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 中国科学院 2016年11月15日
中国科学院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 中国科学院 2016 年 11 月 15 日
摘要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国家洽理体系和洽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 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 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 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院的 历史使命。本规划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 纲要》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 需求,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在关键或核心技术业已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开展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出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 本规划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5个重点服务领域: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服务 于能源结构优化、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 人口健康、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设置21个服务主题。针对有望 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布局科技项目,将 组织若干个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通过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 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 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 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 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 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院的 历史使命。本规划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 纲要》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 需求,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在关键或核心技术业已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开展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出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 本规划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 5 个重点服务领域: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服务 于能源结构优化、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 人口健康、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设置 21 个服务主题。针对有望 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布局科技项目,将 组织若干个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通过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 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 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本规划遵循开放联合的原则建设6大网络,包括:知识产杈运营 网络、科技服务网络、科技扶贫网络、野外台站网络、战略生物资源 网络、以及特色研究所群,拓展我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 三五”期间还将关注若干重点学科建设,使我院面向“主战场”的科 研活动具有可持续的基础。 本规划的实施,预期将实现四大目标:(1)调动全院科技队伍中 的“主力军”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并使之成为我院 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流文化”;(2)使我院结合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与之 相关联的学科基础、创新平合和服务网络得到明显加强;(3)使我院 在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 化与人口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进程中,做出有显示度 的科技贡献,得到社会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4)使我院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 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院所投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 15万个,为不低于2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 本规划的实施将与“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 紧密结合,推动我院研究所建立和完善五种能力:(1)与企业和政府 部门密切联系交流的能力;(2)主动完善自身科学与技术基础的能力 (3)从“科技”和“问题”两个维度确定具体需求的能力;(4)开展 价值链上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能力;(5)跨越“黑色地带”、使科技真正 服务国家目标和社会公众的创新能力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要牢固树立 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凝聚人才队伍,相互配合,创造条件 为实现“四个率先”第一步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
本规划遵循开放联合的原则建设 6 大网络,包括:知识产权运营 网络、科技服务网络、科技扶贫网络、野外台站网络、战略生物资源 网络、以及特色研究所群,拓展我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 三五”期间还将关注若干重点学科建设,使我院面向“主战场”的科 研活动具有可持续的基础。 本规划的实施,预期将实现四大目标:(1)调动全院科技队伍中 的“主力军”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并使之成为我院 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流文化”;(2)使我院结合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与之 相关联的学科基础、创新平台和服务网络得到明显加强;(3)使我院 在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 化与人口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进程中,做出有显示度 的科技贡献,得到社会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4)使我院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 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 6000 亿元/年,院所投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 15 万个,为不低于 2 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 本规划的实施将与“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 紧密结合,推动我院研究所建立和完善五种能力:(1)与企业和政府 部门密切联系交流的能力;(2)主动完善自身科学与技术基础的能力; (3)从“科技”和“问题”两个维度确定具体需求的能力;(4)开展 价值链上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能力;(5)跨越“黑色地带”、使科技真正 服务国家目标和社会公众的创新能力。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要牢固树立 “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凝聚人才队伍,相互配合,创造条件 为实现“四个率先”第一步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
目录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框架 225777991 (四)规划目标 三、重点服务领域… (一)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2 (二)科技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优化 (三)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人口健康. (五)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四、创新平台与服务网络 (一)加强知识产杈运营网络建设 (二)加强科技服务网络建设 47 (三)加强科技扶贫网络建设 (四)加强野外台站网络建设 (五)加强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建设 (六)加强特色研究所群建设. 61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333 (二)推进制度改革
目录 一、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 ..................................................2 (一)“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2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5 二、总体思路...............................................................................................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总体框架.......................................................................................9 (四)规划目标.......................................................................................9 三、重点服务领域..................................................................................... 11 (一)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12 (二)科技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优化.................................................18 (三)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23 (四)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人口健康.................................................30 (五)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36 四、创新平台与服务网络.........................................................................43 (一)加强知识产权运营网络建设.....................................................43 (二)加强科技服务网络建设.............................................................47 (三)加强科技扶贫网络建设.............................................................50 (四)加强野外台站网络建设.............................................................54 (五)加强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建设.....................................................58 (六)加强特色研究所群建设.............................................................61 五、保障措施.............................................................................................63 (一)加强组织领导.............................................................................63 (二)推进制度改革.............................................................................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