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周普元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岁),随着具体 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 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 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皮亚杰述评 作者:周普元,1979年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把宗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 研究,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人类群体意识的发生、发展系统来研究,如冯特以 种族群体的发生系统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根源和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个体意识的发生、发 展系统来研究,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理论说明个体的“人神相通”是一种神经官能症①,詹姆 斯则认为潜意识理论是“人神相通”的中介项②。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理论有关青春期之前儿童 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及其演化问题,希望本文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皮亚杰(J.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 学都有精湛的研究。1908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 山的软体动物”。此后他把对生物学和哲学的见识引向他的心理学研究。同年,在烈勃斯和雷舒 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并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皮亚杰听过荣格的讲课并阅 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籍,还在1919年去巴黎大学,听过皮龙的讲课,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 的逻辑学和哲学。皮亚杰还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理论的影响,在自传中他曾 说过:“如果我在1913-1915年间早就接触到魏特里和苛勒的著作,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格式塔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11BZ019)和新疆师范大学 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项目“新疆宗教与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MKSZY20115)的阶段性 成果。 ①周普元:《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谈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②周普元:《论宗教心理学视國下詹姆斯的中介项》,《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皮 亚 杰 的儿 童 宗教 周普 元 意识 述 评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 学以来 ,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 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皮亚杰认为 ,不论是在儿童早期 (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 (10—12岁),随着具体 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 ,儿童 自我 中心主义和前 因果观念下的泛 灵论 、目的论 、人工论起重要作 用,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 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 ,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 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 “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关键词 :宗教心理学 皮亚杰 述评 作者 :周普元 ,1979年 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 究员。 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 、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问的一门边缘学科 。把宗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 研究 ,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足从人类群体意识的发生 、发展系统来研究 ,如冯特以 种族群体的发生系统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根源和特征 ;另一方 面也 可以从个体 意识 的发生 、发 展系统来研究 ,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 理论说 明个体 的 “人神相通”是一种神经官能症(1),詹姆 斯则认为潜意识理论是 “人神相通” 的中介项②。本 文将介绍皮亚杰理论 有关青春期之’nuJL童 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及其演化问题 ,希望本文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 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 一 、 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皮亚杰 (J.Piaget,1896—1980),瑞士 tl,理学家和哲学家 ,对生物学 、哲学 、心理学和逻辑 学都有精湛的研究 。1908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论文题 目为 “阿尔卑斯 山的软体动物”。此后他把对生物学和哲学的见识引向他的心理学研究 。同年 ,在烈勃斯 和雷舒 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 ,并在布鲁勒精神病 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皮亚杰听过荣格的讲课并阅 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籍 ,还在 1919年去巴黎大学 ,听过皮龙的讲课 ,学 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 的逻辑学和哲学。