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为正途,余为异途,“其由异途出身者,汉人非经保举,汉 军非经考试,不得授京官及正印官,所以别流品、严登进”①。 有人统计了清代总督、巡抚一级高级官吏2748人,其中有1031 人出身进士;781名侍郎中,约450多人出身进士。通过读书岁 试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这在官本位意识浓厚的中国人中,有着 巨大的诱惑力。对于那些除了这条道路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可 能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们来说,科举更是唯一的指望。有 人统计,明清两代的进士,平均有42.9%出身于从未有过功 名的家庭,清代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生员,出身寒微。有人统 计了请代112科会试产生的112名状元的家庭出身,查实有26人 出身于父祖两代既无功名又无官职的清寒之家。科举制度保证 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一体化,知识分子没有自已的独立人 格,不能形成与统治者不同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近代识分 子心安理得地按照固有的生活方武,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功名意识、经学意识和纲常意识,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 的群体意识,代表着他门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没有被 动摇之前,他们不可能认识近代民主化的历史任务。 三、士大关的传统意识 科举知识分子以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为获得功名利禄的目 的和手段,科举制度必然使他们培养成了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 一一例如农、工、商,比较独特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 识。反过来,通过他们的家庭、亲友、社会活动等等,这种 思想意识必然又影响其他阶层,成为支配社会的伦理道德,生 至风俗习惯的规范力量。科举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 ①.《清史稿·远举制》· *6+
功名意识、经学意识和封建纲常意识。 功名意识是科举知识分子最普遍的思想意识。唐代高蟾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衔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 风怨未开。”作者对别人登科后平步青云的描写,反衬了自己 失落的心态。宋代苏轼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流瑶了士大夫经邦济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愤闷。封建时代 的启蒙读物中,诸如“万般皆下品,准有读书高”,“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等等,不独在孩童时期就给读书人指明了奋斗方 向,同时又是科举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念.明末小说《三刻拍茶惊 奇》中,有一个以靠替富家子弟找人冒名顶替作枪手为生的恶 棍,一个秀才的价格为300两银子,其办法是:“他自去寻有才、 有胆、不怕事秀才,用这富家子弟名字进试,180两妇做文字 的,120两归他。复试时也还是这个人,到进学,却是富家子弟 出来,是一个字不做,已是一个秀才了。*①《儒林外史》所描述 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其态度的变化,活脱脱地刻划了以功名决 定贵贱的世风。它驱使知识分子皓首穷经,至死不移地追之求 之。近代思想家薛福成指出,无锡一带有人“年至斑白,犹混迹 于童子军中者”©。据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会试,各省举人中 有九十岁者一名,八十多岁者二十名,七十多岁者五名。康有为 说:“窃计中国人多,最重科第,退以荣于乡,进以仕于朝,其 额之窄,其得至难也,诸生有视科第得失为性命者。”③周恩 来同志年轻时曾记载一考生,因屡试不第,气疾而亡,临终前 为自已写下一副挽联,说:“疾自何成,都为二字功名,戕我身 ①《三刻拍案惊奇》第294页。 ②《痛底笔记》卷六。 ③《请广详日本书深游学斩》,《此戌变法》《二)第223页。 7
心戕我命:死是足惜,舍不得两父母,看儿生长看儿亡。”周恩 来同志指出:“有清一代科举之毒甚于明代。盖文网日紧,土非 由八股以作进身之阶,其道无由。故莘莘学子终日埋首斗室, 咿咿吟吟,所希冀者,博得一领青衿,归以娇要子耀乡里耳。”@ 陈独秀是戊戌时期进入科举的,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还到南 京参加了江南乡试,他对当年注重功名的杜会风尚作了如下惟 妙惟肖而又入木三分的叙述,他说:“在那一时代的社会,科举 不仅仅是一个虚柴,实已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实际生活,有 了功名才能做大宫,做大官才能发大财,发了财才能买田置地, 盖大屋,做地主,欺压乡民,荣宗罐祖;那时人家生了儿子, 恭维他将来做刚白度(即买办)的,还只有上海十里洋场这一 块小地方,其余普遍的吉利话,一概是进学,中举,会进士, 点状元;婆婆看待媳妇之厚薄,全以儿子有无功名和功名大小 为标雅,丈夫有功名的,公婆便捧在头上,没有功名的连用人 的气都得受;贫苦农民的儿子,举人、进士、状元不用说,连 秀才的好梦都不敢做,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供给儿子读几年书, ,:好歹能写出百儿八十字,已经算是才子,如果能限着先生进城 过一次考,胡乱写几百字交了卷,那怕第一场就榜上无名,回 ,家去也算得出人头地。