖了人与 人之间不平等和对立的本质,现世的炼狱寄托着来生的金求, 对尊亲的幸顺和对神的敬畏引导了对皇权的霰服。只有资本主 义商品交换过程中等价交换的铁的原则,才会孕育出漠视特权 的平等观念。维新派和任何凡夫俗子一祥,绝不可能超越时 代。从他们的个人经历看,无一例外地出身于传统文化环境, 需家文化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大大限制了他们 的思维空间。例如康有为,出身于士大夫世家,他说:“吾家 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土人十三 世。”①虽然“渐收西学之书”,然面,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只是 一些粗浅的数理化和历史地理读本,正如梁启超所说:“彼时 所详者,皆初级普通学,及工艺、兵法、医学之书,否则耶稣 经典论疏耳,于政治哲学惑无新及。”②至于梁启超本人,他 自述:“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十二岁 ④《廉南海自编年谱》,《成戌变法》(四)第08页, ②莱启短《度有为传》,同上,第9页。 ·16· ,,情,+4··北4国4
还“不知天地间于帖括之外更有所谓学”①。直到1890年路经上 海,“从坊间购得《源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同时 他还看到了上海制造届翻译出版的其他一些西方书籍,但是, “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②。当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 说还不甚了然的时候,当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资本主义民主 意识的时候,当他们还在腰胧中兴奋地筐憬着未来的时候,时 代已经发出召唤。这就难怪他们以习惯价值标准审视人生和社 会,尤其在往后的改革历程中,他们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原则, 撮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间接知识和感性认识,辛辛苦苦 地思考着中国的近代化方式。这种方式是中介的、渐进的,实 践证明充满了艰难与苦涩。 维新派的旧传统突出地表现为他们的经学意识和纲常意 识。 维新派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儒家思想道统。康有为的理论著 作,不论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还是《大同书》,基 本上都是儒家理论的花样翻新。他企图用公羊学派的“三世 说”作为推翻顽固派官條“敬天法祖”的理论依据。他抛出一 个吓人的结论,断然指出大清政权的腐败是由于支撑它的理 论不堪一击,因为这个理论建筑在汉儒伪造的经典的基础上: 假如我们要真正继承孔子的思想,就应当毫不迟疑地抛弃现存 古文经典,恢复今文经典的正统地位。顽固派对康有为的攻击 恰恰验证了维新派儒学辨异手段的社会意义:“盖私瑞乾隆中叶 以后,汉学大兴,不构一汉儒之狱,寻隙攻经,未足以倾动士 林,而中国君权至尊,欲隐避辩言乱政之名,又不得不文饰经 ①梁起超《三十自迷》,《此成变法》(四)第3页。 ②梁启超《三十自述》,阿上,第44页。 ·17·f
「言,迁言孔子”①具有讽刺意球的是,颜固派绝对没有看出引 导康有为进行儒学辨异的,正是他对儒家思想的无比笃信和虔 诚,他认为“孔子之圣,光并日月,孔子之经,流恒江河”②。 他要求定孔数为国教,在全国建立孔教会,“宣讲圣经,男女 ·皆听”。他所写的《演孔歌》俨然以当代卫道者自居,歌词说: “尼山律孝,猗彼鲁东。灵麟吐书,度纵睿聪。智周方物,道 与天通。脱然世表,岂不雍容。乃心肫肫,·实哀愍蒙。誓言拯 之,共其吉凶。”如果追湖中国近现代不断发生的造神运动, 康有为不折不扣是个始作角者。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作为 一种思想道统,可以有效地使社会保持凝聚,梁启超指出了康 有为的这个想法:“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涣散,将不可以立于 大地,欲从而统一之,非择一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 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梁启超的经学意识在其言论中 同样顽强地表现出来。他说:“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③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欢迎的态 度。然而西学潮流的冲击波同时也使他表现出难以名状的惶 恐:“今吾见通商各岸之商贾,西文学堂之人士,动日四书六经 为无用之物,而教士之著书发论,亦侃侃而言,中国之衰弱, 以教之未善。”④“吾恐二十年后,孔子之教,将绝于天壤,此 则可为痛哭者”⊙。因此他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弘扬 儒学,“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应当 指出,梁启超的态度,并不是将中学与西学兼收并蓄,它们的 ①胡思数《龙式殿稻录》,《成戌变法》(一)第373页。 ②《南尊孔圣为国救立数部孔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祠折》,《戊戌变法》(二,· 第231页。 ③《西学书目表序阙》,《我戌变法》(一)第448夜。 ④《学校总论》,《戊戊变法》(四)第484页。 ⑤同上。 ⑧《西学书目表后序》,《戊戌变法》(一)第458页。 ·18·