皮亚杰还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理论的影响 ,在 自传中他曾 说过 :“如果我在 1913—1915年问早就接触到魏特里和苛勒的著作 ,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格式塔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 (11BZJ019)和新疆师范大学 博士点立项学科 马克思 主义理论 创新项 目 “新疆 宗教与文 化建设关 系研究 ” (MKSZY201105)的 阶段 性 成果 。 ① 周普元:《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谈弗洛伊德理论的 x模型》,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 4期。 ② 周普元 :《论宗教心理学视阈下詹姆斯的中介项》,《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 5期。 · 9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理学者。”①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然后工作在巴黎,任西蒙助手,并在 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195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建立“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 心”,专门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在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属机能心理学派。其儿童宗 教心理学论述散见于《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物理因果概念》等著 作 (一)平衡概念 早期,皮亚杰对哲学的兴趣受到带有宗教色彩的萨特“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思想的激发。这两种在哲学上观点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都涉及到生物学上的调节适应问题,他们 间的争端引起了皮亚杰的关注。这种看起来似乎与年轻人所寻求的科学知识与宗教价值之间的 某种调节相关,却引起皮亚杰以生物学观点去领会万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释义。他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写的哲学散文诗《布道观念》,预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基督教三方面之间的相互调节的知 识萌芽。他的第二本哲理传记小说《精选论》从生物物种的适应问题入手,通过各种平衡概念 和循环科学的方法,使那些英雄人物找到了智慧的分辨力(即灵魂的拯救)。平衡概念在后来皮 亚杰的著作中都占有显著地位。② 在皮亚杰看来,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⑧认识结 这一概念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指认识的结构或心理背景,它是 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儿童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 把客体纳人主体的图式之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变;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 起自身图式的质的变化,促进调整或创立新的心理背景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 机能的平衡。“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 衡”,④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 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皮亚杰便把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作为自己研究的中心。30年代初,他 就提出并开始研究儿童的思维结构及其运演活动。在分析思维结构时,他采用图式、同化、顺 应、平衡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借助其阐述和构建他的儿童心理学的整个思维运演系统,也构成 了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认为青春期前因为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带来的不平衡,儿童自发宗教意 识由泛神论等走向青春期后的理性(物性)平衡时期。就自身心理机能而言,青春期后随着理 性思维的发展,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的弱化,致使宗教观念逐渐淡漠 (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皮亚杰的儿童发生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皮亚杰的临床分析法 直接得益于荣格。在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还原论的 思维图式,即儿童是成人之父和非理性为理性之本。 首先,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认为儿童宗教观念 生于自性,是一种自发的宗教获得。作为西蒙的助手,皮亚杰受西蒙的委托,运用勃德的推理 测验,在测量巴黎儿童时,发现了传统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即只看到了成人水平的认识,却 忽略了这一认识是从婴儿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正像墨菲和柯奇指出的那样,“直到18世纪,人 们几乎从未发现过有什么童年期的心理学。18世纪开始把儿童放在画面上;20世纪则已经把儿 ①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史论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03页。 ②〔英〕玛·博登:《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一—皮亚杰》,胡刚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③〔瑞土〕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④同上,第2页 国家哲10,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世界宗教研 究》2012年第4期 理学者。”① 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然后工作在 巴黎 ,任西蒙助手 ,并在一 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 。