穷凶极恶的地主们,对这一家佃户,便 另眼着待,所以当时乡间有这祥两句流行的谚语:‘去到考场 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直到五四时期,这种封建思想 意识的残余仍然变态地表现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冯友兰先生于 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他回忆说:“当时的北大,就文科方面 说,所讲的已觉不是应科举考试的‘举业'的一套,但是大多 ①周恩来《飞飞没塑》,《嫩业学报》第大期1917年6月, ②《实庵自传》·《陈独秀文章选编6》下第556一557页。生活◆读节·断知1984 :年6月版。 。8*
的半生思想的还是科举的一套,就是说,还是以学校毕业作为 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认为学校毕业相当于科举的举人、进上等资 格。”① 经学意识是科举知识分子的知识观念。清代乾隆年间规 定,乡试、会试均为三场,首场考四书文,次场考经文,末场 考策问。考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考经 文是指五经,为《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策问是指时务政治。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其文章结构有一成 不变的格式。八股文的开端,必须有被题二句,承题三四句, 起讲十句上下,再帅领题三四句,然后进入八股。八股是起二 股,中二股,后二大股,末小二股,它们中间用出题、过接、 落下等形式互相连合。从起讲开始要用“且夫”、“尝思”、“意 得”等语气词模仿四书中人物的口气答卷,谓之代圣人立言。 “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反之,如果不把儒家典籍背得 滚瓜烂熟,只能名落孙山。康有为指出:科举下“学者所事,学 八股试帖,读四书五经而外,无他学”②。经学意识是士子知识 结构的表现。近代封建科举知识分子的经学意识极其强烈,? 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迫咒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入 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鸟可柚 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③。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顽固派 叶德辉惊恐失声:“六经既伪,人不知书,异教起面乘其虚,岂 非孔子之大祸?”④都是利用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道统,痛动地 们助纣为虐。 ①《“五网”前的花大和五四”后的清华》《文史资料边辑》第34辑第2, 页。 ②《请广泾日本书派游学折》,《成戌变法》《二)第222页。 ®《普文正公全集·文第》卷8。 ④《与南学会皮鹿门孝康书》,《战戌变法》(二)第50页。 9
纲常意识是当时知识分子封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包括忠、 孝、节、义四个方面的内容。忠是对君主的忠诚,·孝是对父母 亲长的严敬,节是妇女对其丈夫的贞清,义是朋友间的友信。 孝是基础,忠是最高精神境界。节、义代表夫权和平行关系的 伦理范畴,孝与忠则是这个范畴的起点和归宿,《礼记》说:何 搏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六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④《孝经》认为:“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忠孝节义观是儒家伦理的骨干,儒家学派 是集大成者,但也并不完全是它的独创。由孝推衍及忠,形成 一个完整、均衡,而又相互制约的伦理体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原 始血缘宗族观念与等级观念的逐步综合与发展。尤其是经过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宣扬表彰,它不仅成为科举知识分子的沉重心 理积淀,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习惯。比如贞节,明, 代洪宪年间规定,民间寡妇30岁以前亡夫守节,50岁以后不改节 者,旌表门闯,免除本家差役,“著为条款,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辉井闾。乃至僻壤下 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②。明清时期所建节孝牌坊,上至通 都大邑,下到穷乡僻壤,多如牛毛,不可胜计。戊戌变法时期 的王照,政治上属于革新派,由于支持变法得到光绪皇帝谕令 嘉奖,一时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拾恰是这个王照,“有族人服 内生子,照斥为非礼,不令入王氏谱”,“自居母丧,其妇亦孕 …通妇自裁”⑧。若在当今社会如此迫害妇女,必将受到法 办,可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却作为礼教佳话得到称颈。再如孝道, 《孝经》是清代科举的必考科目,作用是非常明冠的:“庶士子 (①《礼记·花运》。 回《阴史·列女得序》· ③胡思敬《王照》,《戊戌变法》(四)第84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