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 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本无用,皆不足以治 天下”@。他号召人们学会运用康有为儒学辨异方法论,正本清 源,拨乱反正,恢复孔子思想的真面貌,“一当知孔子为教主; 二当知六经皆孔子所作;三当知孔子以前有旧教;四当知六经 皆孔子改定制度以治百世之书;五当知七十后子学,皆以传教 为事;六当知秦汉以后,皆行荀卿之学,为孔教之孽派;七当 知孔子口说皆在传记,汉斋治经,皆以经世;八当知东汉古文 经,刘歆所伪造;九当知伪经多燕拾旧教遗文;十当知伪经既 出,儒者始不以教主待孔子;十一当知训站名物,为二千年经 学之大蠹,其源者出于刘歆;十二当知宋学未流,束身自好,有 和孔子兼眷天下之义”国。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十分渴望寻求 到一种将西方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采西人之意, 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③,这一设想是善良 的,但叉十分玄妙,表现为种实用主义的不伦不类的生搬硬 套,徐勤对这种学用结合的方法做了具体的说明:“读宋明诸 书,为立身之基础,读周秦诸子,考经人之口说,至于历朝拳 政之会,秦西政教之学,亦互相参考,以观正变义理,经世略 有端倪,然后归本于孔子,证之以六经,决其得失,定其行违, 斯体用兼备,中外合并。”④ 维新派的儒家思想道统决定了他们必然保存着浓厚的封建 纲常意识,集中表现为皇权思想。康有为口焦唇干地用封建皇 权万世一系的家天下思想劝说光绪决心变法,他说:“泰西之国 一姓累败而累胜,以善变应天也;中国一姓不再兴者,不变 ①②《西学书自表后序》,《戊戌变法》(一)第461页,第40页。 ⑧《学校总论》,《戊戌变法》(四)第484页。 ④《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记》·同上第519页。 ·19•
而逆天也。夫新朝必变前朝之法,与民更始,以应三百年之 运。顺天者兴,兴其变而顺灭,非兴其一姓也:逆天者亡,亡 其不变面逆天,非亡其一姓也。一姓不自变,人将顺天而变 之,而一姓亡矣。一姓能顺天,时时自变,则一姓之万世可行 也。”①他领扬君权是万能的,如“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 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准鞭所指”。君臣之道是立身 处世的根本推则,不知君臣之道,“人如野鹿,贼心乱牲,悍鸷 狠愚”。当然,中国必须学习西方搞代议制,‘每十万户举一个 议郎,“皇上开英武殿广悬图书,俾轮班入直,以备顾问”②。 在康有为的心目中,议会的作用是给君主提供咨询,使君主的 决策更为正确,“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 上权之损哉?”③汪康年明确地提到了议院和君主的关系:“凡 国有大事,下诸议院,议院议之断之而君行之,宜君有不同可 使复议,复议不能定,可更置议员,是大权仍操之君。”④梁 启超对清政府吏治表示极端不满,痛斥“肉食之官吏不足任事”, 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 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改革路线。 这里的“变官制”是改变吏治而不是限制君权。在维新派的群体 意识中,皇权不仅是推动改革的杠杆,也是改革的终极建设目 标,这就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的本来意义大相径庭了。近代西 方国家资产阶级通过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集权于议会和内 阁,资产阶级和封建皇室实现了政治权力的交接,而维新派的 ①《进呈俄罗斯大俄得政变记考》·《戊成变欲》(三):1页, ②《上清里帝第二书》,《戊戌变法》(二)第152页, ③《上清皇带第四书》,同上,第187页, ④《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戊戌变法》(三)第147或。 ③《论李法不知平原之菩》,同上,第21页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