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知诵习,而民间亦教本励行,即移孝作忠之道,胥由于此。”① “逆命利君谓之忠”,人们世世代代都这么思考着,然而到了外 敌入侵,狼烟遍地的年代,满腹经纶的秀才举子们又在想些什 么呢? 第二节· 激进知识分子的出现 、 “甲午”刺激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溃败,刺激了近代科举知识分子, 使他们高举数亡图存的旗积,登上了政治舞台。 知识分子的觉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鸦片战争 后半个世纪中,中国屡道侵略,知识分子从群体上看依然缺乏 政治觉醒意识,可是为什么甲午战争却把他们推上了历史舞 台?首先,这是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空前的民族灾难。 在这场战争中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甚至清政府的中下层官吏, 也直接受到影响。形势吃紧之时,“各省京官纷纷出京,儿乎十 室九空,流散情形,不堪目睹⑨。战后赔款之巨,割地之苣, 史无前例,热血之士,无不认为丧权辱国。在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中,中国是礼义上邦,日本则不过东瀛小夷。而现在堂堂 礼义上邦竞不得不向东游小夷屈辱求和,它无疑当头棒喝, 强烈地激起了知识分子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唐才常说:“会 东事起,水陆诸军,遗败不可收拾,警报日夕数至。朝野上下, 甓慎失图。于是乡曲之儒,谈虎色变,亦稍稍生热力、萌动机 ①《学故汇鐮》内编,卷35。 @刘光第《自京师与自流井刘安浓堂手札》第43函,《刘州第第》第255成。 “11 . ·23
矣。”①其次,经过鸿片战争之后半个世纪的中外交往,以及西 方文化的逐步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下层知识分子,也 改变了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资 本主义世界的许多信息,从而逐步产生了变革图强的愿望。早 在甲午战争之前十多年,就不断有人指出,日本经过了明治维 新,正在锐意进取,发愤图强,因此,清政府应当急起直追。 郑规应曾指出:“日本初亦受其骏削…厥后其王游历各国面 归,窥见利病之故,乃下令国中,大为振作,讲求商务。”@ 王韬也赞扬日本乃“海东一小国耳,一旦勃然有志振兴,颅革平 肯因循之弊”®。这一点,在维新派的政治领袖康有为的身上 也表现出来。康有为(1858一1927),广东南海人、1888年, 他上书清皇帝,他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 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報夷,欧洲大国,腕之不 敢同”;“自改纪庶,日夜谋我,~外购快舰,大小已三十艘,将 剪朝鲜而窥我边。”④他指出,清政府面临着“外夷交迫”,“兵 羽财穷”,“天时人事,危乱将至”的形势,必须改革图存。第 三,正由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的逐步了解,以及他们对 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开始变化。康有为 回忆,.他于1879年“得《西国近事汇编》、李☐《环游地球新录》 及西书数种览之,薄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美丽,道路之整洁, 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狄夷视之”®。 这证明,·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中渐渐摆脱“尊王攘夷”的传 ①《端阳兴算记》,.《唐才常集》第158页, @《盛世危言》,《成戌变法》《一)第81页, ⑧《我园文承外编》(一)第142页。 ④《戊戌变法》《一)第124页◆ ⑤《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第115页。 ·12
统恩维方式,开始从中西方二元文化的高度上考虑救国方案。 一个知识分子党醒的新时代总经来到了。 二、·新思想的闪光 科举危机与甲午战争刺激下通现出来的维新派知识分子, 是在民族危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精英集团。 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初期基本队伍,形成于万木草堂时期。 康有为于1888年开始投身社会政治活动。该年他上书光绪,要 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那时候普通民众无权参与政 治,康有为打破了常规,于是“天下皆以为狂”①。接着他又致 信翁同酥、徐桐等人,“书陈大计而责之”②。这种出格的举 动,后来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890年他参加顺天乡试,本 已内定为第三名,徐桐说:“妒此狂生,不可中。”