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产业化政策等方面的内容2。 David diamond(2009)考察了旨在促进混合动力汽 车市场推广的激励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与汽油价格之间存 在强相关关系,但与激励政策的关系却很弱。然而, William和 Sjoerd(2014) 等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2012年30个国家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与包 括财政激励政策在内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财政激励、充电 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其中充电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 (2)关于税收对新能源汽车影响的研究 Neil bruce(2000认为在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政策可以用以化解市场失灵,纠正外部性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 ML Miranda 和 BW Hale(2002)重点对瑞士征收环境税进行了研究,认为征收环境税可以増加 消费者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 Peter,Anja和 Roland(2007)的调研结果也表明, 退税政策可以大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 Ambarish chandra,Mind Kandlikar和 Sumeet gulati(2010)通过建立加拿大各省的混合动力汽车销售数据 和政府退税额之间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退税政策大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销量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Kelly Sims Gallagher和 Erich Muehlegger(2011)通过实证分 析发现税收激励的慷慨程度和类型能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行为 122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展开大规模硏究主要始于 209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滑坡,传统汽车工业遭受重创 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契机, 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酝酿期推向了加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新能源汽 车财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新能源汽车财税政策的研究 财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的研 究。国内学者对财税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观点基本一致。曾晓安(2015)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髙、消费环境不完善等现实 因素,认为有效的扶持政策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和壮大。唐葆君 (2012)则通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与各项激励政策的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 各项激励政策对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影响,得出了货币形式的激励政策影响最为 显著的结论叫。在此基础上,魏本专(2013)和王慧(2010)对推动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的具体财税制度进行了研究121。徐东华(2015)则集中研究了河
3 和产业化政策等方面的内容[2]。David Diamond(2009)考察了旨在促进混合动力汽 车市场推广的激励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与汽油价格之间存 在强相关关系,但与激励政策的关系却很弱[3]。然而,William 和 Sjoerd(2014) 等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 2012 年 30 个国家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与包 括财政激励政策在内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财政激励、充电 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其中充电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4]。 (2)关于税收对新能源汽车影响的研究 Neil Bruce(2000)认为在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政策可以用以化解市场失灵,纠正外部性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5]。ML Miranda 和 BW Hale(2002)重点对瑞士征收环境税进行了研究,认为征收环境税可以增加 消费者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6]。Peter, Anja和Roland(2007)的调研结果也表明, 退税政策可以大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7]。Ambarish Chandra, Milind Kandlikar 和 Sumeet Gulati(2010)通过建立加拿大各省的混合动力汽车销售数据 和政府退税额之间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退税政策大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销量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8]。Kelly Sims Gallagher 和 Erich Muehlegger(2011)通过实证分 析发现税收激励的慷慨程度和类型能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行为 [9]。 1.2.2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展开大规模研究主要始于 2009 年。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滑坡,传统汽车工业遭受重创。 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契机, 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酝酿期推向了加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新能源汽 车财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新能源汽车财税政策的研究 财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的研 究。国内学者对财税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观点基本一致。曾晓安(2015)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消费环境不完善等现实 因素,认为有效的扶持政策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和壮大[10]。唐葆君 (2012)则通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与各项激励政策的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 各项激励政策对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影响,得出了货币形式的激励政策影响最为 显著的结论[11]。在此基础上,魏本专(2013)和王慧(2010)对推动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的具体财税制度进行了研究[12][13]。徐东华(2015)则集中研究了河
北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廖家勤,孙小爽(2017)在研究 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效应后认为,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未能发挥 预期效果,并建议着力于供给侧改革,在技术研发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1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曾志伟(2012)认为政府缺少对核心 零部件(如电机、电池、电控)企业的扶持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 发迟缓,产业链高端缺位。吴胜男(2015)认为目前的财税政策体系以奖励 性的支持政策为主,缺少惩罚性的约束政策,未能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除 此之外,徐建伟(2016)认为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政策缺位,扶持政 策未能兼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车桩比严重失衡8 张宝莲(2016)则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推行过程中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技 术研发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可见,政策实施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另就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效果来看,安海彦(2012) 认为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对车企研发激励不足,企业缺乏创新动力0。此外, 符贵兴(2013)通过对比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后认为,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 政策时滞性的存在使得我国政策扶持力度看似很大,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2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 发达国家早早地展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为此,也有学者就国外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 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启示进行了专门研究。