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智慧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 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智慧 化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 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 智慧产业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 路、髙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空天海洋、生命科学、量子技术、虚拟现实等 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 产业提规模。 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 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 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 潜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 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质造” 转变,打响“好品山东”“好客山东”“诚信山东”“食安山东”品牌,全面提 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第三节主要目标 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 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四新”经济増加值占比年均提 高1.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达到30%。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四新”促“四化”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不断壮大; 传统产业加快改造,高端化工、现代髙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 服务持续做优,十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左右,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产业智慧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 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智慧 化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 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 智慧产业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 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空天海洋、生命科学、量子技术、虚拟现实等 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 产业提规模。 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 植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 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 潜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 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质造” 转变,打响“好品山东”“好客山东”“诚信山东”“食安山东”品牌,全面提 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 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 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力争达到 30%。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四新”促“四化”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不断壮大; 传统产业加快改造,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 服务持续做优,十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60%左右,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效益更高。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在提高社 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 型省份建设再上新水平,创新型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一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深入实施,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大幅提髙,水、土壤和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 更加优美宜居,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日益完善 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 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力的制度支撑。 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 展,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持续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 有序流动、资源髙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 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髙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 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到2035年,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走在前列。 在动能转换进程中,围绕国家赋予的试验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责任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力争每年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新旧动能转 换作贡献。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増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 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去产能和振兴实体经济提供示范;探索建立创新 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创新,为构建创新创业良好制度环境提供示范: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 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开放新格局,为发展更高层
效益更高。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在提高社 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 型省份建设再上新水平,创新型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深入实施,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大幅提高,水、土壤和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 更加优美宜居,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日益完善。 ——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 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力的制度支撑。 ——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 展,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持续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 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到 2028 年,改革开放 50 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 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 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到 2035 年,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走在前列。 在动能转换进程中,围绕国家赋予的试验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责任担当, 深化改革创新,力争每年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新旧动能转 换作贡献。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 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去产能和振兴实体经济提供示范;探索建立创新 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创新,为构建创新创业良好制度环境提供示范;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 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开放新格局,为发展更高层
次开放型经济提供示范: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提供示范:探索落实国家战 略新举措,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 等国家重大战略,放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为形成战略实施合力提供示范 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
次开放型经济提供示范;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提供示范;探索落实国家战 略新举措,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 等国家重大战略,放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为形成战略实施合力提供示范。 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7年 2022年 (一)质量效益类 1.新经济占比 22.6 2.全员劳动生产率 10.7左右 14 3.一般公共预算收人占GDP比重 8.4 10左右 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2左右 16 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3左右 27左右 6.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 97.4 108.7 7.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企业数量 12 二)创新发展类 8.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235左右2.7左右 9.科技进步贡献率 57.8 1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一个%%家人件 6300以上1万以上 11.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 50左右 12.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 1353 1700 13.“互联网十”指数 10.49 14.人均信息消费 2100 4800 (三)对外开放类 15.经济外向度 23 16.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比 1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 国比重 (四)环保及民生类 1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10.8 6.6 12.5 19.可吸入颗粒物(PM2s)浓度降低
第三章发展布局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建 设总体方案,综合试验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市全域,以及其他14个设区市 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本规 划范围以综合试验区为重点,覆盖全省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散与节点辐 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 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第一节三核引领 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 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 济南: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 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以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 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泉城优化升级区为支撑,以济南中央商务区、济南国际 医学科学中心为重点,构建“一先三区两高地”的核心布局。重点发展大数据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 金融、现代物流、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 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 和总部经济新髙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 技创新中心。 青岛:突出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 市综合功能,以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髙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为 引领,以胶州湾青岛老城区有机更新示范带和胶州、平度、莱西等县域经济转型 升级示范园区为支撑,构筑“四区一带多园”的核心布局。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 技术、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海洋经济、高端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航运
第三章 发展布局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建 设总体方案,综合试验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市全域,以及其他 14 个设区市 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本规 划范围以综合试验区为重点,覆盖全省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散与节点辐 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 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第一节 三核引领 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 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 济南: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 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以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 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泉城优化升级区为支撑,以济南中央商务区、济南国际 医学科学中心为重点,构建“一先三区两高地”的核心布局。重点发展大数据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 金融、现代物流、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 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 和总部经济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 技创新中心。 青岛:突出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 市综合功能,以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为 引领,以胶州湾青岛老城区有机更新示范带和胶州、平度、莱西等县域经济转型 升级示范园区为支撑,构筑“四区一带多园”的核心布局。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 技术、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海洋经济、高端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