®结果名落 孙山。康有为的爱国心受到极大打击,他愤愤不平地写道: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只愁莽葬乾坤大,无 处沧浪著钓舟”。次年起,在广州万木草堂专心讲学,决意不 问世寧。但这时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慕名而来,其中姣姣者有 康广仁、曾泰、陈千秋、梁启超、徐勤、林主、~麦孟华、韩文 举等。陈千秋和曹泰分别于26岁和24岁早逝。梁启超说,在草 堂中“两君置为都讲,答问析疑,悉当师说。草堂后进,受其 裁成者过半”④。可惜天不假年,康有为有诗哭道:“从古奇才 多短命,丛兰早败惨秋风。” 康有为是万木草堂的精神领袖,他的反科举思想和儒学辨 ①碳有为《三月二十七日国会上放讲会词》,《戊戌变祛》(四)第40& 页。 ②③《康南海自编年语》,《求戌变法》(四)第120页,第123页。 ④《成成变法》(四)第340页, *13·
异方法论对青年知识分子发生了深刻影响。万木草堂的学生对 当时的风气作了这样的回忆:“1891至1894这四年间,学生各 个家庭间,均有相当不安的冲动。康先生只主张废科举,而学 生则力攻八般文,不肯考试。于是有父兄的家庭,大不以为 然,谓不过考还读甚么书,如果要入万木草堂,则学费就不给 了。”①康有为的儒学辨异方法论对青年的吸引力更大。康有 为示草堂诸子的诗公然标明“圣统已为刘秀篡,政家并受李斯 殃,大间道隐礼经在,未济占成易说亡。良史莫如两司马,传 经只有一公羊,群龙无首谁知吉,自有乾元大统长”②。他认 为当前通行的儒家典籍都是伪版,需要进行认真的鉴别,然后 才能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一方法论十足成为现行理论界的 异端,梁启超说:“此说一出,所生影响有二:第一,清代正 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背须重新检查估 价。”⑧后来梁启超回忆他和康有为初次接触时的印象时说: “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 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 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 竞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自是决然舍去旧学, 自退出学海堂而间业请谒南海之门。”④儒学辨异方法论充分 满足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求知欲,唤起了他们对官方意识形态的 怀疑,激发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主张经世致用,受到近代西学知识的启迪,是康有为早期思 想趋向微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康有为和洪秀全的思 ①梁启肋《“万木草逃”间记》,《文史资料选期》第25辑,第69页, ②《糜南海先生诗然》,《戊戌变法》(四)第339页。 ③《清代学术新论》,《戊戌变法》(一)第铭6页。 ④《三十白述》·《我戌变法》(一)第4页, *14·
想变化作一个比较。洪仁计回忆说,洪秀全1837年在广州龙藏 街遇现一道士,道士对他说:“功名二宇,尔应大受、切勿忧, 忧必病”,“殊此科揭榜不售,心中忧愤…回家果得一病,不 省人事…至四十余日,性灵复元,默然静思,慨然大志”①。 洪秀全从此与科举诀别,投入发动起义的宣传组织工作。洪秀 全走向造反是功名欲望无法满足,在极端怨恨情绪基础上产生 叛逆意识的结果。当然无论古代还是近代,类似洪秀全聚众造 反的知识分子是屈指可数的。撇开社会条件不谈,一般说来, 知识分子的功名意识,受到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思想的制约, 很难转化为叛逆意识。康有为与洪秀全正好相反,他是由于对 空疏儒家教义和须琐考锯的厌恶,对社会契实的不满而发展到 对科举考试的厌恶。二十一岁的时候是康有为生活道路的重要 转折,他回忆说:当时“以日埋故纸堆中,沿其灵明,渐厌之。 日有新思,思考据家著书满家,如戴东原,究复何用?因弃之 面私心好求安心立命之所。忽绝学捐书,闭户谢友阴,静坐养 心,…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 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面哭;忽思有亲不事,则何 学为…同门见歌哭无常,以为狂而有心疾矣”②。第二年他 开始对《天下郡国利病书》之类的书籍发生兴趣,并且到过香 港,接触到西方国家历史地理知识,于是“谢绝时文,并不就 试”,“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二十五岁时“大讲西学, 始尽释故见”康有为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和他的儒学辨异方 法论,使他的阜期思想具有相当的战斗意义,从而理所当然地 担当了联结旧思想与新思潮的煤介。 ①《洪仁订白述》,见《太平天国》第二册, ②《康南海自编年满》,《戊戌变法》(四)第114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