王坤(2015)总结了美国和德国促进 (2)关于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的研究 此外,也有学者专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方海洲,胡 研(2009)从理论上对税收作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 孙庆洁(2011)从理论上就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并 提出了政策改进的建议。路春城,黄志刚(2011)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购 买环节税负过重,建议改革车辆购置税凹。杨娜(2014)则有针对性地研究了 湖南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2。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 启示。 12.3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应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研究范围在不断地突破;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既有理论硏究, 也有实证研究。可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4 北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14]。廖家勤,孙小爽(2017)在研究 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效应后认为,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未能发挥 预期效果,并建议着力于供给侧改革,在技术研发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15]。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曾志伟(2012)认为政府缺少对核心 零部件(如电机、电池、电控)企业的扶持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 发迟缓,产业链高端缺位[16]。吴胜男(2015)认为目前的财税政策体系以奖励 性的支持政策为主,缺少惩罚性的约束政策,未能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17]。除 此之外,徐建伟(2016)认为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政策缺位,扶持政 策未能兼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车桩比严重失衡[18]。 张宝莲(2016)则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推行过程中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技 术研发水平普遍较低[19]。由此可见,政策实施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另就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效果来看,安海彦(2012) 认为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对车企研发激励不足,企业缺乏创新动力[20]。此外, 符贵兴(2013)通过对比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后认为,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 政策时滞性的存在使得我国政策扶持力度看似很大,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21]。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 发达国家早早地展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为此,也有学者就国外发 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启示进行了专门研究。王坤(2015)总结了美国和德国促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22]。 (2)关于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的研究 此外,也有学者专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方海洲,胡 研(2009)从理论上对税收作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 孙庆洁(2011)从理论上就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并 提出了政策改进的建议[24]。路春城,黄志刚(2011)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购 买环节税负过重,建议改革车辆购置税[25]。杨娜(2014)则有针对性地研究了 湖南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26]。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 启示。 1.2.3 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应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研究范围在不断地突破;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既有理论研究, 也有实证研究。可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由于国外的研究大多基于其特殊的国情背景,因此不做过多评述。从国内学 者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方海洲 (2009)和孙庆洁(2011)曾就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过深入 的探讨,但相隔时间较远,且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文献中未对税收政策的效果进 行定量的评价。以及杨娜(2014)针对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则 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还存在进一步 研究的空间。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其效果。全文共 分为五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研 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主要就税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运用外部 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 理论依据。之后分别对税收优惠作用于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 入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分别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的税 收政策四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由于论文研究的是特定行业的税收政策,因此这 部分内容有助于厘清行业背景,并为下文政策效果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做铺垫。 第四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最大的两大税收优惠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 析。前半部分引用销量数据描述性地分析了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效果;后半部分 以万得新能源汽车指数(884076.WⅠ)、万得充电桩指数(884114.WI)和万得锂 电池指数(884039WI)成分股为研究样本,以2010-2015年为研究期间,构建 了所得税优惠与样本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探究所得税优惠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 第五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对我国现阶段税收政策的完善和下一阶段税收政 策的制定提出了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5 由于国外的研究大多基于其特殊的国情背景,因此不做过多评述。从国内学 者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方海洲 (2009)和孙庆洁(2011)曾就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过深入 的探讨,但相隔时间较远,且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文献中未对税收政策的效果进 行定量的评价。以及杨娜(2014)针对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则 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还存在进一步 研究的空间。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其效果。全文共 分为五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研 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主要就税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运用外部 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 理论依据。之后分别对税收优惠作用于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 入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分别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的税 收政策四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由于论文研究的是特定行业的税收政策,因此这 部分内容有助于厘清行业背景,并为下文政策效果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做铺垫。 第四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最大的两大税收优惠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 析。前半部分引用销量数据描述性地分析了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效果;后半部分 以万得新能源汽车指数(884076.WI)、万得充电桩指数(884114.WI)和万得锂 电池指数(884039.WI)成分股为研究样本,以 2010-2015 年为研究期间,构建 了所得税优惠与样本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探究所得税优惠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 第五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对我国现阶段税收政策的完善和下一阶段税收政 策的制定提出了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前期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论文 的研究重点。