1955年 ,皮亚杰在 日内瓦建立 “国际发生认识论研 究中 心”,专门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 ,在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属机能心理学派 。其儿童宗 教心理学论述散见于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儿童的世界概念》、 《儿童物理 因果概念》 等著 作 。 (一)平衡概念 早期 ,皮亚杰对哲学 的兴趣 受到带有宗教色彩的萨特 “进化论 ”和柏格森 “创造进 化论 ” 思想的激发。这两种在哲学上观点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都涉及到生物学上的调节适应问题 ,他们 之间的争端引起 了皮亚杰 的关注。这种看起来似乎与年轻人所寻求的科学知识与宗教价值之间的 某种调节相关 ,却引起皮亚杰 以生物学观点去领会万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释义。他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写的哲学散文诗 《布道观念》,预示 了科学 、社会 主义 、基督教三方 面之间的相互调节的知 识萌芽。他的第二本哲理传记小说 《精选论》 从生物物种 的适应问题人手 ,通过各种平衡概 念 和循环科学的方法 ,使那些英雄人物找到了智慧的分辨力 (即灵魂的拯救 )。平衡概念在后来皮 亚杰 的著作中都 占有显著地位。② 在皮亚杰看来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而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③ 认识结 构这一概念涉及图式 、同化 、顺应和平衡 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指认识的结构或心理背景 ,它是 人类认识事物 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儿童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 中,同化是个体 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这 只能引起 图式的量变 ;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 ,因而引 起 自身图式的质的变化 ,促进调整或创立新的心理背景图式。平衡是指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 机能的平衡。“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 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 的平 衡”,④ 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 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 的发展过程 ,不断发展着 的平衡状态,就 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 2O世纪 20年代起 ,皮亚杰便把儿 童的语言和思维作为 自己研究的中心。30年代初 ,他 就提出并开始研究儿 童的思维结构及其运演活动。在分析思维结构时 ,他采用 图式、同化 、顺 应 、平衡等一 系列基本概念,并借助其阐述和构建他的儿童心理学的整个思维运演系统 ,也构成 了他 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认为青春期前因为 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带来的不平衡 ,儿童 自发宗教意 识由泛神论等走 向青春期后的理性 (物性 )平衡时期。就 自身心理机能而言,青 春期后 随着理 性思维 的发展 ,自我 中心和因果观念的弱化 ,致使宗教观念逐渐淡漠 。 (二 )对精神分析理论 的批判与继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皮亚杰的儿童发生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皮亚杰的临床分析法 直接得益于荣格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在客观上形成 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还原论 的 思维图式 ,I~OJL童是成人之父和非理性为理性之本 。 首先 ,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 ,认 为儿童宗教观念 产生于 自性 ,是一种 自发 的宗教获得。作为西蒙的助手 ,皮亚杰受西蒙的委托 ,运用勃德的推理 测验 ,在测量巴黎儿童时,发现了传统认识论 的一个重大缺陷 ,即只看到了成人水平的认识 ,却 忽略了这一认识是从婴儿 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正像墨菲和柯奇指 出的那样 , “直 到 18世纪 ,人 们几乎从未发现过有什么童年期 的心理学 。18世纪开始把儿童放在画面上 ;20世纪则 已经把儿 ① 朱智贤:(JL童心理学史论丛》,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第 103页。 ② (英]玛 ·博登:《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胡刚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第 4页。 ③ [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JL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 1页。 ④ 同上 ,第 2页。 · 1O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童推向画面的中心。”①弗洛伊德提出的“儿童是成人之父”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内容,认 为:虽然幼年时代的大部分印象会被遗忘,但有些印象会在成长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形成 日后患神经症病的倾向。”②把对人的一切方面的性情研究都追溯到人的早期阶段的经历,这是 弗洛伊德的思维模式,客观上推动着心理学的研究把焦点从成人转向儿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并对儿童自发宗教心理做了开拓性的诠释。所以皮亚杰 说:“十分明显,我要多么感谢精神分析论,因为我认为这个理论对于原始思维的心理学产生了 革命的作用。”③ 其次,通过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反思,皮亚杰确立了儿童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总体方 向。从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分析,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各有缺陷。反理性主义把理性归结为经验或本能,而理性主义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本能毫无关 系的空中楼阁。在这两条对立的道路之间,应当有一条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间道路。