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信息来源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3/16/art252211096.htm1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 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 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 67号)要求,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环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 更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旧 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基础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 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 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以来地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2017年达到72678.2亿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从8千美元提高到1万美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98.5亿元,年 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542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9亿元,分 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两区一圈一带” 战略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雄厚的综合 实力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信息来源: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3/16/art_2522_11096.html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 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 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 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 67 号)要求,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形势环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 更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旧 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基础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 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 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3 年以来地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2%,2017 年达到 72678.2 亿元,居全国第 3 位;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从 8 千美元提高到 1 万美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098.5 亿元,年 均增长 8.5%。固定资产投资 5423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649 亿元,分 别居全国第 1 位、第 2 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两区一圈一带” 战略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雄厚的综合 实力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二)传统动能改造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5.3:48.0,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4%。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3万亿元,居全国第2位,其中轻工、纺织服装、机械 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7大支柱行业占比约80%。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 术加快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万亿 元以上,居全国首位,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超过 10个。钢铁、煤炭、电解铝、轮胎、水泥等行业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为先 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 (三)新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 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6%。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产业快速 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2%。共享经济、平台经济、 个性化定制、云智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增势强劲,为加快培育新经济、促进 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创新创业进发新活力。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达到35%左右。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 创新平台数量均列全国第一。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 室(试点)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量子通信、高端容错计算机系 统、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等一批髙端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 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专业化、技能型、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 量突破1500万人 (五)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 积极进展。2013年以来,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41项,省市县三级非行 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省市场主体达到806.8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国企
(二)传统动能改造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6.7∶45.3∶48.0,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56.4%。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14.3 万亿元,居全国第 2 位,其中轻工、纺织服装、机械、 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 7 大支柱行业占比约 80%。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 术加快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1.6 万亿 元以上,居全国首位,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过 1000 亿元的产业集群超过 10 个。钢铁、煤炭、电解铝、轮胎、水泥等行业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为先 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 (三)新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 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2.6%。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产业快速 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2%。共享经济、平台经济、 个性化定制、云智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增势强劲,为加快培育新经济、促进 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创新创业迸发新活力。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5.5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达到 35%左右。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 创新平台数量均列全国第一。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 室(试点)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量子通信、高端容错计算机系 统、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等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 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专业化、技能型、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 量突破 1500 万人。 (五)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 积极进展。2013 年以来,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 641 项,省市县三级非行 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省市场主体达到 806.8 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国企
农村、金融、医疗、教育、信用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对外开放战 略布局更加完善,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层次开 放平台率先建设,鲁港、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硕。进出口总额17823.9亿元,实 际使用外资1210.6亿元。优势产能走出去步伐加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和地区实际投资100.6亿元 (六)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格局 进一步优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全省PM2.5、PM10、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41.8%、33.8%、66.2%、22.9%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水质指标CO和氮氧化物平均浓度比 2013年分别下降9.0%和36.5%。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工业固体废弃 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6.1%。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 形象初步显现。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 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髙。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传统 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 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经济规模偏小, 新兴产业占比低,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 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 挥。研发创新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7%,科研成果 转化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位 居全国前列,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重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国有经济战略 布局亟待优化调整,民营企业活力不足,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市场配 置资源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髙。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不够,国 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开放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是我省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 第二节机遇挑战
农村、金融、医疗、教育、信用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对外开放战 略布局更加完善,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层次开 放平台率先建设,鲁港、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硕。进出口总额 17823.9 亿元,实 际使用外资 1210.6 亿元。优势产能走出去步伐加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和地区实际投资 100.6 亿元。 (六)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格局 进一步优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全省 PM2.5、PM10、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比 2013 年分别下降 41.8%、33.8%、66.2%、22.9%。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水质指标 COD 和氮氧化物平均浓度比 2013 年分别下降 9.0%和 36.5%。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工业固体废弃 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 86.1%。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 形象初步显现。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 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传统 产业占工业比重约 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 70%,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 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经济规模偏小, 新兴产业占比低,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 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 挥。研发创新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 7%,科研成果 转化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位 居全国前列,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重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国有经济战略 布局亟待优化调整,民营企业活力不足,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市场配 置资源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不够,国 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开放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是我省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 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深层次结枃性矛盾集中显现,潜在增 长率持续下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曲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创新 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 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 各领域,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 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 高点。 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十三五” 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 增强,经济运行由降转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持续深化产权保护、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我省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我省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特色鲜明、代表性强,既具备领 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风险和困惑,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北方地 区率先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动能转换路径模式。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山东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加快健全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 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潜在增 长率持续下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曲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创新 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 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 各领域,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 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 高点。 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十三五” 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 增强,经济运行由降转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持续深化产权保护、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我省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我省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特色鲜明、代表性强,既具备领 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风险和困惑,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北方地 区率先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动能转换路径模式。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山东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加快健全
完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 约山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 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増强改革创新本领,广大 人民群众坚决拥护、热切期盼齐鲁大地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再创辉煌,全 省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基 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 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 素为支撑,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 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髙端提价值,着力加快建 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协 调、城乡一体、陆海联动和减排节能绿色发展,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础上, 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 信法治的社会生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地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地、承接南北转型发展的高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推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 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 第二节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 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 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完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 约山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 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广大 人民群众坚决拥护、热切期盼齐鲁大地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再创辉煌,全 省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基 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 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 素为支撑,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 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加快建 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协 调、城乡一体、陆海联动和减排节能绿色发展,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础上, 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 信法治的社会生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地、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地、承接南北转型发展的高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推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 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 献。 第二节 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 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 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