在研究阶段,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政 策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阐述了为什么要对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税收扶持。其次借助经济学理论模型,对税收优惠作用于新 能源汽车产业各个环节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税收激励是怎样促进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在政策分析方面,对当前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税收政策进行了梳理归纳,旨在发现政策存在的不足。在实证分析方面,基于政 策分析的结果,选取了两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税收政策,借助数 据分析法和模型分析法考察了政策效果 综上所述,论文既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理论研究,也重视对税收 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题的创新。所选行业高度联系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重点推进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是我国未来汽 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也不过几年时间,属于比较年 轻的产物,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现阶段来看,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 化和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当下选取新能源汽 车产业进行研究,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2)研究内容的创新。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重点主要集中在财税政策、消费市场、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国际经验比较方面,专 门硏究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文献较少。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 为研究重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 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 (3)研究方法的创新。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研究普遍停留在理 论研究上,实证研究较少涉及。本文在理论硏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分析和实证 研究的方式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考察,从销量和研发投入角度分 別考察了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各自在提升消费市场和推动技
6 前期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论文 的研究重点。在研究阶段,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政 策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阐述了为什么要对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税收扶持。其次借助经济学理论模型,对税收优惠作用于新 能源汽车产业各个环节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税收激励是怎样促进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在政策分析方面,对当前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税收政策进行了梳理归纳,旨在发现政策存在的不足。在实证分析方面,基于政 策分析的结果,选取了两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税收政策,借助数 据分析法和模型分析法考察了政策效果。 综上所述,论文既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理论研究,也重视对税收 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题的创新。所选行业高度联系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重点推进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是我国未来汽 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也不过几年时间,属于比较年 轻的产物,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现阶段来看,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 化和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当下选取新能源汽 车产业进行研究,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2)研究内容的创新。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重点主要集中在财税政策、消费市场、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国际经验比较方面,专 门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文献较少。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 为研究重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 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 (3)研究方法的创新。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研究普遍停留在理 论研究上,实证研究较少涉及。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分析和实证 研究的方式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考察,从销量和研发投入角度分 别考察了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各自在提升消费市场和推动技
术创新方面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提供更 加切合实际的指导。 14.2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时间精力的限制,论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当前鲜有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研 究,这使得笔者在设计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效果时可供参考的文献非常 有限,在具体设计方案考察税收政策效果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本文在考察 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效果时,由于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实施时间距今较短,无法 获得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也无法通过计量手段对其进行实证考察,因此本 文仅以政策实施前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变化来评价政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此外, 由于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据也难以获得,因此论文在考察车辆购置税对 新能源汽车销量时仅选取了新能源乘用车这一车型,而未对商用车等其他车型做 相应分析 (2)考虑到论文结构的逻辑性,本文没有专门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 策进行国际比较,仅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及了一些国家先进的税收政策经验。事实 上,税收政策是发达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发达 国家先进的税收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程
7 术创新方面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提供更 加切合实际的指导。 1.4.2 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时间精力的限制,论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当前鲜有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研 究,这使得笔者在设计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效果时可供参考的文献非常 有限,在具体设计方案考察税收政策效果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本文在考察 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效果时,由于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实施时间距今较短,无法 获得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也无法通过计量手段对其进行实证考察,因此本 文仅以政策实施前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变化来评价政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此外, 由于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据也难以获得,因此论文在考察车辆购置税对 新能源汽车销量时仅选取了新能源乘用车这一车型,而未对商用车等其他车型做 相应分析。 (2)考虑到论文结构的逻辑性,本文没有专门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 策进行国际比较,仅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及了一些国家先进的税收政策经验。事实 上,税收政策是发达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发达 国家先进的税收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