从这一中间 道路出发,既应看到为反理性主义者所排斥的“内源因素”、理性能力(认识的结构、形式和范 畴)的存在;同时又不能像理性主义者那样把这种“内源因素”、理性能力看作是作为一种遗传 程序先验存在的东西。皮亚杰认为:“内源因素”本身亦即理性的能力有一个发生的过程。那 么,第二,这一发生过程的起点是什么?理性能力的胚芽是什么?皮亚杰明确指出是本能。“问 题就是去了解从本能到智力的过渡,或者说智力从本能之中的出现。”④ 最后,皮亚杰认为,儿童从本能到理智的发展过程与“自我中心”状态的理论紧密联系在 一起。指出,从个体认识的发生学角度来看,由于初生婴儿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动物,还不能 建立起主客体概念。因此,从本能到智力的认识进化过程,也就是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不分 的混沌状态到主客体分化的不断建构过程,也就是自我中心状态的不断出现与脱离。正好,这表 明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状态理论,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儿童自发宗教自我中心 状态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自恋、潜意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三)对“重演论”的借鉴 儿童宗教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发现象,还是神学家宣扬的神的启示?围绕这 个问题,尤其是儿童有没有自发宗教观念,国外学者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认为儿童宗教意 识来源于儿童外部的社会环境,是获得性的,也是社会性的,不是神启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美国的艾姆斯、普拉特、斯塔伯格、阿尔伯特等;中国学者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另外一派认 为,儿童个体意识发展过程,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霍 尔、弗洛伊德等。皮亚杰运用他的天才智慧,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儿童心理学的新理论和新见解 对霍尔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吸收借鉴,并釆取各家之长解释儿童的心理状态。 霍尔的重演论指出,每个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宗教意识的出 现,例如:儿童智力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万物有灵论”(即泛灵论)现象,就是这种自发宗教 意识的特征之一。霍尔还认为,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人类宗教意识发展的重演。 他指出,依据“重演论”的思想,使儿童迅速而健康地通过必然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万物有 灵、巫术和宗教等,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赞成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从万物有灵开始的,其间通过宗教阶段,最后达到科学阶 段。他采用类比法广泛地运用于比较宗教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并得出结论:人类文化史上 ①(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67、551页。 ②《弗洛伊德自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3-44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④〔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5页。 术期刊数据库 11
皮亚杰 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童推向画面的中心。”① 弗洛伊德提 出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 ”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 内容 ,认 为 :虽然幼年时代的大部分印象会被遗忘 ,但有些印象会在成长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形成 日后患神经症病的倾 向。”② 把对人的一切方面的性情研究都追溯 到人的早期 阶段的经历 ,这是 弗洛伊德的思维模式 ,客观上 推动着心理学 的研究把焦点从成人转 向儿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 ,皮亚杰把儿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 ,并对儿童 自发宗教心理做了开拓性的诠释。所 以皮亚杰 说 :“十分明显,我要多么感谢精神分析论 ,因为我认为这个理 沦对于原始思维的心理学产生了 革命 的作用 。”③ 其次,通过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 主义 的反思 ,皮亚杰确立 了儿 童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总体 方 向。从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分析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 ,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各有缺陷。反理性主义把理性归结为经验或本能,而理性 主义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 、本能毫无关 系的空中楼阁。在这两条对立 的道路之 间,应当有一条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间道路 。从这一 中间 道路 出发 ,既应看到为反理性主义者所排斥 的 “内源因素”、理性能力 (认识的结构 、形式和范 畴 )的存在 ;同时又不能像理性主义者那样把这种 “内源因素”、理性能力看作是作为一种遗传 程序先验存在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 “内源因素”本身亦 即理性 的能力有一个发生 的过程。那 么 ,第二 ,这一发生过程的起点是什么?理性能力的胚芽是什么?皮亚杰 明确指出是本能。 “问 题就是去了解从本能到智力的过渡,或者说智力从本能之中的出现。”④ 最后 ,皮亚杰认为 ,儿童从本能到理智的发展过程与 “自我 中心”状态 的理论紧密联系在 一 起。指出,从个体认识的发生学角度来看 ,由于初生婴儿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动物 ,还不能 建立起主客体概念。因此 ,从本能到智力的认识进化过程 ,也就是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不分 的混沌状态到主客体分化 的不断建构过程 ,也就是 自我 中心状态 的不断出现与脱离。正好 ,这表 明皮亚杰的 自我中心状态理论 ,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儿童 自发宗教 自我中心 状态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 自恋、潜意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三)对 “重演论”的借鉴 儿童宗教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发现象 ,还是神学家宣扬的神 的启示?围绕这 个 问题 ,尤其是儿童有没有 自发宗教观念 ,国外学者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认为儿童宗教意 识来源于儿童外部的社会环境 ,是获得性的,也是社会性的 ,不是神启 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美国的艾姆斯 、普拉特、斯塔伯格 、阿尔伯特等 ;中国学者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另外一派认 为 ,儿童个体意识发展过程 ,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霍 尔 、弗洛伊德等。皮亚杰运用他的天才智慧,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儿童心理学的新理论和新见解 , 对霍尔和弗洛伊德 的理论吸收借鉴 ,并采取各家之长解释儿童的心理状态。 霍尔的重演论指出 ,每个儿童在其发展过程 中,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 自发宗教意识 的出 现 ,例如 :儿童智力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的 “万物有灵论” (即泛灵论 )现象 ,就是这种 自发宗教 意识的特征之一 。霍尔还认为,儿童个体宗教意识 的发展 ,基本上是人类宗教意识发展的重演。 他指出,依据 “重演论” 的思想 ,使儿童迅速而健康地通过必然要经历的各个 阶段——万物有 灵 、巫术和宗教等 ,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赞成人类精神 的发展是从万物有灵开始的 ,其间通过宗教 阶段 ,最后达到科学阶 段 。他采用类 比法广泛地运用于 比较宗教学 、历史 、人类学等学科 ,并得出结论 :人类文化史上 ① [美]加德纳 ·墨菲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567、551页。 ② 《弗洛伊德 自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43—44页。 ③ (瑞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年,第 11页。 ④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65页。 · 11·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的万物有灵时期相当于幼儿期;宗教时期相当于儿童对父母恋情期;科学时期相当于个体精神成 熟期。 皮亚杰发展了霍尔提出的重演论。一方面,他肯定了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早期儿童经验的作用 及对成人宗教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批评精神分析理论有依据成人精神疾病来创建儿童早 期情绪生活的危险。①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不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并认为 从儿童说明成人,比从成人说明儿童”更好些。②他确信,揭露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唯一途 径,是研究儿童个体发展情况,“儿童的逻辑与原始种族的逻辑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在科学 史和科学的哲学中以及在认识论中,所有这一切领域的知识和儿童逻辑发展的联系比我们所想到 的联系要密切得多”。③他的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等,通过临床法列 举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和人类宗教意识的发展,不仅在相应的 发展阶段上,而且在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在这里,皮亚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在 认识的起点问题上的一致性提出了两点论证:一是认识发展过程阶段性的一致,无论哪一个人或 整个人类,认识的最初阶段都是儿童时期的思维;二是心理发展呈现稳定性,尽管认识的内容会 有变化,但认识的机制基本一致。 日前,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 影。④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几个阶段大致与人类思维发展相符的思想,已经成为儿童宗教心 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在儿童宗教意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宗教观念是后天习得的,还是自发的,亦或 是神启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测试,不仅说明儿童宗教自发观念 的存在,还确定了儿童自发宗教观念的测定标准和方法。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自发观念检测的三项测定标准(有的学者分为五项),一是儿童自发观念 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儿童能顶得住任何相反的暗示测试;二是被试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原来 的观念逐渐进步,并越来越近似成年人的概念,这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真实发展的趋向仍是一种自 发的确信;三是同一年龄水平的儿童对某个问题,大多数给予一致性回答,那么这种观念也是自 发。⑤皮亚杰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把儿童的应答看做是儿童对客观现象的一般的智力倾向性。研 究的目的不在于探索儿童在想些什么具体内容,而是探索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儿童做出具有世界观 倾向的应答。例如,在有关事物起源问题的应答中,那种共同的人为性观点总是在引导幼儿做出 这样那样的应答。而随着儿童长大,它才逐渐地让位于自然界自身的因果律解释。 受精神分析法的影响,皮亚杰综合了观察法、自由谈话法和实验法的技术,创造了他自己的 临床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提问的艺术”,⑥其新颖之处不仅仅在于记录儿童的 回答,还让儿童主动地谈话。“如果我要追踪儿童的每一个答案,我让他带头,诱导他越来越自 由地讲话,我们将逐渐在智力的每一个部门创立一种临床分析法,类似精神病医生作为诊断手段 所釆取的那种方法。”⑦当然,这里的临床法不同于没有固定主题的自由谈话法,也不同于运用 标准问题向被试者提问的测验法。他在同儿童进行自由交谈时,不把成人所希望的正确答案强加 D〔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第19页。 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3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12页 ④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⑤同上,第106页。 ⑥〔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6页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的万物有灵时期相当=F幼儿期;宗教时期相 当于儿童对父 母恋情期 ;科学时期相当于个体精神成 熟期。 皮亚杰发展了霍尔提 出的霞演论。一方面 ,他肯定了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早期儿童经验的作用 及对成人宗教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批评精神分析理论有依据成人精神疾病来创建儿童早 期情绪生活的危 险。① 皮亚杰认为 ,人类认识不管有多么复杂 ,都可 以追溯到儿童时期 ,并认 为 “从儿童说明成人 ,比从成人说 明儿童” 更好些 。② 他确信 ,揭露史 前人类认 识功 能的唯一途 径 ,是研究儿童个体发展情况 ,“儿童的逻辑与原始种族的逻辑在某些方丽十分相似 ……在科学 史和科学的哲学中以及在认识论 中,所有这一切领域的知识_不1iJL童逻辑发展的联 系比我们所想到 的联系要密切得多”。③ 他的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 等,通过临床法列 举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和人类宗教意识的发展 ,不仅在相应的 发展阶段 r,而且在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在这里 ,皮亚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在 认 识 的起点 问题 上 的一致 性提 出 了两点论 证 :一 是认识 发展 过 程阶段性 的一致 ,无论 哪一 个 人或 整个人类 ,认识的最初阶段都足儿童时期的思维 ;二是心理发展呈现稳定性 ,尽管认识的内容会 有变化 ,但认识的机制基本一致。 口前,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 ,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 影。④ 皮 杰关于儿 豪认知发展几个阶段大致 与人类思维发展相符 的思想 ,已经成为儿童宗教心 理研究 的理 论基础 。 (四) 研究 方法 在儿童宗教意识研究 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宗教观念是后天习得的,还是 自发的 ,亦或 是神启 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测试 ,不仅说明儿童宗教 白发观念 的存在 ,还确定了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的测定标准和方法。 皮 哑杰提出了儿童 自发观念检测的三项测定标准 (有的学者分为五项 ),一是儿童 自发观念 了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儿童能顶得住仟何相反的暗示测试 ;二是被试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 ,原来 的观念逐渐进步 ,并越来越近似成年人的概念 ,这反映了儿毫的心理真实发展的趋 向仍是一种 自 发的确信 ;三是问一年龄水平的儿童对某个问题 ,大多数给予一致性回答 ,那么这种观念也是 自 发。⑨ 皮亚杰认为 ,最重要的应该把儿童的应答看做是儿童对客观现象的一般 的智力倾向性 。研 究的日的不在于探索儿童在想些什么具体 内容 ,而是探索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儿童做出具有世界观 倾向的应答。例如 ,在有关事物起源 问题的应答中,那种共同的人为性观点总是在引导幼儿做出 这样那样 的应答。而随着儿童长大 ,它才逐渐地让位于 自然界 自身的因果律解释。 受精神分析法 的影响 ,皮亚杰综合了观察法 、自由谈话法和实验法的技术 ,创造 了他 自己的 “临床法”,这种方法是 “一种艺术 ,是 一种提问的艺术”,⑥ 其新颖之处不仅仅在于记录儿童的 回答 ,还让儿童主动地谈话 。“如果我要追踪儿童的每一个答案 ,我让他带头,诱导他越来越 自 由地讲活,我们将逐渐在智力的每一个部 f-j'0:~立一种临床分析法 ,类似精神病医生作为诊断手段 所采取 的那种方法 。”⑦ 当然 ,这里 的临床法不同于没有 固定 主题的 自由谈话 法,也不 同于运用 标准问题 向被试者提问的测验法。他在同儿童进行 自由交谈时 ,不把成人所希望的正确答案强加 ① [瑞 士]J.皮 亚杰 ,B.英海尔德 :《儿童心理学》,第 l9页 。 ②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第 13页。 ③ [瑞士 ]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 12页。 ④ 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⑧ 同上 ,第 106页。 ⑥ (瑞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第6页。 ⑦ 同上 ,第 5页 。 · l2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给儿童,通过灵活的谈话可以看到儿童的复杂的思维模式,并用适当的问题来探索隐藏在现象背 后的本质的东西。 皮亚杰还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个体意识发生系统和人类意识发生系统之间的类似性 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类比法,把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同人类智力发展加以比较,完全不同于德国的冯 特和法国的列维·布留尔,不同于他们从民族风俗习惯、神话故事等路径探讨原始人类生活情 况 二、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要点 (一)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在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代精神分析学派 的我向思维。①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其内在的智慧。儿童逻辑的、言语的和关于 世界观念的特点,不过是这种自我中心智慧立场的结果②。要研究儿童宗教观念发展理论,必须 了解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 1.自我中心主义与儿童发展的典型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概括为一种不断的自我中心化和不断地打破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早期儿童的活动表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这时期的儿童显示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 然而,随着儿童自身活动作用的结果,“永久客体”概念的形成,幼儿在1至2岁时便爆发了 “哥白尼式的革命”。幼儿时期爆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科学史上的那场革命具有同等的意 义。他说,“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主体的身体 开始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③以下两阶段是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较 强的阶段 )感知运动(0-2岁)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 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自我之外的客 体。婴儿除自已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的。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他们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的,他们 是从自我中心出发来考虑问题,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但与0-2岁阶段相比,自我中心观念 2.自我中心主义分类 林菁在其《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一文中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论 述较为细致,皮亚杰著作中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阐述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 (1)言语 皮亚杰观察了两个卢梭学院“幼儿之家”的儿童言语,他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 ①精神分析学派区别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有指向的或智力的思维;另外一种是无指向的,如列 维·布留尔的我向思维;并指出我向思维是潜意识的,其不在意识之内,也不适应现实,而是为自己创造 的一个想象的梦想世界。我向思维主要靠形象发生作用,并通过间接的方法表达本身,借助于符号与神话 来激起产生他的感情。参见〔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63页。 ②〔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赞成与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页 ③〔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4页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 给儿童 ,通过灵活的谈话可以看到儿童的复杂的思维模式 ,并用适当的问题来探索隐藏在现象背 后的本质的东西 。 皮亚杰还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来验汪个体意识发生 系统和人类 意识发生系统之 间的类似性 , 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类 比法 ,把儿童个体智力发展 同人类智力发展加以比较 ,完全不同于德 国的冯 特和法 国的列维 ·布留尔 ,不 同于他们从 民族风俗习惯 、神话故事等路径探讨原始人类生活情 况 。 二、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要点 (一 )皮 亚杰 的 “自我 中心 主义 ” 皮亚杰在其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一书中,用 “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代精神分 析学派 的我 向思维。① 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是其内在的智慧。儿童逻辑 的、言语的和关于 世界观念 的特点 ,不过是这种 自我中心智慧立场 的结果②。要研究儿童宗教观念发展理论 ,必须 了解皮亚杰的儿童 “自我中心主义”。 · 1.自我中心主义 与儿童发展的典型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概括为一种不断的 自我中心化和不断地打破 自我 中心化 的过程。 早期儿童的活动表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 ,这时期 的儿童显示出强烈 的 iL4我中心化。 然而,随着儿 童 自身活动作用的结果 , “永久 客体 ”概念 的形成 ,幼儿在 l至 2岁时便爆发 了 “哥 白尼式的革命 ”。幼儿时期爆发的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与科学史上 的那场革命具有同等的意 义。他说 ,“所渭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就是 说,活动不再 以主体 的身体为 中心 了。主体的身体 开始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③ 以下两阶段是儿童 自我中心 主义表现较 强 的 阶段 : (1)感知运动 (0—2岁)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 ,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 ,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 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 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 ,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 自我之外的客 体。婴儿除 自己动作外 ,没有世界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 “自我 中心”的。 (2)前运算思维 阶段 (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用符号和 内部想象去思维 ,但他们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 的,他们 是从 自我中心出发来考虑问题 ,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但与 0—2岁阶段相 比,自我 中心观念 相对 变 弱 。 2.自我中心主义分类 林菁在其 《皮亚杰的儿童 “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一文中对皮亚杰 的 “自我中心主义 “论 述较为细致 ,皮亚杰著作 中主要从以下六方 面来 阐述儿童的 自我中心主义。 (1)言语 皮亚杰观察 了两个卢梭学院 “幼儿之家” 的儿童言语 ,他把学前儿童言语 的机能分为 自我 ① 精神分析学派区别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 ,~种是有指向的或智力的思维;另外一种是无指向的 ,如列 维 ·布 留尔 的我 向思维 ;并指 出我 向思维是 潜意识 的,其 不在 意识 之 内,也 不适应 现实 ,而是 为 自己创 造 的一个想象的梦想世界。我向思维主要靠形象发生作用 ,并通过间接的方法表达本身,借助于符号与神话 来激起产生 他的感情 。参见 [瑞 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 63页 。 ② [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 :赞成与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 8页。 ③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 24页。 · 】3 ·